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alvisodan Legenda: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1927-1939(一)

 金色年华554 2018-09-09

历史背景

 

早在冬战(Talvisota)之前,芬兰的历史就一直动荡不安。这是因为芬兰的国土很不幸的夹在两个夙敌——沙俄和瑞典之间。在中世纪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芬兰是瑞典的一个边疆省份,战争对其而言是家常便饭。在1809年的战争中,沙俄从瑞典手中夺取了芬兰,直到1917年沙俄帝国崩溃后,芬兰才第一次获得独立,但在其国内爆发了内战,直到第二年才消停下来,最终成立了芬兰共和国。1920年,芬兰和新生的苏联在爱沙尼亚的塔尔图市(Tartu)签订了和约,当时尚孱弱的红色帝国需要时间从内战的创伤中恢复过来,所以,这个和约对于芬兰是非常有利的,使其得享将近二十年的安宁时光。在卡累利阿地峡(Karjalan Kannas)地区,双方约定以希斯特河(Sister River)为界,行政边界划分和之前芬兰大公国与沙俄圣彼得堡行省之间的边界相同,边境线距苏联第二大城市彼得格勒市(Petrograd,原名圣彼得堡,也就是后来的列宁格勒,苏联解体后名字改回圣彼得堡)最近的地方仅有32公里。对于芬兰人来讲,卡累利阿地区是个战略要点,卡累利阿地峡从西向东,自芬兰湾延伸到拉多加湖(Lake Ladoga),这里是从苏联攻向芬兰腹地的最佳路径,想要直捣赫尔辛基(Helsinki)也很容易。这一地区发达的公路,铁路网以及较为平坦的地势使得这里易攻难守,芬兰的历史研究者和媒体将这一地区称为“芬兰的钥匙”,可见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卡累利阿对于俄国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很多重要的军工企业和波罗的海舰队母港就在那距离边境只有30多公里路程的彼得格勒。

 

鉴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芬,苏政府彼此之间都怀有莫大的疑心,之前苏联煽动芬兰境内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并支持“赤卫队”(Punaiset)挑起内战的行为使得这种不信任雪上加霜。芬兰的领导层认为苏联迟早会大张旗鼓的杀过来,把他们的国家再次变成俄国的一个省(历史无情的证明了,他们的想法是对的)。而苏联把当时处于中立地位的芬兰看做一个“天然”的“资本主义敌对势力”——芬兰与其接壤的部分,尤其是卡累利阿地峡,可以被英法德波等“资本主义敌对势力”当做进攻苏维埃政权的跳板,所以苏联西北的疆界,在苏联领导人看来,就是这红色帝国柔软的下腹部。

 

和约签订之后,芬,苏双方都开始着手在国境线附近修筑工事。国界线南部的苏联防御区被称为卡累利阿强化区(KaUR)。北部的芬兰防御区一开始叫做“主防线”,后来改称为“曼纳海姆防线”(Mannerheim-linja),这个名字最初并不是芬兰人自己起的,而是源自外国记者之手。此外,芬兰和苏联双方对“曼纳海姆防线”的解释也各不相同,按芬兰人的说法,该防线是于1939年12月中旬阻住苏军进攻的那道防线,而苏联人则将整个卡累利阿地区的芬军防御体系统统称为“曼纳海姆防线”,本文中所指“曼纳海姆防线”均是后一种解释。

 

曼纳海姆防线大事记

 

1917

 

11月17日:十月革命爆发(儒略历10月25日)

 

12月6日:芬兰宣布脱离俄国独立

 

1920

 

10月14日:芬兰和苏联在塔尔图签订和约

 

20世纪20年代:卡累利阿地区芬兰防线的初步建设工作完成

 

20世纪30年代:芬兰对卡累利阿地区的防御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

 

1939

 

8-9月间:来自芬兰全国的志愿者们着手完善卡累利阿地区的防御体系

 

8月2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又名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

 

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

 

9月17日:苏联入侵波兰

 

10月-11月:针对卡累利阿地区边界的问题,芬,苏双方进行了若干次会谈,但没有取得任何一致性成果

 

11月26日:苏联制造“迈尼拉事件”(Mainila incident 大致经过就是苏联用火炮轰击了自己的哨所,之后诬陷芬兰人侵犯国土),这一事件成为了苏联对芬兰动武的借口

 

11月29日:苏联断绝了和芬兰之间的外交关系

 

12月17-23日:苏军进攻曼纳海姆防线,但未获得成功

 

12月23日:芬兰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反击

 

12月24-27日:苏军再次进攻,再次失败

 

