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判不成就动武,苏芬冬季战争,苏联为夺取芬兰领土阵亡17万人

 静逸阅读 2023-06-01 发布于北京

1939年11月30日,苏联投入巨大兵力,向芬兰发起进攻,最终获得惨胜,令芬兰割让和租借了部分领土。

在这场战争中,苏联损失惨重,国家声誉受到很大伤害;而芬兰保有了国家主权,还赢得了国际声望。

【战役背景】

二战中,波兰被苏联和德国瓜分后,苏联知道德国容易出尔反尔,为了保护自己的侧翼,积极进行在苏联和德国之间建立缓冲地带的活动。

1939年10月10日,苏联政府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分别签订了条约,苏联军队进驻波罗的海沿岸的这三个小国,建立拒守要点。

波罗的海三小国与芬兰位置示意图

10月14日,苏联向芬兰提出要求,希望对国界进行调整,以及与芬兰交换一部分领土。其主要内容如下:

苏联同意以其他领土作为交换,要求芬兰将霍格兰、谢伊斯卡里、拉凡斯卡里、台塔尔斯卡里、罗维斯托这几个小岛割让给苏联;同时又要求租借汉科(Hangö)港30年。

租借汉科港,可以从北岸的汉科港,南岸的爱沙尼亚塔林港同时用炮兵封锁芬兰湾,防止德军的军舰和运输船只进入;

占领芬兰湾里的这几个小岛,就挡住了通往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的海上通路,形成列宁格勒西部防线。

芬兰湾战略位置示意图

将卡累利阿地峡的苏芬国界向后移动,达到在列宁格勒的重炮射程之外为止。

卡累利阿地峡示意图

调整北方贝萨谋地区的国界,保护摩尔曼斯克向北的出海口,防止敌人在雷巴契半岛上建立基地。

苏芬北方位置示意图

作为交换条件,苏联提出把雷波拉和波拉约尔皮割让给芬兰。按照苏联的方案,芬兰相当于用1066平方英里的土地换回2134平方英里的土地。

客观来看,这应该是一种合理的方案:苏联方面获得更大的安全保障;芬兰没有在安全上受到损失;交换给苏联的土地为阻止德国进攻苏联提供了缓冲;苏联割给芬兰的土地增加了芬兰国土最狭窄处的宽度。

但是长期的民族矛盾使芬兰拒绝了苏联的提议,在汉科港的问题上,芬兰人的态度尤其坚决。

汉科半岛是芬兰防御苏联的天然屏障,苏联的提议让芬兰怀疑苏联的动机;让苏联使用汉科港来攻击德军的舰只,也违反了芬兰的严格中立政策。

后来苏联又退一步,提出愿意出高价买下这片土地,芬兰还是断然拒绝。

双方的争论日益激烈,苏联报纸上开始发出威胁的言论,一场战争正在酝酿之中。

【历史上的纷争】

历史上,芬兰与俄国的矛盾不断,长期的冲突使芬兰人的民族感情天然对俄罗斯和苏联持对抗态度。

芬兰独立之始:

1700年以前,芬兰一直是瑞典王国的领土。

1700年,爆发了北方战争,瑞典被俄罗斯帝国打败,双方力量此消彼长,俄罗斯开始占据强势地位。

1809年,俄罗斯和瑞典之间又爆发了“芬兰战争”,俄罗斯再次获胜,取得了瑞典的大片领土,并在这里建立了“芬兰大公国”。

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给了芬兰大公国非常大的自主权,虽然名义上属于俄国,但是芬兰的权利与一个独立国家没有什么两样,将近一百年的独立地位使芬兰习惯于做一个独立国家。

19世纪末,由于泛斯拉夫主义的高涨,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打算收回芬兰的自主权,对其实施“俄罗斯化”。

虽然这个政策最终没有成功,但是也严重破坏了俄国和芬兰之间的关系,芬兰国内人民开始抵制俄国人。

二战以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沙皇的统治被布尔什维克推翻,1917年12月6日,芬兰趁乱宣布独立。

新成立的苏联一方面同意了芬兰的独立,一方面在芬兰境内扶植工人政府,试图颠覆芬兰政府。

1918年1月27日,芬兰爆发内战。在德国的支援下,白军取得胜利,失败一方的红军大量被监禁、杀害和驱逐。

1920年2月2日,苏联与芬兰签订《塔尔图条约》,划分两国的边界。由于当时苏联正在与波兰交战,因此国界的划分对苏联非常不利,以至于整个20世纪20年代,苏联和芬兰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的敌对状态。

1932年,双方关系有所缓和,签订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保证互不侵犯现有边界。

西方力量的干预:

由于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敌视,他们一直没有放弃在芬兰渗透势力,为芬兰持续提供各种各样的军事援助,借芬兰抗衡苏联的存在。

英国向芬兰提供了价值2.11芬兰马克的武器装备;

德国为芬兰空军援建了大量军用机场;

英国和德国还派出了一大批军事教官,为芬兰训练军官;

在卡累利阿地狭以北,西方专家还指导芬兰修建了曼纳海姆防线,以抵御来自苏联的进攻。

基于几百年的民族仇恨和西方国家的长期影响,1939年春,当苏联主动与芬兰进行谈判时,芬兰宣称,绝不站在一个大国一边反对另一个大国,断然拒绝了苏联。

【战役爆发】

1939年11月3日,苏联出动23个师,共45万军队,对芬兰发起进攻。

苏军同时在四个地区对芬兰展开攻击:

在卡累利阿地峡方向,苏军被阻挡在曼纳海姆防线前;

苏军在这里集中了7个步兵师、1个坦克军和2个坦克旅,防线对面的是芬兰的5个师,双方展开激战。芬军在这条防线上准备了各种反坦克武器,还经常派出滑雪小分队突袭苏军,苏军在错综复杂的芬军防御体系前伤亡惨重,被迫停止进攻,双方形成对峙。

