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芬战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黑龙江波涛 2020-04-28

苏联随即对外宣称芬兰人制造了炮击事件,还造成苏联方面4人死亡9人受伤。以此为借口,苏联在炮击后的第四天,1939年11月30日,发动入侵芬兰的冬季战争。

麦尼拉(Mainila)在卡累利阿地峡上的位置,图为战前的芬苏国界

其实,苏联和芬兰之间早有和平条约,分别是1920年的《塔尔图和约》( Treaty of Tartu )和1932年签订后再1934年延长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 Non-aggression Pact ),而且苏芬两个都是当时国联的成员。

苏联为了找到一个正当的战争借口将自己的侵略行为合理化,自导自演了这次炮击事件。红军朝着自己的村庄发射7枚炮弹,在距离距边界800米处的苏联境内爆炸。事件发生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要求芬兰道歉,同时芬兰边境守军后撤20-25公里。芬兰当然否认炮击,因为当时没有一门芬兰火炮的射程能够达到麦尼拉,而且芬兰元帅曼纳海姆在更早的时候已经让炮兵撤离边境了。

很久很久以后,俄国自己的历史学家分析前苏联有关档案时,发现驻守在麦尼拉地区的部队并没有向上级汇报任何人员伤亡。完全是自导自演。

二战后,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也曾表示,炮击事件是由当时苏军炮兵元帅格里戈里·库利克所策划。此人在1950年因密谋反对斯大林,以间谍罪处死。

格里戈里·库利克

当时,芬兰拒绝撤军,但是表示为了方便双方同时展开调查,建议两国军队都后撤20-25公里。对芬兰人的提意,苏联人没有回应。

11月28日,莫洛托夫对外宣称,因芬兰政府对苏的敌对行动和态度,以及可能对列宁格勒的威胁,《苏芬互不侵犯条约》不再有效。

29日,当芬兰大使来到莫斯科递交关于废除条约和撤军的回复时,等来的却是苏联已经和芬兰断交的消息。

1939年11月30日上午6点50分,苏联大举入侵芬兰,战争爆发。

1939年11月30日上午9点16分,苏联空军的6架轰炸机对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展开轰炸。

对于这一切,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中对中国人也这么干的日军表示,“还是原来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至于苏芬战争的性质问题,也许其他国家的人会犯迷糊,但是中国人应该看得最清楚。

“柳条湖事件”,日军栽赃东北军所使用的所谓“物证”:几顶东北军的帽子、一支步枪、两根被炸的枕木

九一八事变后进入沈阳的日军

——————————————————————

“汉科半岛”的知名度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远,媲美今天的克里米亚,但依面积和体量而论,两者却根本不在一个层级上。尽管狭小的汉科半岛在克里米亚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但二者能够走入战略家的视野却均是因为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克里米亚位于黑海,是俄国黑海舰队在这一地区的主要支撑点;同样汉科半岛地处波罗的海,是波罗的海舰队拱卫圣彼得堡的主要屏障。不过与俄乌之间关于克里米亚的争端不同,汉科半岛毫无争议属于芬兰领土,而二十世纪的苏联只能通过战争与威胁强行“租借”。

从地图上看,汉科半岛位于芬兰西南海岸面向波罗的海的方向,并且该半岛与对岸的爱沙尼亚刚好组成封锁芬兰湾的门户。联想到当时列宁格勒(圣彼得堡)的位置,大概我们也不难理解苏联人为什么要处心积虑夺取这个弹丸之地了。沙皇时期,圣彼得堡一直作为俄罗斯的首都而存在,进入苏联时代后更名为列宁格勒,但依然是仅次于莫斯科的第二大城市以及波罗的海舰队的母港。然而自1917年芬兰从俄罗斯帝国的版图内独立以来,苏联从未像此刻一样对列宁格勒的安全感到胆战心惊。

严格来说,芬兰在步入20世纪之前的一千年里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国家。从1155年到1809年,芬兰接受瑞典的统治长达六个世纪之久,当时的瑞典王国是名副其实的北欧霸主,即便是庞大的俄罗斯也只能选择对瑞典卑躬屈膝。局面的改变始于沙皇彼得一世,为使俄国摆脱落后的面貌,彼得以强硬的手腕对俄罗斯进行“换血式”的改革,最终在大北方战争中击败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此后瑞典的影响力日趋减小,至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即位时期,俄罗斯正式将芬兰从瑞典手中吞并。