1940

 

1月:苏军着手准备对曼纳海姆防线发起大规模攻势

 

2月1-3日:苏军发起了试探性的攻击,同苏马(Summa)一带的Sk2碉堡交火,苏军第355步兵团夺取了Sk1,Sk2两座碉堡

 

2月11日:苏军开始大举进攻,莱德(Lähde)地区的防线遭到突破,Sj4碉堡被攻陷

 

2月13日:Sj5碉堡失守

 

2月15日:芬军统帅曼纳海姆元帅在15点时命令芬军部队后撤至中间防线

 

2月20-28日:在萨尔门凯塔(Salmenkaita)地区发生交战

 

2月17-28日:在莫拉(Muolaa)地区发生交战

 

2月28日:下午时芬军放弃中间防线

 

3月1-13日:苏军从冰上越过维堡湾,并威胁对维堡(Vyborg,芬兰大城市,于1940年割给苏联,现名维普里)实施围城

 

3月12日:苏,芬双方代表团在莫斯科签订休战协议

 

3月13日:中午时分,按照莫斯科时间,休战协议正式生效,交战双方停止了一切军事行动,芬兰将卡累利阿地区以及其他部分土地割让给苏联

 

夏季:苏联工兵对曼纳海姆防线上的全部剩余碉堡实施爆破,芬兰后退修筑新的防线,称为萨尔帕(Salpa)防线,这也是芬,苏双方新的边界所在,同时还在汉科半岛(Hanko Peninsula)修筑哈帕斯克格(Harparskog)防线,汉科半岛被苏联租用做海军基地,租期为30年(1941年“续战”期间苏联放弃该岛,1947年双方中止了租约)

 

 

 

防线的设计和建造

 

1.永备工事的初步建设

 

在建国之后,芬兰政府对在卡累利阿修筑主防线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审核,最终将其走向定为由西向东经伦珀蒂(Römpötti),卡尔胡拉(Karhula),苏马,雷派索(Leipäsuo),莫拉,萨尔门凯塔等居民点,一直延伸到福克西河(River Vuoksi)和苏万托湖(Suvanto Lake)的北岸。这条防线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扼守着几条非常重要的公路和铁路,在坦克能够轻易达成突破的地方,防守更加严密。

 

建成的头一批工事规模都不大,但是数量很多。最常见的一种工事是在前面开有射击口的机枪碉堡,这些碉堡很简陋,没有通风设备,潜望镜,专用的机枪架等专用设备,有的甚至连门板都没有,而且水泥的质量常常不尽人意,碉堡里仅有的钢结构构件就是支撑碉堡顶部的H形钢。这些碉堡分布在防御重点地区,一般都建在公路和铁路旁边,并尽量利用地形来增强防御能力,如借助河流,溪流这些天然障碍等。这些碉堡高出地面不少,在自然环境中显得特别显眼,更糟糕的是,在和平时期,这些碉堡既没人看守,也没有施加任何的伪装措施,所以苏联间谍很容易溜到防御区内,绘出工事的分布图,并拍下碉堡的照片,根本没人去抓他们。除了碉堡之外,防御工事还包括混凝土结构的掩蔽所和战壕等。总体来讲,因为财政紧张,20年代建设的这一批防御工事质量都不怎么样。但是,在苏万托湖和福克西河北岸建造的堡垒却非常棒。每座堡垒都有4个射击口,任意两个射击口的火力都可以对某一个方向形成覆盖,除此之外,堡垒还带有用于观测和近距离防御的装甲观测塔。堡垒装备的火炮都是瑞典梅勒(Meller)和诺登菲尔德(Nordenfeldt)公司生产的2英寸或3英寸火炮。总共有6个这样的堡垒分布在6个湖岬处,建在多沙的山坡上,从湖的对岸是看不到它们的。

 

卡累利阿地区的芬军防御体系核心是芬兰湾及拉多加湖地区的炮台和堡垒,这些工事有一部分是20-30年代新建的,有的则是沙俄时代留下的。比较重要的炮台分别是在拉多加湖泰帕尔(Taipale)地区之后的卡尔纳约基(Kaarnajoki,装备6门254mm炮,两门152mm炮)和耶利瑟瓦(Järisevä,,两门120mm炮)炮台,还有在芬兰湾一带的高维伊斯托列岛守备炮台(Koivisto archipelago batteries ,共有6门254mm炮,两门152mm炮),胡马约基堡垒(Humaljoki Fort,8门152mm炮,4门57mm炮),图普乌拉堡垒(Tuppura Fort,4门152mm炮,2门57mm炮)以及雷斯蒂涅米炮台(Ristiniemi Battery,两门254mm炮)。

