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书治要360》第四十一集第1讲

 情缘半岛 2022-01-28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七十八句:
【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群书治要》卷一《周易》。是指乾卦。《象传》说:“乾卦象征天道运行的刚健而永恒,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自我奋发图强,永不止息。”
       《易经》是六经之首,而且是中华民族最悠久的一本经典,被称为群经之首。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是孔老夫子教导学生的重要经典、重要依据,而《易经》也称为六经之首。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把它延伸变成了六十四卦,然后文王写卦辞,还有一种说法是周公写爻辞。后又经过孔子批注,把整个《易经》的义理彰显出来。《汉书·艺文志》中提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易经》里含摄很深的义理,经过了上古时代的伏羲氏、中古时代的周文王、下古时代的孔子这三位圣人,才得以完成。
       孔老夫子诠释《易经》的“易”:“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此“易”,是《中庸》里讲的“天命之谓性”,是人的性德,宇宙的本体,是自性、佛性。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见性之后说的几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个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就是“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学习圣贤教诲,目的是回归自性、回归本性。但是要回归,从哪里入手?《大学》言“明明德”必须从格物入手。
       孔子说易是无思也,就是要把起心动念都放下,才能寂然不动,这就是“何期自性,本不动摇”,又“能生万法”。寂是空寂,空了之后才灵通,不是死寂。这种境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证悟之后才能明了。学习圣贤经典,按照经典去放下执着和分别,最后放下起心动念,唯证方知。
       所以人的执着愈来愈淡,才会愈显得有智慧。心上愈是没事的时候,突然有人要跟你讨论什么问题,你讲出来的话是非常有智慧的言语。事情都搅在一起,人家跟你讲话,你说“我烦着呢,别吵我!”不要说帮助别人,不骂别人已经很好了。同样是你,为什么状态差别这么大?原因就是“本自清净”,即欲望愈少,心愈清净,智慧就彰显,本有的智慧就会一点一点地透出来,这就是烦恼轻,智慧长。
       “易”有三重含义,第一是变易,世间的万事万物,现象是变化莫测、剎那生灭的;第二是不易,虽现象是剎那生灭,但是有一个不易的本体,规律、道理;第三是简易,大道至简。所以《四库全书》内容虽很丰富,但是可以用十二个字概括它的内容,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象”是指《象传》。孔子做十传诠释《易经》:《彖辞》上下两传,《象辞》上下两传,《系辞》上下两传;专门解释乾坤的《文言》;谈八卦的道理《说卦传》;讲整个六十四卦排列道理的《序卦传》;还有一个是《杂卦传》,就是把两两相对的卦并在一起,变成三十二个组合,譬如“泰卦”跟“否卦”是一组,刚好两两相对,谈三十二卦组合的义理。
       《象辞》,是解释整个卦的形状延伸出来的意义,所以叫“象”,解释每一爻所产生的现象的意义。《象传》的内容比较丰富,六十四卦都有象辞,还有三百八十四个爻,也都有象辞。而且还不止三百八十四个爻,总共是三百四十六个象辞。
       《易经》这部书,孔老夫子一直在深入研究,所以圣人读易,韦编三绝。可见得这部书他翻了好多次,连绑书的牛皮带都断掉了。孔子是圣人,还要用这么多的时间来读《易经》,学圣贤经典,何况是我们?所以要深入经藏,契入圣贤,就要下更大的功夫。特别是年轻人不能够蹉跎岁月,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学习方法对,才能事半功倍。
       这里讲乾卦,《象传》说“天行健”。“行”,运行,那么天的运行是什么样的?春夏秋冬气象转变,日出日落永久不止。君子效仿天道,就是要像天这样自我发愤图强,永不止息,这样才能够学好天道。
       正如《中庸》言“至诚无息”。为什么强调“无息”?《中庸》上这一段话,把这个“无息”的意义、作用讲得特别地清楚。
       “不息则久”,久就是长久。天的运行没有休息,没有休息才能够长久。假如我们做了一 桩事情,做了之后又停止了,这就不算长久。长久就是一直做下去,不要停止,这就是不息。为什么不能停止?因为我们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必得要有恒心,一直做下去。做久了以后,效果就出现,这就是“久则征”。据郑康成的解释,“征”当作效验来讲。效,有效果。验,有效果来验收。“征”,征候,有效果表现出来了就有现象,那就是一种征候,说明那个事情能够有成就了。
       譬如做饭,把生米放进水里之后,到锅里去煮。这个米和水,不是一放到锅里,立刻就煮熟了,必须要有一段时间让锅里的水先煮开,温度持续地保持,把米渐渐地溶化,慢慢地才由生转熟。假如我们把米刚放到锅里几分钟,再拿出来看一看,这就叫“息”,“息”就煮不熟了。所以“不息则久”,要把这个米一直煮,直到煮熟了,煮成饭的时候就有“征”。不需要打开锅盖看,煮到一定的时间,就可以闻到米饭煮熟以后的那种香味,这就叫征。煮饭是如此,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不止息地、有恒心地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就有征候、效验。