俄芬合并之后,芬兰作为俄罗斯帝国内部的一个自治大公国存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同时兼任芬兰大公。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全图来看,俄国人没有任何理由为圣彼得堡的安全感到担忧,因为整个芬兰都可以被视为圣彼得堡的西北屏障。可惜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打落了沙皇的皇冠,芬兰作为帝国解体的一个碎片随之崩落,公元1917年芬兰宣布独立并成立芬兰王国。百废待兴的苏联尽管表面上承认并祝贺了这个熟悉的邻居,但内心却极其恐惧对方成为外部势力侵略的跳板。

图-汉科半岛码头

从这一时期的俄芬边界图来看,列宁格勒距离西北边界总共不过30公里,也就是在陆地上说芬兰人一个冲锋就能打到列宁格勒城下。而在海路上,波罗的海舰队要想驶入大洋必须经过狭窄的芬兰湾,但正如文章开头分析的那样,汉科半岛与爱沙尼亚北部海岸牢牢封锁着芬兰湾的出口。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苏联决心以武力打破僵局,于是就有了接下来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迫加入苏联的故事。然而当苏联人试图对芬兰施以同样的伎俩时,后者的回答斩钉截铁——绝不屈服。

图-汉科半岛机场

在芬兰的强硬态度之下,苏芬之间于1939年爆发了冬季战争。尽管苏联在战争中的表现不算好,但芬兰的国力终究不能与庞大的苏联相提并论,最终战败的芬兰不得已签订城下之盟。这次战争使芬兰的陆地国境向内收缩了150公里,从而给列宁格勒留下更多的战略缓冲;海上则不得不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期限为三十年。对苏芬双方均至关重要的半岛就此易手,以至于芬兰人不无痛心地说:“汉科半岛就像一把手枪一样,直抵在芬兰的胸膛。”

——————————————————————

苏芬战争,又叫冬季战争,因为发生在冬季、当地又特别寒冷而得名。

芬兰本来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在19世纪之前,一直是瑞典的附属。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这段时间,是沙俄疯狂扩张的时期。1808年,沙俄通过芬兰战争打败瑞典,让芬兰成为沙俄的附属-----芬兰成为“芬兰大公国”。

从此之后,俄国沙皇开始兼任芬兰大公。这一状态,一直延续到1917年。哪一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沙皇下台了。芬兰趁机宣布独立。不过,芬兰的觉悟并不高,竟然又给自己找了个德国皇帝----德国黑森王子腓特烈被选为芬兰国王,称瓦尔诺一世。

选择德国人当国王,也是因为芬兰内部的白军想利用德军击败“红军”,并驱赶沙俄在芬兰的原驻军。只是,芬兰选的年份不好,1917年,第二年德国就战败了。德国来的芬兰国王也退位了。。于是,芬兰在1919年6月又给自己选了一个总统。

等社会主义在沙俄站稳脚跟以后,新生的苏联开始注意自己的安全问题。我们看看芬兰和苏联的地图。如下图:

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距离芬兰边境非常近,不到100公里。从这里到原属于芬兰的维堡也就122公里。而且,还要考虑两国对芬兰湾的防御问题。

在二十世纪30年代末,为了列宁格勒的安全,苏联想战领棕黄色地区,并一起防御芬兰湾,给列宁格勒制造更多的缓冲区。苏联的想法很正常,毕竟芬兰当时和德国走的很近。当然,硬抢是不行的,因为苏联在当时的欧洲属于“臭名昭著”。欧洲都在反共,可不能落下口实。

于是,苏联提出交换领土的想法,并跟芬兰谈判。当时的芬兰领袖曼纳海姆是想同意这个交换的,毕竟,也不算太吃亏。在1939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后,苏联正式向芬兰提出具体要求:

1,苏联出兵共同保卫芬兰湾
2,要求芬兰把卡累利阿地峡的额芬两国边境北移40公里,把芬兰湾内的几个岛屿和雷巴契半岛上的芬兰领土割让给苏联
3,把汉科半岛以每年800万芬兰马克的代价租借给苏联,为期30年。
4,为了补偿芬兰的领土损失,苏联表示愿意把奥涅加湖西北两倍于芬兰所割让地区的土地交给芬兰。