20年代苏联间谍使用微型相机拍摄的曼纳海姆防线碉堡照片,比较模糊,可见那时的碉堡在四周的环境下显得非常突兀

福克西河附近的诺伊斯涅米(Noisniemi)炮台,可能是由苏联间谍在20年代-30年代之间拍摄。1937年,苏联中央情报局曾出版过卡累利阿地区的照片地图册。不过,因为芬兰人在30年代末又修了很多新的永备工事,所以这本册子很快就过时了

自冰封的苏万托湖面上拍摄的霍维涅米(Hoviniemi)湖岬,根本看不出这里隐藏着一座炮台

向东南方向看去,霍维涅米炮台的射界是十分开阔的,1939年圣诞节的凯尔雅之战时,苏军第220步兵团不顾一切的想把它的第2营送到苏万托湖北岸,却遭到了有相似射界炮台火力的拦截

 

2.30年代的改造工程

 

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局势愈发动荡不安,为防备可能到来的战争,芬兰政府重启了卡累利阿地区防御工事的建设工作。这回芬兰重新设计建造了一些型号的碉堡,包括像Sj5“百万富翁(Miljoonalinake)”这样的大型碉堡,但主要的工作还是对已有的工事进行改造升级,还有继续建设之前烂尾的英基莱(Inkilä)地区,但这些工程在苏联入侵之前没有来得及完成。

 

芬兰人在莱德地区建造了一座特别的实验碉堡,在它的外墙上使用了各种不同的钢筋混凝土搭配方案,之后用重炮轰击,以找出最结实的一个方案,用在以后的工事建设中。同时,还试验了不同倾角的装甲板加固防护的效果,这也对以后的碉堡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之前建设的碉堡的外墙和顶部都用钢筋混凝土加厚了,还加盖了侧室,这样的话,除了正面已有的射击口之外,从碉堡的侧面也能开火了。某些旧碉堡被改建成了掩蔽部,还有一些加装了装甲观测塔。实际上,卡累利阿地区防御工事的建设并没有一定之规,而是按照当地地形地貌,尽量做到因地制宜,但是这些碉堡的建设全都遵循同样的建筑标准,以及同样的火力配置。

Sk5碉堡的一处轻武器射击孔,可以在需要近战时从此使用冲锋枪或者轻机枪向外射击

Sj5“百万富翁”碉堡是曼纳海姆防线上最出名的一处防御工事,这张图片再现了1939年冬季时碉堡的全景。这座碉堡装备了4挺重机枪,带有3座观测塔。地下的居住区可以容纳20-40人,有3处火力点。其建设工作从1937年持续到1939年,完工后成为了卡累利阿地区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3.曼纳海姆防线的武器配置

 

曼纳海姆防线中最主要的防御武器是马克沁(Maxim)水冷重机枪,它们被放置在专门制作的木制底座上,有一些临时赶制的木制底座,机枪是用皮带缚于其上的。因为碉堡的墙壁很厚实,而且射击口比较狭小,所以机枪射击的声音传到外面时不会特别的响亮,有时会小得听不见。机枪与碉堡的供水系统相连接,保证机枪枪管的冷却套里面总是有冷水循环。为了能够从装甲观测塔的观测口向外射击,碉堡的守备部队装备了一种改装的苏米冲锋枪(Suomi M1931,非常精良的一种轻武器,俄国人的PPSH-41冲锋枪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它的设计),这种冲锋枪没有木质的肩托,而用一个手枪握柄取而代之,还安装了尺寸较小的枪口消焰器,这样士兵就可以手持它从观测口向外射击了。碉堡上还有一些用于近距离防御的射击孔,在这些射击孔下面的墙上装有搁板,用来放置枪械的备用弹夹或者弹鼓,可以使用步枪,冲锋枪和轻机枪从这些射击孔中向外开火。

 

