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究事不过三、富不过三代的原因(转载)

 垂柳自舞 2014-03-16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灿烂的中华文化就像是阳光空气和水,永远环绕在我们周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百姓日用而不知,却始终与道相伴。因为道从不曾远离。就是生活中的一些俗话、谚语,都有很深邃的哲理。平常我们随口就能说出许多,却很少去仔细琢磨其中含藏的密义。一旦遇到触发灵感的机缘,我们方才恍然大悟。其甚深的意趣,真是不可思议。受用之际,不由得会对古圣先贤的慈悲智慧,善巧方便倍生敬畏和感恩。

    比如,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背后反映的却是普通人的定向心态。福报现前之后最容易忘乎所以,目空一切。如果是一夜暴富,更会得意忘形,趾高气扬。但境随心转,随即感召来的便是福中有祸,乐极生悲,福报不再的结果。而当一般人灾祸突现,往往会怨天尤人,口无遮拦,数天骂地。虽说是尽情释放了怨气,但恶口毁誉感召来的只能是旧业未除,又添新殃,罪上加罪,祸不单行的结果。所谓是因果通三世,无因焉有果。一切法从心想生。心生即法生,心灭则法灭。厚德才能载物。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我们也常听人说,任何事,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事不过三;富不过三代等等。三似乎更是一个神秘而又敏感的数字。有人说,三角形最具稳定性,脱离了三,也就失去了稳定性。也有人说,第一代创业艰难,所以非常珍惜得之不易的成果。第二代虽不如第一代经历那么多苦难,但父辈创业的艰辛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也不敢懈怠,也能守住家业。但第三代生在福中不知福。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享受惯了。再怎么教他,也是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深刻。祖辈创业的艰辛在他们来说也只当是故事听听而已,他们不大会与自身未来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其次,娇生惯养出来的孩子更容易自以为是,自我中心,刚愎自用。不太懂得谦恭和包容。其德行已经无法与第一二代人同日而语。所以,一般家族到了第三代,福报也就消耗殆尽了。富不过三代的预言,都会在此得到验证。这些说法都很有道理。

    人们也常用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来表达世事无常,风水轮流转的规律。这一点从世字的笔画中可以看出。三十年为一世。六十年为一甲子。这又与《易经》八卦中三画卦为一小卦,六画卦为一大卦的原理一致。一生中最走运的人,其鸿运也不会超过三十年。因为三十年的世事沧桑,足以耗尽一个人宿世的余福。不知今世继续修积福报的人,只有坐吃山空。若不善于学习,不知德与能的关系,不明众缘和合之奥妙,最终几乎都会将一切归咎于天命。一旦认定天命不可违,便自暴自弃,甘于堕落。岂不知命由心造,能造即能改。

     在《易经》及阴阳五行理论中,我们也可以探寻到“事不过三”的理论依据。在五行生克的变化中,有一种“逢三必克”的现象。例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回头会克金);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回头会克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回头能克木)。无事万物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各司其职,就是因为大自然赋予万事万物生克转换的能力,有生有克,生命存续的秩序才能保持平衡。如果只向一个方向发展,必然会泛滥成灾,难以持久。当然,一切都不是绝对的。生克的双方如果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受克的一方也会反克对方。从而暂时延缓其转换的速度,继续维持原有的状态。比如水能克火,但杯水难救车薪之火。金能克木,秀刀撼不动参天大树。

另外,从周易八卦的组合中也可以窥见“事不过三”的道理。六十四卦都是由上下两个三画卦组合而成。上卦也叫外卦,下卦也叫内卦。超出三画卦之外,就已经由内卦进入到了外卦,也就是进入了另一个时空转换点。原有的平衡在进入另一个卦的时候也就被打破了。这样,一切人事物自然也会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易经》的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六爻,由初到上代表的是人生的不同阶段和境遇。所谓是:初难知、二多誉、三多凶、四多惧、五多功、上易知。初爻,二爻代表地道,三四爻为人道,五和上爻为天道。地之道,养而不害,成而不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人道明显与天道相违。三爻所处之位到了下卦的顶点,到顶就意味着物极必反。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无着无落,充满变数,是变卦的必经之地。所以三多凶。四多惧,四爻进入了上卦,一切都是新的,会心生恐惧,压力很大。需要有良好的心态经受磨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日才会有大成就。而二五爻既中且正,安守本分,可以无忧。五爻如果知道止于至善,就能“持盈保泰”。