       “征则悠远”,因为得到效验之后,信心增长,知道所下的功夫是正确的,譬如人走路,走着走着看到方向路标了,就有信心一直往前走,这就是“悠远”。学道,无论是学儒或佛法,目的都是要成就圣贤要走很长远的路。在刚开始用功的时候,不能间断。能够不间断地用功,效验就出来了,有效验出来的时候,就会坚持在这个修道的路上一直走下去,直至成圣成贤。
       在刚开始用功修行的时候,要经常省察自己的功夫是否用得对。怎么省察呢?开始用功学的时候,心里感觉到很快乐,比一般世间人处事待人更有智慧,不是烦恼重重,理得心安,感觉到一种轻安。对待一切人都是用一种很和气的态度,这就是一种效验出来了,这就是修道人修行得力的征候。假如我们虽然在修道,但一遇到事情,心里还起瞋恚,还会有烦恼,不是为这种事烦恼就是为那种事烦恼,或者听了别人说我们的坏话、毁谤我们,我们心里就不高兴了、起烦恼了,甚至生气了,这就说明我们的功夫,还用得不好,就需要很快地调整。怎么调整呢?反省一下,我们学的这个方法对不对?是不是在学习的中间有懈怠,使得心思又回到没有学道之前,和一般人的心思、处世待人的方法一样了?
       学道人的心思是《中庸》里讲的“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都没有发出来的那个状态称为“中”,这是一般人很难体会到的。退而求其次,“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都发出来了,但是没有过分,能够符合礼的节度,保持“和”的状态。所以发出来要有功夫把它控制,不能够让它继续,要有节制。
       我们在家也好,在社会上也好,和别人来往动不动就有喜怒哀乐,有傲慢、嫉妒,自己还控制不住,这就谈不上“和”。譬如别人赞叹我们几句,我们就喜形于色;别人挖苦我们几句、批评我们几句,或者不理睬我们,我们心里就难过、就不高兴,做不到八风吹不动,那功夫就不得力。要在这些方面时时刻刻检查自己,是否确实能够做到“中和”。
       如果我们做不到“中”,无论如何要做到和气待人,包括自己的存心一定要和气,跟任何人相处都要和谐。最初可能是勉强,勉为其难,慢慢地由勉强而做到自然,这就是“征”。征候出现就能够“悠远”,这条路就可以一直走下去,一定能够走到圣人的境界。这是用修道来比喻。


       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在系统研究了各个国家文明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属于中国”的论断,认为未来世界是中华文化得以普遍宣扬的世界。一个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信心。事实证明汤恩比教授的论断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并非空穴来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以道为本体核心,以道、释、儒还有墨为主体,和谐多元的实体文化系。“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若干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他们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学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助力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借助自身优势,当仁不让,开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班的培训项目,结合线上线下,大力推广国学师资教育。师资班常年招生,报名火热进行中。最近一期将于近日正式开班上课。详细情况请识别上图中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平台了解……






       中华文化研习社,是根据相关政策发起并成立的。是由全国各大高校的一些专家、学者,携手衷爱学习、乐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共同成立的社群组织。研习社依托这些顶级专家、学者资源,汇聚各行各业通达经典的领读者,形成了以专家、学者组成的教授团为核心,以领读者为向导的双师直播互动体系。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级市等各层级研习社开展同步学习的模式。以'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为核心指导思想,拟培养数万名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读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力求点亮人心、照亮社会。研习社将秉承“弘扬中华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传播圣贤智慧、服务世界人民”的宗旨,以“同心同德·同愿同行”为核心价值观。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和相关政策,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进一步夯实中华文化底蕴。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并在促进交流、同学互鉴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