从领土上来说,不算吃亏。但是,从主权和经济来说,芬兰肯定是吃亏的。但是,当时的形式不乐观,芬兰如果接受的话也不算太吃亏。

而且,跟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苏联吞并的后果相比,这已经是斯大林“格外开恩”了。

可是,芬兰议会不干。

于是,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保佑”下(条约把芬兰划给苏联作为势力范围),苏联对芬兰发动进攻。德国看着墨迹未干的条约,不仅自己没有支援芬兰,还让附属国也不要插手。

于是,苏联开始欺负芬兰,发动苏芬战争。苏军70万大军,共计20万芬军。虽然,苏军占据优势,但是,芬兰更擅长寒地作战。不过,综合国力在那里摆着,芬兰还是败了,苏联获得惨胜。

1940年,双方达成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丧失了卡累利阿(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巴伦支海上的雷巴奇半岛,芬兰湾中四个岛屿,部分萨拉区域。并且,芬兰还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借期30年。

此战,是苏联入侵芬兰挑起的侵略战争。斯大林本想依靠实力威胁芬兰搞“领土交换”,没想到芬兰人很强硬,不同意。于是,斯大林只能派兵抢了。

赫鲁晓夫说:'我们要芬兰人让给我们一定面积的领土,把边界移得离列宁格勒更远一点。这可满足我们保卫安全的需要。芬兰人拒绝接受我们的条件,所以我们无计可施,只好用战争解决问题。'

虽然,苏联说是芬兰挑起的战争。但是,赫鲁晓夫在任时也承认,是苏联为了列宁格勒防御,才发动的战争。这是一场侵略。不过,在强权时代,这都不重要。

——————————————————

侵略战争

苏芬问题由来

芬兰独立的过程中,芬兰和俄国以及其后苏联的关系一直很冷谈。

苏联支持的芬兰社会主义者起义已经失败,斯大林当时非常担心纳粹德国会进攻苏联,芬兰会成为德国进攻苏联的根据地。1932年苏联和芬兰签署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1934年又进一步确定此协定10年有效。

1938年4月,苏联和芬兰进行外交谈判,希望能与芬兰联合抵抗德国,并希望芬兰将列宁格勒外围领土和苏联北方领土进行交换,以达到保护列宁格勒的目的。但谈判持续长达一年也没有实质性进展,这时欧洲的形势已经开始恶化。

1939年秋季,苏联要求芬兰将边界从列宁格勒往后拉25公里,并租借汉科半岛30年,以建设海军基地。苏联割让面积为两倍的领土给芬兰作为交换,但这部分领土接近北极。11月初芬兰提出让步较少的解决方案遭到苏联拒绝。

战争爆发

谈判失败后,苏联军队制造了“曼尼拉事件”,宣称芬兰军队曼尼拉村造成苏联士兵死亡,进而要求芬兰政府赔礼道的歉,并将军队后撤20 - 25公里,被芬兰政府拒绝。苏联以此为借口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随即准备开战。

199年11月30日,苏军以20个师共45万人,2400辆坦克,1980门大炮和700余架作战飞机,向芬兰发起全线进攻。同时宣布在其占领区内成立芬兰民主政府,声称红军是应该政府要求越过边界的。

芬兰只是一个200万人口的小国,军队总数不到3万人,陆军的装备还停留在一战水平,大炮多是1900年前后的老旧火炮,甚至还有1887年制造的,没有现代助推装置的加农炮,坦克只有28辆一战时的法国雷诺战车。

但是,芬兰军队凭借在卡累利阿地峡修建的曼纳海姆防线的坚固工事,利用严塞和招泽森林的有利地形展开反击。苏军除在北冰洋的贝柴摩和萨拉地区外,在卡累利阿地海峡和拉多加湖一带伤亡较大,对芬军主阵地久攻不克。

芬兰抗击苏军,自1939年11月到次年3月,前后不过4个月,使苏军遭受了修重损失。莫洛托夫在1940年3月向苏军最高统帅部报告的红军伤亡数字为:死亡4.8745万人,伤15.8863万人,这还只是一个大大缩水了的数字。据赫鲁晓夫的回忆录透露,苏军在战争中实际受伤上百万人,死亡20万人以上,苏军全建制被芬兰军队歼灭的就有163师,第44师,第54师,第18师,168师,第122师和88师遭到了歼灭性的打击。被俘5.5万人,而芬兰军队只有2.3万人阵亡,4.7万人受伤(战争期间,芬兰正规军进行了扩编)。