曼纳海姆防线的主要反坦克武器是瑞典博福斯(Bofors)37mm反坦克炮,有的是瑞典原装的,有的是芬兰取得生产许可证后自行制造的。这种反坦克炮可以击穿当时几乎所有型号的苏联坦克装甲——某些尚在试验阶段的重型坦克(KV,T-100,SMK)除外,很不幸,苏马地区的芬军在1939年12月的时候遭遇了它们。反坦克炮的数量非常稀少,每个营一级的地区只能得到1-2门,人们不得不事先构筑多处反坦克炮阵地,然后在作战时把炮在这些阵地之间推来推去。鉴于反坦克数量不足,芬兰人使用了一些近距离反坦克手段,例如投掷“莫洛托夫鸡尾酒”,炸药包,以及使用霰弹枪射击坦克观瞄口等。 “莫洛托夫鸡尾酒”,也就是自制燃烧弹,在“冬战”期间作为一种廉价有效的武器开始崭露头角。一开始由前线部队自行制作,后来位于拉亚迈基(Rajamäki)的芬兰国营酒厂开始利用白兰地和伏特加的瓶子批量生产。在近年的旧战场发掘活动中,还发现了维堡酿酒厂使用柠檬汽水瓶注入可燃液体制造的“莫洛托夫鸡尾酒”。

 

 

4.碉堡的标准配置

 

为了增强观察效果和消灭火力死角,在碉堡的顶部设置了装甲观测塔,这种观测塔装甲厚度在12cm-20cm之间,每个有6个观测口,在观测塔内侧有一道装甲环,转动装甲环就可以把观测口封住。观测塔底部有门,士兵可以通过梯子从此进出观测塔。一位芬兰军官很形象的把观测塔描述成“一个巨大的钢铁茶杯,足以容纳两个人,倒扣在碉堡的房顶”。设计这个观测塔的初衷是保护炮火观测员和碉堡守备部队的哨兵,尽管观测塔并不高,但在某些情况下是碉堡上唯一能让敌人直接观测到的部分,所以经常会遭到其视距以外炮火的精确攻击。

 

大部分碉堡都配备了防毒气设备。碉堡的通风系统需要人工手摇驱动,操作上有点类似于制作奶油用的牛奶搅拌器。鉴于碉堡内部是个密闭空间,所以在碉堡守军较多的时候,需要在晚上安排专人定时摇动通风系统,以防缺氧。守军在碉堡的生活区休息,在生活区内沿着走廊横向布置有一排排的隔墙,靠着隔墙放置着钢框垫木板结构的双层床,床上有用稻草或干草填塞的床垫。在隔墙上装有小储物架,士兵们的个人物品,如水壶,水瓶等可以放在上面。碉堡内使用一个砖砌火炉取暖,为了减少出烟量,火炉的烟筒被做得又细又长,并用40cm厚的混凝土墙壁保护起来。碉堡内一般都备有1-2处水源,为守军提供饮用水和机枪冷却水。

 

碉堡通过深埋在地下两米处的电话线与营部保持联系,即便是埋得这么深,在“冬战”期间,电话线还是常常会被苏军凶猛的炮兵火力炸断。有的碉堡还带有供炮兵观测员使用的无线电台,这些电台是在碉堡建成后加装的,并不是在建设时预装的。如果电话线被切断的话,碉堡之间就只能靠传令兵来保持联络了。

 

大多数的碉堡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沙俄海军曾在芬兰遗留下大量用来修理战舰的装甲板,所以,芬军决定将其用于碉堡建设工程。在莱德地区进行的火炮实弹射击试验证明,倾斜布置的30cm钢装甲所能提供的防御力和1.5m厚的钢筋混凝土大致相同,由此,芬兰工程师们在设计碉堡时,决定在碉堡外露的的火力点前部和顶部加装钢装甲。碉堡火力点体积紧凑,外形低矮,很容易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Ink6碉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的火力点只高出地面1m左右,可以非常彻底的隐藏在它所在的山丘之上。碉堡的射击口尺寸为3X10cm,所以只能提供60°左右的射界。碉堡火力点的正面墙壁有一定的倾角,以削弱来袭炮弹的威力,打到碉堡上面的炮弹经常发生跳弹,所以,苏联有谣言说芬兰碉堡被一层厚厚的橡胶所包裹。碉堡火力点的正面和顶部是若干层叠加在一起的装甲板,每层3-10cm厚,用大型螺栓固定于混凝土侧壁上,因此,苏联战地记者索伯列夫(Sobolev)曾经将In6碉堡带装甲的火力点描述成埋在地里的战列舰炮塔。芬兰碉堡火力点上面的装甲布置不尽相同,例如Ink6,Sk10,Sj4这几座碉堡的火力点前部和顶部为钢装甲,Le6,Le7两座碉堡则只有火力点前部有钢装甲,而Ink1,Ink3,Ink4,Ink5和Ink7这几座的火力点侧壁也带有钢装甲。

 

