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氏土司的前世今生

 芸斋窗下 2018-09-09

土司是什么?

今天小编给大家讲的土司,可不是吃的那种土司。哪是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

土司,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西北、西南等地少数民族地区的官 职,由省地的部族首领充任,在经过朝廷的批准之后可以世袭。 土司始置于元朝,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职名,在名义上 是朝廷的官吏,实际上是对这些部族首领统治权的一种确认,同 时也是中央安抚、维系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手段。明朝以后,又 有土知府、知州、知县三种名目,这些都属于土司的范畴。土司虽然都是当地的首领,对朝廷仍负有一定的义务,比如 缴纳赋税、征发军队等等。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开始了“改土归 流”的改革,也就是将土司改为朝廷选派任命的流官,实行土司 制度的地区逐步缩小。不过,终清一代,土司制度也没有被完全 废除,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土司才真正成为历史。


今天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彝族的土司,现今留下的是坐落在卜嘎村内后山一座巍峨的墓葬,其主人是安氏的一代土司安殿成。即便到了现在当地有年纪的人都称其为“安官家”,每问起一个卜嘎当地的老人,都能诉说当年“安官家”的辉煌,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的人民都成了土司的私有财产,任其处置。仔细寻踪墓志铭,查看他的生迹将尘封的印记一一拨开,他的前世今生便跃入眼帘了,故事,从元朝开始。

展开剩余73%

当忽必烈的铁骑南下,大理国的段氏王国一举瓦解后,这个“思大有为于天下”的蒙古人进一步实现了他的雄才大略。本要决心屠城的他改变了决策,决定以安抚为主,恩威之下的民众臣服了,他顺利地统一了云南三十七部,并在云南建立了行省。面对多民族统一后的政治治理结构,忽必烈采取了因地制宜分而治之的办法,既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又顾及中央政权的统治地位。这样,应运而生的土司制度就成了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统治手段。李京在《云南志略序》里说元朝设土官,意图在于“顺其性俗,利而导之,底于安定”。

那时,元军南征的队伍中有个叫安举宗的人,因功受封为怀远将军,后留守曲靖,元朝诰封他为宣慰史。从此,他的子孙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世袭着土司这一职位。从元朝的统治开始,到明朝的中兴与灭亡,再到清军入关,皇帝交椅上的龙颜改了又改,土司的王朝与江山还纹丝不动地挺立着。

安举宗随元出征云南有功,授怀远将军职。二世阿蒙承袭,无嗣。三世阿朝,系举宗次子,征粤西有功,改授行省参政。长男阿铎未袭职身故,次男阿奇承袭。明洪武初,随征大理,授沾益土知州。又按《滇志》载:元时,安举宗为曲靖宣慰使。其后有禄哲。明初平南,哲妻实卜与夫弟阿哥归顺,卜授乌撒土知府,阿奇授沾益土知州。是土知州始于阿奇,而其始祖则安举宗也。阿奇传阿勿,阿勿传普益袜、习普那、安奢、安明、安政,至十一世安九鼎,世绝。妻安素仪典州事。因以乌撒安绍庆、死次子安郊良袭,兼署乌撒府事。及死,以其子其爵袭乌撒职,其禄袭沾益职。其禄传重镇,重镇传安民。国朝平滇,安民投诚,仍授世职。安民死,安世基归流官管理,总督范承勋题查贤能承袭。明年,世基死,以其妻龙氏辅孤,管土司事。康熙四十三年,子于蕃承袭。道光《宣威州志·卷之五》 记: “土司·附土舍人:块卜营长:安民四子,名世富,生于盘(今割归沾益州管辖)。羊场营长:安民三子,名世崇。乐农营长:安其禄第五子,名重任。任生子仁,仁生世侯。安民(父安重镇)长子安世基、长孙安于蕃,是世袭土知州的嫡系。安殿臣为四子块卜营长安世富、安于盘一系,以世袭营长把持着卜嘎一带地盘。安殿臣,生于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卒于光绪十一乙酉年(公元1885年),享年53岁。他的领地从卡郎坝子向东延伸到今富源营上一带,包括今盘江芹菜沟、富源营上竹园、羊场等地,是一个土司,建有土司衙门,时间的轮轴让安氏一族在滚滚洪流中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根据当地老人回忆安殿成的最后一代仅存一名女子,大家均称其为“毛小姐”,因毛小姐不擅管家理财且吸食鸦片成瘾,最终将仅剩的家产变卖,落得穷困潦倒,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去世。安氏土司衙门在毛小姐去世后,充为公用成为当时生产大队的公房,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后,被私人购买改作民房,民房又多次加固修缮已无当年遗迹可寻,现仅存的残垣断壁是土司衙门当年的外墙已被村民当成菜园子的围墙使用。其中清代安殿臣土司墓,1999年被沾益县人民政府定为'沾益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此,一个王朝的身影远去了。自元朝开始设立土司制度,安举宗及后代一直是宣威地界的统治者,历经20余代,共统治近500年。当我沿着历史的足迹寻访这个王朝最终的归宿时,一堵残垣断壁的围墙、一座孤零破落的墓地坐落在卜嘎村后半山腰,连同那个政府文物保护的标识一样,在被世界征服又遗忘的角落里躲避着喧嚣。除了斑驳的碑文断续地记载着墓主人辉煌显赫的身份,多少前朝往事,多少楼台烟雨,多少铁马冰河,都淹没在黄土地的脚下,历史终归是要向前奔走的。

文字来源:《涛声故里》、《歌者涛声》、走访寻访当地群众、网上资料整理。作者:四叶草 印象沾益 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