战争后果

芬兰军通过战争,彻底打消了苏联吞并芬兰的企图。苏联动用大军进攻芬兰是志在必得,但苏芬战争的惨重代价,使苏联不得不正视现实,重新与芬兰谈判。芬兰通过战争,避免了被并入苏联的命运,最后虽对苏联进行了一些妥协,但基本上保证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而一年之后,芬兰就在苏德战争中配合德军夺回了失地。

——————————————————

大家很可能好奇为啥俄罗斯被称为“战斗民族”,因为俄罗斯近代以来从原先的只有一小块面积的国家不断向东西两个方向进行土地扩张的侵略战争,向东一直打到中国东北,向南准备拿下阿富汗拓展南方的出海口,向西横扫欧洲。虽然作战伤亡惨重但是却实打实的打下大片江山,所以这也是为啥欧洲一直排斥毛子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因为什么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简单的说就被打怕了,有心理阴影。特别是和俄罗斯接壤的国家。

一战之后经过几年的内战,俄罗斯最终建立苏联,在经过本国的经济发展国力恢复之后,毛熊又恢复嗜血的本性,在和德国闪击波兰并瓜分波兰挑起欧战的之后,苏联又盯上了北方的芬兰,于是毛子的“开疆扩土”又开始了。所以苏芬战争本质就是一场侵略战争,一个主权国家对另一个主权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对于芬兰人来说就是一场伟大的卫国战争。而就在苏芬战争之后,苏联就已经侵略脚步已经走到了芬兰的邻国,由于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国力没有芬兰强,所以只能投降。苏芬战争苏联人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但还是将芬兰全国近一半以上的工业基地给抢了过来

其实我并不认同教科书上说的“为更好的抗击德国入侵扩大自己的防御战线”这个说法,如果认同这个说法不就是认同当年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吗?当年日本人可是打着解放亚洲人民不受西方国家殖民的旗号发动战争的。所以在二战的时候芬兰才义无反顾的加入德国的阵营,而苏联解体之后大部分华约国家都选择加入北约。

这事看站在谁的角度上去看了,芬兰是原来沙俄时期的领土,一战后独立。1920年2月2日,芬兰与苏俄于爱莎尼亚的塔尔图一地签订《塔尔图和约》来划分两国边界,由于此时的苏俄还正与波兰进行战争,芬兰得以获得非常有利的结果,南部卡累利阿地峡的边界紧邻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后改名为“列宁格勒”)仅32千米,北部与东部边界也一直超出了大公国时期,与北冰洋相接壤,还拥有北极圈内的不冻港—百沙摩。

在整个19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的时间里,苏芬两国一直处于敌对而紧张的状态,双方也都未签署正式的停战协定。苏联以宣传手段称芬兰为“革命之敌”、“邪恶和反动的法西斯集团”,特别是仇视身为芬兰社会民主党领导人的曼纳海姆与维伊诺·唐纳,并怀疑其外交政策,1918年时,后者曾与德国过于亲近,一年后又还开放港口给英军攻击俄国船只,苏联政府因此认为有朝一日,芬兰会再度联合以德国为首的列强们入侵本国(或至少同意列强通过其领土),且现有边界又与列宁格勒过于接近,极具威胁性。

芬兰方面,在立国初期政府多由前白军领袖主导,经常发出仇俄宣传、进行具有法西斯风气的社会运动(如拉普阿运动),部分民族主义者也想取得更多的卡累利阿领土来构筑其“大芬兰”目标,多次入侵苏俄边界。不过,尽管苏芬两国仍处于互不信任的状态,双方还是因各自的需要而在1932年签署了《苏芬互不侵犯协定》,有效期限自1934年起维持10年。

苏联自约瑟夫·斯大林掌权后即开始对本国的安全作进一步的强化,他对于目前的芬兰局势极为警戒,不单是距离该国仅32千米的列宁格勒,百沙摩的矿产也正由大英帝国的一家财阀开采,距离芬兰不远的瑞典的铁矿石也正供应给反共意识极强的纳粹德国,他也认为任何的大国都能轻易攻占芬兰目前领有的西南部海岛,芬兰必定无法阻止之。

