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中的“易”字的含义

 原北王 2018-09-09

我们知道《易经》是六经之一,而且是中华民族最悠久的一本经典,被称为群经之首。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也是孔老夫子教导学生的重要经典、重要依据,而《易经》也称为六经之首。《易经》是从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把它延伸变成了六十四卦,然后文王写卦辞,还有一种说法是周公写爻辞。后又经过孔子注解,把整个《易经》的义理彰显出来。所以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告诉我们《易经》里含摄很深的义理,经过了上古时代的伏羲氏、中古时代的周文王、下古时代的孔子这三位圣人,才得以完成。

孔老夫子在诠释《易经》的“易”字时,这样讲道:“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里的“易”,其实就是《中庸》里讲的“天命之谓性”,也就是我们的性德,宇宙的本体。用佛教的话就是自性、佛性。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就是六祖所说的,六祖惠能大师见性之后说了几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个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就是“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以这个理都是相通的。我们学习圣贤教诲,目的就是要回归自性、回归本性。但是要回归,从哪里入手?《大学》上告诉我们,要“明明德”必须从格物入手,要把习性放下、要把分别执着放下,甚至要把起心动念放下。

孔子说易是无思也,说明什么?就是要把起心动念都要放下,才能寂然不动,这个就叫“何期自性,本不动摇”,可是又“能生万法”。这个寂是空寂,空了之后才灵,可以感通,它不是死寂,死气沉沉的。这种境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证悟之后你才能够明了。我们学习圣贤经典,按照经典去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最后放下起心动念,唯证方知,你契入了,你证到了这个境界了,你才能真正明了。

所以人的执着愈来愈淡,才会愈显得有智慧。心上愈是没事的时候,突然有人要跟你讨论什么问题,你讲出来的话是非常有智慧的言语。假如这个时候你很烦,很多事情都搅在一起,人家跟你讲话,你说“我烦着呢,别吵我!”不要说帮助别人,不骂别人已经很好了。同样是你,为什么状态差别这么大?原因就是“本自清净”,人欲望愈少,心愈清净,智慧就彰显,本有的智慧它会一点一点地透出来,这就是烦恼轻,智慧长。

具体一点地讲,这个“易”有三重含义,第一个就是变易,我们看世间的万事万物,现象是变化莫测、剎那生灭的;第二个意思就是不易,虽然现象是剎那生灭的,但是有一个不易的本体,有一个不易的规律、不易的道理;第三个就是简易,我们讲大道至简,它本身并不复杂。所以我们看《四库全书》内容很丰富,但是可以用十二个字概括它的内容,那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摘自《群书治要360讲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