“冬战“爆发之前不久,鉴于像Sj5“百万富翁” (Miljoonalinake,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造价有上百万马克,后来成了大型碉堡的代名词)这样的大型碉堡建造起来费钱费力,芬兰人再次更改了碉堡的设计方案。这次他们在莫拉和萨尔门凯塔建造了一些不带掩蔽部的小型重机枪碉堡,每个碉堡带有1-2挺重机枪,只有够容纳6-10人的床位。在这些碉堡之后约150-200m的地方建有一个大型的掩蔽部,和碉堡之间有交通壕相连通,掩蔽部比机枪碉堡低矮很多,有的还带有装甲观测塔(例如萨尔门凯塔地区的37号掩蔽部)。建造不带较大地下结构的碉堡的做法是一个很经济的解决方案,其军事价值和大型碉堡差不多,但是,在“冬战”爆发之前,芬兰人只完成了一些较分散的机枪碉堡,没有来得及将它们之间连通起来。

 

作为永备工事的补充,芬兰人在1939年10-11月之间于卡累利阿地区建设了大批的临时防御工事。这些防御工事的材料包括木材,水泥和铁,有的则是混合结构,其设计也因为当地条件所限和建造者想法不同而千差万别。虽然芬军高层已经发布了很清晰明了的,有关如何加强防御的规定,但是基层的官兵们认为防御工事的有效性比那些条条框框要重要得多,所以很少去严格遵循。

 

位于苏万托湖和福克西河北岸的炮台堡垒装备了沙俄时期的梅勒或诺登菲尔德2英寸或3英寸要塞炮。梅勒要塞炮没有反后座系统,有效射程只有3000米,诺登菲尔德炮要先进得多,射程可以达到9000米,而且理论射速能达到每分钟20发的水平。位于芬兰湾和拉多加湖的岸防炮台的装备也多是一战时期的旧货,还有一部分是于20-30年代期间外购的。

 

一座完整的碉堡装甲观测塔,观测口可以当做轻武器射击口,带有防弹片溅入的设计

 

一套标准的芬兰碉堡通风系统,下面有一个摇柄,摇动时内外空气会循环流通

芬兰碉堡内部的木板床,可能摄于Sk10居住区,带有干草填充的床垫和挂衣服的钩子

 

碉堡内的火炉,用于取暖和烹饪

严重损坏的芬兰碉堡火力点装甲板,可能是Le6或者Le7上面的,可以看到有两条较宽的的观察口,下面稍窄的是轻武器射击孔

胡马约基一带的一座机枪碉堡,这是防线上最常见的一种混凝土碉堡,这一座位于特里约基——高维伊斯托铁路线西侧某处。主要武器是一挺装在芬军标准三脚架上面的马克沁水冷重机枪,机枪的三脚架直接放在射击口下面的混凝土台子上。这种碉堡较为简陋,甚至连门板都没有。1939年时候,这种碉堡已经是相当的落后了,而且因为其高出地面很多,常常沦为苏联火炮的牺牲品

 

 

曼纳海姆防线的野战防御设施

 

1.战壕

 

在局势紧张的1939年10-11月间,芬兰人开掘了大量的战壕。芬兰战壕深约两米,在战位上带有台阶,侧壁上有木板支撑,向着前线一侧的侧壁上开凿了很多放置弹药的壁龛,“冬战”开始后,迫于苏军炮火的强大杀伤力,又在战壕侧壁上开出了很多供士兵藏身的猫耳洞。在如梅尔克基(Merkki),塔兴拉曼特(Tassionlamment)和穆那索(Munasuo)这些沼泽地带是无法向下开掘战壕的,所以只能在泥淖的上边建设类似于战壕的野战工事,就是堆起两道用原木加固的土墙,以让防御者在其间容身。

 

一个战壕网络的核心是步兵排防御阵地,除此之外还有掩护侧翼和提供全向火力的一些辅助阵地,以防敌军突破。这些防御点之间有交通壕相连通。这样的一个小型防御体系被称为“据点”。

 

“冬战”期间,苏军平均每天都要向芬军阵地倾泻12000枚各种型号的炮弹,战壕经常被炸塌,或是被爆炸掀起的泥土,杂物所填塞。好在芬兰工兵是神一样的存在,他们在每个冰冷刺骨的晚上都会悄悄的把战壕修整好,以备第二天再战。

 

芬兰守军还在战壕胸墙位置装备了单人步兵护盾,护盾正面呈矩形,带有一个轻武器射击孔,还有一个较薄的顶板,可以抵御普通步枪弹和炮弹破片的攻击。有经验的苏联坦克兵常常会用主炮攻击这些护盾,后来的芬兰步兵学会了不断的快速转移阵地,以防被苏联坦克直接命中。

 

 

2.木质地堡

 