除了列宁格勒的安全问题外,芬兰东面直接与东卡累利阿相接,该地有着将列宁格勒与苏联的北极圈不冻港相连接的战略要道——摩尔曼斯克铁路,极端重要。苏联对于芬兰的潜在威胁在许多场合上一再被提出,1935年6月,驻赫尔辛基苏联大使艾力克·阿斯穆斯告知芬兰总理托伊沃·米卡埃尔·基维麦基:“如果德国与苏联爆发战争,红军将会秉持“前沿防御”的原则,于一周内占领芬兰。”

1936年1月,苏军参谋总长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表示芬兰东部的机场未来将可能变成德军在反苏战争中的轰炸机前线基地。列宁格勒党委员会第一书记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奇·日丹诺夫也表示:“波罗的海国家和芬兰没有和德国处理好安全上的事务,这有损它们的中立性。”芬兰方面,该国认为通过加入“国际联盟”此一国际组织以及若干条约的签订来巩固其独立外,还与斯堪地纳维亚国家与波罗的海国家积极进行军事合作,特别是瑞典。

另一方面,芬兰与德国还有一些私下的友好行为,如芬兰陆军的最高层常与德军将领们交往、访德次数颇多、德国陆军参谋长弗朗兹·哈尔德亦曾于1939年6月30日来观看芬军的夏季大演习,上述各事件某种程度来说也是芬兰对于苏联不信任的表现之一。

随着纳粹德国日益强大与扩张,苏联越来越不能容忍与芬兰现有的边界问题。1938年4月,苏联大使馆二等秘书鲍里斯·雷布金接触芬兰外交部长鲁道夫·霍斯提与其首相艾默·卡加德,表示苏联并不信任德国,两国迟早会爆发战争,他要确认芬兰在这场战争会采何种立场,也直言道德军将以芬兰作为入侵跳板,无论是芬兰人允许其过境或是德军以武力强行入侵之,苏军都不会在国境后被动地等待,宁可主动过去“会见敌人”。

芬兰代表向雷布金保证,芬兰将坚定地维持政治上的中立立场,也会抵抗任何武装入侵的行动。8月18日,苏联再度提出草案,倘若芬兰愿意在正式的书面文件上证明将抗击任何外来入侵势力、允许苏军租借苏尔萨里岛和4座芬兰湾上的小岛30年和接受苏联的军事援助,苏联将保证芬兰领土的不可侵犯性,以及一份有利于该国的经济协定。但芬兰政府以中间温和派的艾莫·卡罗·卡扬德总理为首,认为这是想破坏芬兰的国家主权之举,与芬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共同遵循的中立政策有冲突,且从道义和国际法上来看都没有理由要接受,故拒绝了苏方的要求。

当时身为国防委员会议长的曼纳海姆对芬兰领导层这种作法不表认同,他认为这些小岛本身不具价值,即便失去了对国威影响也不大,为此换来与东邻大国间的摩擦并不值得,并指出芬兰的军事实力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支持国家政策。

1939年3月,苏联再度派遣外交部长马克西姆·马克西莫维奇·李维诺夫同芬兰谈判,希望后者提出芬兰湾的5座小岛供苏联海军作观察哨使用,但仍遭拒绝。同年6月,斯大林命令列宁格勒军区司令——二级集团军群级指挥员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要他着手准备一个针对芬兰人“应该会发起的军事挑衅”之“反击”计划。

1939年8月,纳粹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协定》,该协定表面上是道互不侵犯条约,但实际上还暗藏一道两国瓜分东欧、建立彼此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其中芬兰与波罗的海国家被划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内。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两天后,英法两国对德宣战。9月中旬,苏军也自东边入侵波兰,吞并了该国东部,与1920年波苏战争前的边界大致相同。

接着苏联以武力威胁波罗的海国家接受在国内设置军事基地以及驻军的要求,爱沙尼亚、拉托维亚和立陶宛分别于9月28日、10月5日和10月11日接受其通牒。苏联在波罗的海国家行动的同时也进行着对芬兰的侵略准备,9月时已制定好作战计划,边境也正进行密集的动员,预计于11月开始入侵。