在拉多加湖东北方向,苏军也难以取得进展;

苏军在这个方向投入5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从侧翼牵制芬军兵力。其北路在芬军2个师的阻击和游击队的袭扰下,苏军于托尔瓦湖地区被芬军埋伏包围,伤亡5000余人;其南路在基泰莱地区被芬军分割包围,补给线被切断,2个师几乎全军覆没,伤亡1.9万余人。

在北冰洋海滨得贝萨谋,苏军切断了芬兰得运输线,成功阻止了芬兰从这条路线获得援助;

苏联红军在贝萨谋的行动没有遇到芬兰抵抗,第14集团军的2个步兵师占领了雷巴契半岛,封锁了芬兰与巴伦支海及挪威的通道。

在苏芬边界中部,偏北方向的一支部队经过萨拉,向芬兰内陆突进,在克米亚尔维附近被击退;偏南方向的一支部队突入索木斯萨耳米,芬兰派出两支部队从侧面截断了苏军的补给线和退路,然后发动攻击将其击溃。

苏军第9集团军下辖的4个步兵师兵分两路,由东向西插入芬兰腹地,意图将芬兰的狭窄腰部切断。

北路的两个师越过边界后,于12月16日接近克米亚尔维,芬兰预备队和边防部队持续对其侧翼进行突击,苏军无法继续前进,只好撤回萨拉,被动防御。

南路的两个师沿林间小路突进到索木斯萨耳米,遇到芬军顽强阻击,先头部队无法前进,后续部队在林间小路中拉长成连续20公里长的队形,被芬兰军队分割包围。12月底,苏军先头一个师被全歼,之后,后续增援的一个师又被截断退路,分割歼灭。索木斯萨耳米战斗中,苏军损失2.3万人。

苏芬战争初期示意图

【西欧的反应】

战争前期的态势迅速引起了西欧的连锁反应:

因为对手是苏联,芬兰在西方引起了广泛的同情,而芬兰的以弱胜强又让西方为之钦佩,这种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法考虑派一支远征军,一方面援助芬兰,另一方面控制瑞典的耶利瓦勒铁矿,防止其落到德国手中,同时建立一个基地,威胁德国的侧翼。英法的计划没有实现,但这却启发了希特勒,促使德国后来出兵占领挪威。

由于挪威和瑞典的强烈反对,英法军队没有成行,也就幸免于和苏联交战,否则,苏德战争可能不会爆发,现在的世界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芬兰在战争初期的成功也使西方国家低估了苏联的军事实力,丘吉尔在广播讲话中说,“芬兰在全世界面前暴露了红军的无能。”希特勒很可能也有类似的印象,这也是他在1941年攻击苏联的原因之一。

【苏军失利的真正原因】

在苏联看来,战役初期的失利有其客观的理由,并不能说明苏军战斗力低下。

由于苏军的弹药和装备还并不充足,他们并没有打算一上来就发动一次强大的攻势,而是打算扶持一个反政府武装,煽动芬兰军队反叛,可惜并未成功。

芬兰的地形复杂,从地图上看,虽然芬兰与苏联之间的国境线非常长,但是却遍布湖泊、沼泽和森林,非常有利于芬兰军队设置陷阱,而苏军却寸步难行。

苏联在边境附近,只有摩尔曼斯克到列宁格勒一条单轨铁路,能够运输的兵力非常有限,导致苏军的每支部队实际上都只有3个师真正参加了战斗。

【突破曼纳海姆防线】

进攻芬兰的最佳位置是拉多加湖和芬兰湾之间的卡累里阿地峡,芬兰在这里构筑了坚固的曼纳海姆防线,战争一开始,就集结了6个师,对苏军严防死守。

1940年2月1日,苏军集中了14个师的兵力,对曼纳海姆防线发动攻击。

苏军首先对准防线上的苏马地段展开猛烈的炮击,直接将要塞炸毁。

随后,步兵乘坐雪橇,跟随坦克,攻击前进。

与此同时,苏军空军随时监视并粉碎芬兰军队的反击企图。

苏军的这次进攻计划周密,有条不紊,经过2个星期的战斗,苏军贯穿了曼纳海姆防线的整个纵深,打开了一个缺口。

苏马被突破后,苏军向维堡两侧包抄,包围两端的芬兰部队,另外派出一支队伍,越过冰封的芬兰湾,经过霍格兰岛,长途迂回到维堡后方。

在维堡正面,芬军坚持了几个星期,但他们的兵力都在曼纳海姆防线消耗殆尽。

苏军包围维堡示意图

1940年3月6日,英法承诺的远征军仍未到达,他们宣称他们“几乎已经出发”,芬兰别无选择,只能投降。

苏联对芬兰的代表团要求,在原来的条件之外,割让萨拉、库萨谋、维堡以及整个卡累利阿半岛,另外还要修一条从克米亚尔维到国界的铁路,与苏联境内的铁路相连。

3月13日,芬兰宣布完全接受苏联的条件。

【战役结果】

在苏联和芬兰的“冬季战争”中,芬兰军队兵员枯竭、弹尽粮绝、外援无望,最后只好选择投降。冬季战役中,芬兰阵亡26662人,受伤43557人。这场战役使芬兰失去了卡累利阿和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丧失了10%的土地,1/5的工业产值,22万2千居民被驱逐出自己的家乡。

苏联为这次胜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940年3月28日,苏联人民委员会议主席莫洛托夫的报告中指出,冬季战争中苏军死亡48745人,伤158863人;而根据后来的苏联军事历史学家索科洛夫的著作,苏军在这次战役中死亡17万人,伤50万人。

★本文示意图由作者手绘,使用请告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