在曼纳海姆防线一带有大量的木质地堡,有的被用作掩蔽部,有的则是机枪火力点。它们是所在地区的主要防御力量——永备工事的补充。这些地堡尺寸,材料和设计上不尽相同。尽管野战工事手册就在手边,但是芬兰前线部队还是更喜欢综合考虑地形,可用的建材,水源等因素,按照自己的经验来构筑地堡。

 

总体来说,按照芬军野战手册上所讲,一个可供一个排使用的木质地堡掩蔽部应深入地下约8m,有两个出入口,带有通风和取暖设备,在顶部覆盖有岩石或者土壤。据芬兰工兵们计算,这种深度的地堡已经足以抵御152mm口径炮弹的直接攻击。事实上,很多地堡都达不到这样的建筑标准,它们在重炮的攻击下显得格外脆弱。不过,不管怎么样,在1939-1940年之间那个严酷的冬天,这些地堡起码能为正在休息的芬军士兵们提供一点温暖和一点庇护。

 

木质机枪地堡被用来封闭永备工事火力点之间的缺口,一般都只配有一挺机枪,但射击口有时会有两个。当时在卡累利阿地区作战的苏联第7军炮兵总指挥尼科莱·沃罗诺夫(Nikolai Voronov)副军长,曾在战后向其上级递交如下报告,讲述了芬军防御火力的布置情况:

 

“……卡累利阿地峡一带的混凝土,装甲及木质防御工事都特别契合地形,而且都经过了精心伪装。这些工事都隐藏在山坡反斜面,林地边缘,小树林之中或是自然障碍物的背后。芬军防守的基础是来自碉堡侧翼的火力,还有连绵不断的机枪,迫击炮和炮兵火力。芬军部队经常向被其友军正面牵制住的我军部队两侧发动攻击。我军虽有很多自动武器,但多数配置都在进攻部队的前方……(注:也就是部队侧翼火力贫弱的意思)”

 

 

3.障碍物

 

曼纳海姆防线上最常见的反步兵障碍物是带刺铁丝网和铁篱笆。在某些地区还会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障碍物,例如在莱德和萨尔门凯塔地区有一种架在长矛状钢棍上面的的带刺铁丝网,带刺铁丝只高出地表约30-40厘米,而钢棍全长有1.5米——其大部分都被钉进了地里,在冬天土地上冻时会非常的结实。冬天时,积雪厚度可能会达到50-100厘米,铁篱笆会被完全掩盖。不知根底的敌人在发现铁丝网的时候往往就已经被挂住了。某些情况下,这种矮铁丝网还会搭配上石质的反坦克障碍物。至今在一些地方还能见到一些残存的铁丝网,曾经的莱德地区尤其明显。

 

在其他地区,铁丝网架在钉入地面60厘米深的木桩上面,防线前面一般会布置4-6道这样的铁丝网。铁篱笆用来构筑步兵陷阱,它们被设置在碉堡火力点的前方,在这一火力区后面还有一道铁篱笆。倘若敌军步兵突破了第一道铁篱笆,他们就会遭到碉堡火力雹子一样的打击,并且进退不得。到现代,大部分的木桩都已经烂掉了,所以这种铁丝网和铁篱笆剩下的并不多。

 

有时候铁丝网会被直接绑在树木上面,这样形成的障碍物很难被辨认出来,一般都设置在战略要点,以防敌军迂回包抄或者侦察组渗透,因为这些树木现在还活着,所以这种障碍物至今可见。

 

芬兰人注意到了苏军庞大的装甲力量,所以在防线上所有坦克能够突破的地方全都设置了反坦克障碍物,最常见的一种反坦克障碍物就是摆成一排的大块花岗岩,一般会连续摆放4-12排。芬兰政府拿不出钱建造混凝土障碍物,所以只得就地取材,使用满地都是的大石头了。除了石头以外,芬兰人也布置了少量的2米高混凝土龙齿(金字塔状障碍物),用来封锁一些重要的公路。

 

在一系列的实验之后,芬兰人发现4排各70厘米高的石质反坦克障碍物就能阻挡敌人的铁骑继续前进,除了露出地面的部分,还有一部分埋在土里,以防被坦克掀翻,加在一起每块约有1.5米高。不过,芬兰人做实验的时候用的是他们自己的雷诺FT-17(一战时期开发的法国坦克,第一款有炮塔的坦克)和英国制维克斯6吨轻型坦克(Vickers 6T,和T26差不多的一种坦克),这两种坦克的通过性和火力远逊于苏联的T28中型坦克和BT系列快速坦克。在实战中,它们经常突破反坦克障碍,给芬兰人一个个巨大的“惊喜”。芬兰的反坦克障碍物还有个大问题——它们就被直接布置在曼纳海姆防线前面的旷野上,敌人很容易看到它们,然后调集直瞄或间瞄火力对其进行攻击,打出一条通路来。苏联坦克广泛装备的45mm坦克炮一炮就可以炸碎很大一块石头,T28的76.2mm榴弹炮排障效果更明显。