    反过来讲,如果处在人位的三四爻能道法天地,破除我执,情况就会完全改观。 正如《谦》卦第十五: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做谦谦君子,就能用涉大川。做劳谦君子,就万民服焉。正因为谦德可贵,能量无限,才使《谦》成为六十四卦中唯一的一个六爻皆吉,无不利的卦。得到天道益谦、地道流谦、鬼神福谦、人道好谦的增上缘,便亨而有善终。谦卑之义大矣哉!这是《易经》留给世人的无量智慧。有缘者得其义,受其利,延其运,兴其家,留其名。无缘者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狂妄者背道而驰,身败名裂。

可见,“事不过三”只是一种结果。有果必有因。如果能从因上改变,自然就能改变结果。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洞察因果,断因以远果,众生不信因果,什么恶因都敢造,一旦恶报现前则惊恐万状,抱怨命运多舛,老天不公。岂不知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万事皆因果。因果转换不空,相续不空。古来的教育从来不离因果的教化。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都是教人知常、守常,趋吉避凶的。《道德经》告诫人们:“不知常,妄作凶”。《左传》也有云:“弃常则妖兴”。常则长,长则恒。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道之财,实为凶财。来得快也走得快,还会带着灾祸离开。即《大学》所言:“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纵观古圣先贤的教诲,无不是教我们如何主动跳出“事不过三”的方法。从自我中心,自以为是,自私自利中走出来,放下严重的我执我慢我见和贪嗔痴慢疑的习气,就会进入无为而无不为的如如境界。人生短短几十年,如白驹过隙。有缘闻到圣贤文化,一定是善根福德因缘具足的缘故。学习和力行圣贤文化,不仅能在潜移默化中变化气质,而且能形成圆满的辨别是非的智慧,让有限的生命获得无限的快乐。不学圣贤文化,就错过了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机缘。往往会因为缺乏智慧而信假不信真,因为价值观的偏颇而听骗不听劝。把小聪明当成大智慧而以妄为真,以丑为美。实在是人生最可悲的事情。

    孔夫子的后代迄今七十多代,无论在国内、海外,都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尊敬。历代帝王不一定人人都知道,但没有人不知道孔夫子的。圣人修积的大福报,帝王都比不上。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世广积厚德,范家八百年来家道兴盛不衰。家族子子孙孙一直到民国初年都不衰。范家的子孙依然能守住家道家风。因为他培育百世之德,所以有百世子孙保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先人修积的福德越厚,后人受持的家业越久。古语云:求功要求百世功,求利要求千秋利,求名要求万代名。这也正是智者的人生选择。求百世功、千秋利、万代名者,无不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天下苍生之利为利,以万民之福为福。于是,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福利天下者,天下皆敬之爱之福之利之。子孙皆仿效而得教之。这才是真正的有后。若反其道而行之,贪图蝇头小利,取之无道,不择手段,更以祸害家国百姓为代价,则是自取断子绝孙之道,谓之愚痴之至。

    圣贤之人身体力行,为世人作出了改变命运的千古示范。可见,“事不过三”、“富不过三代”,对于无法改变自我习气的普通人来说,确实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然屏障。对于有财无德、损人利己者,更是折戟沉沙,灰飞烟灭的百慕大三角。甚至于到了第二代,就已经难以为继了。管二代、富二代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对于有志于成圣成贤的大修行人来说,“富不过三代 ”,只是一次普通平常的例行考试和难得的成就机缘。

 




探究事不过三、富不过三代的原因(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