芬兰方面,政府仍秉持着乐观态度,而曼纳海姆对其非现实态度感到绝望,原打算辞职,但他又预测到事态发展急速恶化,故收回辞职书,展开全国动员。10月12日起,芬兰政府也开始进行备战措施,从小学起,所有学校全部停课、戏院关闭、禁止提领超过2000马克的现金等等。

1939年10月5日,苏联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召唤芬兰驻苏联大使阿尔诺·于尔约-科斯基宁,要求芬兰外长埃利亚·厄尔科就“某些带有政治本质的具体问题”赴莫斯科谈判。由于芬兰方面至8日还尚未答复,苏方进而指责其远不及波罗的海国家来的“积极”,而厄尔科则反驳:“我不知他们如何被邀请到莫斯科,但芬兰把这件事当作一件常事,因此通过正常程序处理。”

芬兰担忧苏联会认为厄尔科此种态度代表整个政府,因此改派出由驻瑞典大使尤霍·库斯蒂·巴锡基维率领、政经顾问约翰·尼科普和总统军事顾问阿拉达尔·帕索宁的代表团赴约。行前,芬兰政府指示巴锡基维必须强调芬兰地小人少、有签订《塔尔图协定》和互不侵犯条约,不会构成对苏联的威胁;任何领土上的让步、在国内驻军的要求都必须拒绝、只有在极大的压力下才能就芬兰湾的几座岛屿让步,但绝不得让出苏尔萨里岛,且任何让步必须是对等的,补偿也必须在外界看来是合理的,最后,禁止谈论关于互助条约的相关事务。

芬兰代表团于10月9日出发,于12日开始谈判,苏方以莫洛托夫和斯大林为代表,就列宁格勒的安全和控制芬兰湾入口之必要性,要求芬兰方面接受下列条件:

  • 1、为使列宁格勒远离芬军重型火炮的射程,要求卡累利阿地峡的两国边境向西推延12千米,换句话说,即是割让地峡至卫普里(即现在的维堡,当时为芬兰第二大城,也是地峡上的主要防御工事—“曼纳海姆防线”至芬兰内陆的中心根据地)以东30千米间的土地予苏联,这对卫普里构成相当的威胁,同时也使苏方可使用地峡的极北河川和湖泊的天然防御线。

  • 2.租借雷巴奇半岛予苏联,令其于西部驻扎5000名士兵,以保护苏联于北极圈内唯一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之安全,另外还要芬兰割让其唯一的北极海出海口——百沙摩。

  • 3、租借汉科半岛予苏联30年,并允许在上面建设军事基地,如此便可与爱沙尼亚的帕尔迪斯基基地联合起来封锁芬兰湾出口,保护喀琅施塔德的苏联海军基地,为此苏联每年会付给芬兰800万芬兰马克。

  • 4.割让苏尔萨里岛、拉万萨里岛、蒂泰尔萨里岛和科伊维斯托群岛予苏联。

  • 5.拆除曼纳海姆防线,理由为该防线“对两国发展和平睦邻关系不利”。

  • 6.签署一项互助条约。

作为交换,苏联将割让两座自治市——雷波拉与波拉亚维给芬兰,两者合计面积为5529平方千米,为苏联对芬兰要求的2761平方千米领土大上两倍,但两者皆为仅有原始森林的低开发土地。

苏联提出的要求几乎每一项都与巴锡基维被交待的事项相对,其条件之严苛远未被芬兰方面料想到,故巴锡基维等人先返回赫尔辛基接受新指示。芬兰政府以外长厄尔科和国防部长尤霍·纽卡宁两人为首,强硬地拒绝所有要求。而财政部长唐纳和曼纳海姆则持相反意见,认为可以接受此交易,后者意见是,认为苏方的要求实际上不会给芬兰的安危有太大的威胁,在地峡上反倒是使较危险的狭窄突出处放宽了不少,也不影响“曼纳海姆防线”的完整性。

最终,政府内强硬派占了上风,做出以下结论:五座芬兰湾的小岛屿可能让给苏联来换取某些补偿、地峡上的边界可以调整(但远不及苏方要求的程度)、1932年的互不侵犯条约可以重新拟定,要声明双方均不得援助他国进攻缔约国一方。