 

芬兰人在无法放置大石的沼泽地带开掘了反坦克壕,反坦克壕的两壁使用原木加强。莱德地区的第二道防线上的反坦克壕于苏联装甲部队而言就是巨大的障碍。反坦克壕和之前的反坦克障碍物有同样的问题,就是位置不佳,芬兰人自己的机枪火力不能对其形成火力覆盖,苏联步兵总是冲到壕沟的下面躲避芬军炮兵火力打击,然后在炮火停息后跳出来继续发动冲锋。

 

曼纳海姆防线上最有意思的反坦克障碍物是原木路障,芬兰人把若干原木捆在路边的两棵大树之间,高度和坦克的炮塔相同,如果高速撞上这样的障碍物的话,坦克主炮肯定会损坏,搞不好炮塔都会被掀下来。这种路障只在有限的几个地方出现过,有记载的地方是莱德地区的后方。直接放倒树木堆在地上作为路障使用的行为非常常见,这样的路障有时会配上陷阱和铁丝网。

 

制造泛洪区也可以拖延敌人的推进,这就要靠水坝了。在初霜降临之前,芬兰人把列宁格勒-维堡铁路以西的裴昂约基河(Peronjoki River)用混凝土坝进行阻塞,还有莱德地区以西的河流也用一座土木结构大坝拦截,形成了泛洪区,上面结了冰,后来芬军炸毁了拦河坝,冰层悬在空中,只靠一些小丘和树木支撑,这种行为导致这两个地区变得完全无法通行,道路也全部被淹没了。

 

芬军很缺钱,所以没有能力布置什么像样的反步兵雷场,多数的反坦克雷场规模都很小,设置在装甲部队的必经之路上,而且不少地雷也是临时凑合的代用品——其实就是一个装着炸药的木箱,再装上一个简单的触发装置就算完事了。在英基莱地区,芬军把水雷埋到了地里,每个水雷装有200-300公斤的炸药,对于坦克来说是毁灭性的。1939年12月,一辆T28压上了这么一颗水雷,结果主炮塔当场就炸飞了。

被苏联炮弹直接命中摧毁的一处木质工事,地点不明

1940年1月,一名苏军战俘正待在苏马村的一处掩蔽部内,芬兰士兵给了他一些面包充饥

曼纳海姆防线上的一处铁丝网障碍

 

固定在钢棍之上的带刺铁丝网,其间还夹杂着反坦克障碍物,稍远的地方还有第二层铁丝网,背景处的大型黑色物体是Sj5“百万富翁”碉堡

 

现存的一处铁丝网障碍,是直接将带刺铁丝固定在树上而成,那么多年过去了,铁丝已经被包进了树干里

被苏军占领的苏马村,一些苏军车辆停在之前的无人区里。近景处有一些反坦克障碍物,照片中间是两辆被击毁的T28坦克,芬兰碉堡的位置被用黑色的竖线标出,这张照片是从一个苏军炮兵观测点拍摄的

莱德地区遗留至今的一些反坦克障碍物,离Sj5不远

用树木构筑的路障,摄于卡累利阿地区西部

 

雷派索地区一处被扒开的截流坝,停战之后,这附近又长起了一片新的森林,从照片上看不出来那座坝有多高

自莫拉地区伊尔维斯村拍摄的一张照片,能很清楚的看到铁丝网障碍,T字型标志是用来帮助守军进行瞄准的辅助物

 

4.守军的战术

 

根据前文对曼纳海姆防线防御设施的描述,我们可以大略看出芬兰守军的防御战术会是什么样子的。机枪碉堡是唯一能有效阻挡敌军步兵穿越布障区的手段,它们的火力可以覆盖铁丝网以及反坦克障碍物所在的区域,各碉堡的火力区域常常交叉,可以互相提供掩护。芬兰人很清楚自身反坦克力量的不足,鉴于装甲部队无法独力控制作战目标区域,所以,芬兰守军的一个重要战术就是竭力将苏联的坦克和步兵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之后单独对付落单的坦克。卡累利阿一带的守军被命令死守到底,即使被包围也要坚持作战。芬兰士兵们具有坚毅,隐忍的性格,普遍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而且对地形相当的熟悉——于1939年10月来到曼纳海姆防线的芬军部队已经进行了两个月的相关训练,并做了充分的战斗准备。这使得他们成为了于苏联红军而言相当可怕的对手。

