分享

道医学堂丨一个人所应具有的基本道德行为

 天人合一1007 2018-09-09

中国道医



在道经中说:“一个人若行诈伪则神悲,行谄佞则神沮。妒嫉于人当减算,杀害于物必伤年。行一善则魂神欣,构一恶则魄神喜。”这说明一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与否。正由于此,《太上九行》日:“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于动,是名上三行。行无名,行清净,行诸善是名中三行。行忠孝,行知足,行推让,是名下三行。对于行,在《论语》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并没有说出讷于言而敏于行的理由但人生的短暂、时光的易逝就足见敏于行的根本之所在,而一个人的行为端正与生命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只要自己的行为是正的,其形体就会得到善报。反之,则会得到恶报。别说是人,就是上天也是如此,如在《鹃冠子》中说:“天之不违,以不离一:天若离一反还为物。”天不能失于大道的根本,否则,天也就不成其为天,反而同天下万物没有什么差别性,没有差别性那自然也就不能称其为天。从这一点而言,天都不违失于道,违失于道便不为天,对于人而言则更应如此。人若违失于道则成为祸患的根本若不有祸患,其需要不具有祸惠的念头。也可以说祸福实际就在一念之间。古人说:“一念之善.则天地神祗,样风和气,皆在于此;一念之恶,则妖星厉鬼,凶荒札瘥,皆在于此”。


若能从念头中再到言行上都不悖于道自然会得福于道。那如何才能不悖失于道呢?在《论语.为政》中说到子张向孔子求问为官职与得俸禄的方法,子日:“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是说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就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实行就能减少懊恼。言语的错误少,行动的懊悔少,官职傣禄就在这里面了。这说明,言行是有各个方面的言行,也有各个层次的言行,每个方面或层次都不能违失那个方面或层次的言行根本,也就会减少祸患的产生。但对于言行,言必贵乎信,而行必果乎果,而言贵乎可行,行贵乎仁义。


古人甚至认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是因为义是言行的根本,一切言行都要本平于道义。如果一个的言不诚行不笃很容易招惹到是非。从这也可以看出导致一个人的不久寿是多方面的。如何去避免或预防些不健康的事情发生,是维护形体健康的重要环节。魏,嵇康《养生论》中说:“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天于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


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襄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威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犹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这其中的诸多内容都是教人如何去病防病。不同的是,病有身体之病,也有行为之病,不论什么病,都容易损伤生命。


在《庄子,让王》中说:“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日:‘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人,其妻望之而拊心日:‘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日:“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子列子是懂得如何护卫自己生命的人。有许多人并不懂得如何护卫自己的生命,看到利便贪之,反而丢掉了命,实际上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失掉了德。如果用道德来护卫自己的生命,在面对外物时也就不容易受其所感,以至于丢掉生命。所以,一个人持守基本的道德,对养生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做到行无为行守静.行柔弱,行无名,行谦让,行清洁,行诸善,行取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