然而,芬兰政府认为在本国领土上设有他国军事基地事关国家主权问题,且若答应的话就相当于认可苏联可使用国境与半岛之间、长达320千米的铁路来运送苏联军队与其军需物资,路程中即会通过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此为该国的心脏地带,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租借汉科半岛和雷巴奇半岛。由于巴锡基维不愿在没有政府官员陪同下进行谈判,因此返回莫斯科时,唐纳也是代表团成员之一。

10月23日,苏芬双方重启谈判,斯大林对于芬兰提出的新建议十分失望,再三强调芬兰的让步不够,而苏联的要求已是最低限度。在历经两个小时毫无结果的争论后,芬兰代表起身离开克里姆林宫准备返国,但过了几个小时后,莫洛托夫的秘书又来请芬兰代表团继续谈判,斯大林这次将驻于雷巴奇半岛的苏军降至4000人,并减少对地峡地区上的领土要求。

但即便如此,苏联的要求仍然远远超出了芬兰人可接受的范围,因此巴锡基维与唐纳第二次返回赫尔辛基与政府协商。政府内部进行磋商后,决定对斯大林继续持以强硬立场,所有基地均不予以租借、“曼纳海姆防线”不拆除,但地峡边界可西移(还是低于苏方要求)、雷巴奇半岛西部和芬兰湾的岛屿可割让。

曼纳海姆依旧认为应避免与苏联发生冲突,而唐纳则致信瑞典首相佩尔·阿尔宾·汉森,试问若芬兰遭苏联入侵是否会可以支援?27日,汉森答复瑞典将继续提供芬兰武器和食物、允许在第三国通过其领土来供应芬兰物资,也会提供外交支持,但他同时也暗示瑞典不会再提供更多的援助。芬兰国防部长纽卡宁倒是对芬军相当有信心,认为至少可以抗击苏军六个月之久。

10月31日,莫洛托夫于苏联最高苏维埃议会上将谈判过程公布。11月3日至9日,苏芬继续谈判,但苏联拒不接受芬兰的条件,至此强硬的芬兰代表团不再让步,交涉宣告破裂。11月13日,芬兰代表团于11月13日返回赫尔辛基,这时芬兰政府首脑也依旧不认为苏联真的会攻击芬兰。

素芬战争是一场发生在二战期间,苏联为了扩大安全缓冲区进而入侵芬兰的侵略战争。战争结果是苏联惨胜!

在1939年9月,德国开始入侵波兰,这让苏联十分的紧张于是苏联一方面和德国一起瓜分了波兰,另一方面也向芬兰提出了领土要求,这两者的目的都是尽可能的拓展苏联的领土边疆,建立广阔的安全缓冲区,来防备德国的入侵,而且当时芬兰视苏联为唯一的假想敌,和德国保持着紧良好 的联系,苏联认为在未来的苏德战争中,芬兰会成为德国的帮凶,因此必须优先解决芬兰。

1939年11月30日准备完毕的苏军开始向芬兰发起进攻,开战之处,苏军上下一片乐观,认为十几天的时间就足以占领芬兰,但没想到会成为一场艰苦的战争。

由于芬兰地形多为山林,不同于东欧大平原,,再加上芬兰靠近北极圈,气候寒冷,进攻时间又是冬季,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士兵和装备在齐腰深的积雪中艰难跋涉,所以,苏联的重装机械化部队根本无法发挥威力。反倒是轻装的芬兰军队十分适用,他们经常踏着滑雪板飞驰,行动迅捷。况且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经过十年的苦心经营,已经形成完备的防御体系,苏军所希望的速战速决进入到长期的消耗战。

在这场战争中,芬兰的狙击手大放异彩,世界第一的狙击手“白色死神”西蒙海耶就是成名于这场战争。由于苏联是发动的侵略战争,所以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国联更是将苏联除名,同时,许多国家给与芬兰大量的援助,一些国家直接派遣志愿作战人员帮助芬兰抵抗苏联的侵略。

战争结果是因为芬兰国力不支,兵员枯竭不得不停战求和,苏联割走芬兰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而苏联付出了近17万人伤亡的代价,可以说是惨胜,这场战争也加深了芬兰的反苏情绪,在一年之后德国闪击苏联时,芬兰也对苏联发动;额“继续战争”,牵制了苏联大量的兵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