 

火炮支援单位被安排在战线后方3-4千米处的预设阵地中,可以随时为守军提供有效的支援。1939年10-11月,芬军对可能成为战场的地方进行了精心的勘测,并摸清了所有潜在的苏军进攻路线。这条防线最要命的问题就是在碉堡里没有配备任何的反坦克武器。1940年1月起,芬军开始为部分碉堡守军配备英国制博伊斯(Boys)反坦克步枪,这种反坦克武器可以轻易击穿苏联轻型坦克的装甲,但是最终因为数量太稀少,没有发挥什么像样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条曼纳海姆防线其实是靠每一名士兵的战技和意志共同支撑起来的。每一处阵地,每一座工事,每一条战壕都要战至最后一人。士兵们得到的命令是呆在战位上,尽可能的拖延敌人前进的步伐,即使坦克已经突破进来,也要这么做。如果一个战略要点丢失了,那就在下一次反攻时候把它再夺回来。一般情况下,芬军步兵都按照连,排建制分成小股部队并充分利用夜幕的掩护,发挥自己对战壕体系和当地地形较为熟悉的优势,进行分散作战。这种战术多数时候卓有成效,但如果这种小部队正好碰上一整个苏军步兵团甚至是师的话,那他们就肯定要悲剧了。

 

5.守军的战地生活

 

钢筋混凝土碉堡的内部在芬兰士兵们看来有些像洞穴,事实上也差不多,因为里面并未像一般的房屋那样进行粉刷。每个碉堡内部都装有取暖用的火炉,这在严寒的北方至关重要。用于碉堡内部照明的光源是电石灯或者白炽灯。20年代最早建造的那些碉堡到1939年时候已经显得过时了,它们强度有限,很难抵挡得住苏联重炮炮弹的攻击。驻守苏马村的芬兰陆军第15步兵团下属第2机枪连的战斗日志上曾有如下记载:“第5、6和15号碉堡是第一批遭到苏军炮轰的碉堡,我们对此感到非常紧张,那些碉堡年头有点多,在重炮轰击下可能坚持不了多久”。1939年秋天修筑的那些掩蔽部和机枪火力点只会更加脆弱,一颗直接命中的152mm炮弹就能给里面所有的人判死刑,在苏联投入了203mm和254mm的重型炮兵武器之后,情况变得更糟糕了。在暴风骤雨一样的炮兵齐射下,不少守军都被直接埋在了废墟里面。1939年12月29日,苏马村一处掩蔽部遭敌军炮弹直接命中,造成19人死亡。次年元旦,Sk 4水泥掩蔽部又遭炮轰被毁,一名士官没来得及逃出来,惨遭活埋。

 

伪装效果不佳或者伪装工作不彻底的碉堡也很容易遭到炮轰,在这样的碉堡里呆着是非常危险的。芬兰碉堡的主要武器——马克沁重机枪没有任何反坦克能力,再加上反坦克障碍物质量不如人意,所以坦克经常能逼近过来,用车身堵住碉堡的射击口(看见了么,堵枪眼要这么堵),或者向射击口和门开火,如果发生了这种事情,碉堡里面的守军是束手无策的。

 

苏联对曼纳海姆防线各部分实施的炮击力度各不相同,其中对地峡中段苏马村一带的炮击最为猛烈。苏联炮兵观测员搭乘热气球升空观察,战壕等防御设施可以尽收眼底,里面的人如果有什么大动静的话,就会招致猛轰。于是,芬军将所有的调动和换防工作都安排在了晚上,夜幕降临后,战壕里面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位芬兰老兵曾经这样形容这种景象:“比约恩苏(Joensuu)的夏季集市还要热闹”。在防线上某些较为平静的地方,日子要好过很多,守军们每天只是默默的站岗,换岗,监视远处的敌军行动,日子就这么淡定的过去了。

 

30年代新建的碉堡的防御力比起那些旧的要好很多,除非被重炮反复轰击,否则就不会出现什么大的损坏。“百万富翁”这一类的碉堡生活区在地下3-4米深的地方,防御能力更佳。当时驻守在Sj 5碉堡里的一位芬兰炮兵中尉回忆道:“在遭到炮击的时候,碉堡摇晃得就像暴风之中的航船,但我们在里面感到很有安全感,能待在这么坚固的地方感觉可真好啊”。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