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云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始末(23)苏芬战争(上)

 梦想童年594 2023-02-16 发布于江西

芬兰共和国简称芬兰,位于欧洲北部,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南临芬兰湾,西濒波的尼亚湾,国土面积33.8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100千米,全国有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

该国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0%,有岛屿约17.9万个,湖泊约18.8万个,有“千湖之国”之称,全国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首都为赫尔辛基。

这里是圣诞老人的故乡,最早的居民为拉普人,故芬兰又称拉普兰。自十二世纪开始,芬兰便是瑞典的一部分,1397年并入卡尔玛联盟,1523年随瑞典一起独立。

1809年,俄瑞战争后,芬兰遭俄罗斯帝国吞并,成为其下属的芬兰大公国。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罗斯帝国因十月革命而最终崩溃,芬兰因而有了难得的独立机会。

1917年12月6日,芬兰参议院正式宣布芬兰独立。

当时,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府正与德国商讨停战的可能性,列宁与芬兰代表协商,原则上同意了芬兰独立,但实际上计划组织工人政府取代目前的政权,将芬兰以加盟国的形式重新并入苏联。

紧接着,1918年1月27日,芬兰爆发内战,亡命于国外的白军领导人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将军回国指挥内战获得胜利,于1918年5月控制了全国领土,苏联支持的赤卫队亡命苏联。

为了孤立俄国,欧洲强权德意志帝国在芬兰内战激烈之时,强迫白军与其接近,换取军事上的援助。尽管曼纳海姆有鉴于这将使本国受德国控制,但其他官员已自行前往谈判,并擅自签署相当不利的协定。

1920年2月2日,芬兰与苏维埃俄国于爱沙尼亚的塔尔图签订《塔尔图条约》来划分两国边界,此时的苏俄还正与波兰进行苏波战争,芬兰得以获得非常有利的结果。

两国南部卡累利阿地峡的边界紧邻旧沙俄首都圣彼得堡(后改名为“列宁格勒”)仅32公里,北部与东部边界也一直超出了大公国时期,与北冰洋相接壤,还拥有北极圈内的不冻港——贝柴摩。

1939年10月,芬兰与苏联谈判示意图

尽管边界问题取得一致,但在整个19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苏芬两国一直处于敌对而紧张的状态,双方未签署正式的停战协定。

苏联一直对与芬兰相接的国境存有异议,认为过于威胁到第二大城列宁格勒的安危,有朝一日,芬兰会再度联合以德国为首的列强们入侵本国(或至少同意列强通过其领土)

而芬兰方面,在立国初期,政府多由前白军领袖主导,经常发出仇俄宣传、进行具有法西斯风气的社会运动(如拉普阿运动),部分民族主义者也想取得更多的卡累利阿领土来构筑其“大芬兰”目标,多次入侵苏俄边界。

在国际形势相对平静的1932年,苏芬两国调整了相互关系,签订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双方保证互不侵犯现有边界,避免任何指向对方的侵略行动。

条约还宣布:双方“将始终致力于以公正的精神解决它们之间的任何性质或任何根源的争端”,1934年又进一步确定此协定为10年有效,条约一度缓和了两国之间的矛盾。

但是,为了与前苏联抗衡,西方始终保持其在芬兰的存在,芬兰也与西方各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接受它们的军事援助。

1935~1938年,英国向芬兰提供了价值2.11亿芬兰马克的武器装备。德国为芬兰空军援建了广泛的机场网,英、德两国的军事教官一直帮助芬兰培训军官。在西方专家的支援下,芬兰在卡累利阿地峡,修建了以曼纳海姆的名字命名的坚固防线。

芬兰亲近西方的动向,引起苏联的警惕,因此,对于芬兰的潜在威胁在许多场合上一再被提出。

1935年6月,驻赫尔辛基苏联大使艾力克·阿斯穆斯告知芬兰总理托伊沃·米卡埃尔·基维麦基:“如果德国与苏联爆发战争,红军将会秉持“前沿防御”的原则,于一周内占领芬兰。”

1936年1月,苏军参谋总长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表示,芬兰东部的机场未来将可能变成德军在反苏战争中的轰炸机前线基地。

紧接着,随着纳粹德国在欧洲的日益强大与扩张,苏联越来越不能容忍与芬兰现有的边界问题。

1938年4月,苏联大使馆二等秘书鲍里斯·雷布金在与芬兰外交部长鲁道夫·霍斯提、总理艾莫·卡罗·卡扬德接触中表示,苏联并不信任德国,两国迟早会爆发战争,他要确认,芬兰在这场战争会采何种立场,并直言,德军将以芬兰作为入侵跳板,无论是芬兰人允许其过境或是德军以武力强行入侵之,苏军都不会在国境后被动地等待,宁可主动过去“会见敌人”。

芬兰外交人员向雷布金保证,芬兰将坚定地维持政治上的中立立场,也会抵抗任何武装入侵的行动。

8月18日,苏联再度提出一个草案,提出倘若芬兰愿意在正式的书面文件上证明,将抗击任何外来入侵势力、允许苏军租借苏尔萨里岛和4座芬兰湾上的小岛30年和接受苏联的军事援助,苏联将保证芬兰领土的不可侵犯性,并签署一份有利于该国的经济协定。

但是,以中间温和派的艾莫·卡罗·卡扬德总理为首的芬兰政府,认为这是想破坏芬兰的国家主权之举,与芬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共同遵循的中立政策有冲突,而且,从道义和国际法上来看,都没有任何理由要接受,故拒绝了苏方的要求。

芬兰元帅曼纳海姆

当时,身为芬兰国防委员会主席的曼纳海姆对芬兰政府这种作法不表认同,他认为,这些小岛本身不具价值,即便失去,也影响不大,而因此换来与东邻大国间的摩擦并不值得,并指出,芬兰的军事实力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支持国家政策的执行。

1939年3月,苏联再度派遣外交部长马克西姆·马克西莫维奇·李维诺夫同芬兰谈判,希望芬兰湾的5座小岛提供给苏联海军,作观察哨使用,但仍遭拒绝,未取得任何成果。

同年6月,斯大林命令列宁格勒军区司令、二级集团军群级指挥员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要他着手准备一个针对芬兰人“应该会发起的军事挑衅”之“反击”计划。

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斯大林开始收获条约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考虑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准备恢复过去被割让和已经独立的旧疆域。

在完全占领波兰东部之后,克里姆林宫便对波罗的海诸国提出了所谓的“互帮互助条约”,以武力威胁波罗的海国家接受在国内设置军事基地以及驻军的要求。

爱沙尼亚、拉托维亚和立陶宛分别于9月28日、10月5日和10月11日接受其通牒。

在波罗的海国家行动的同时,苏联也进行着对芬兰的入侵准备,9月时已制定好作战计划,边境也正进行密集的动员。

1939年10月5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紧急召唤芬兰驻苏大使科斯基宁,邀请芬兰政府代表赴苏谈判。

由于芬兰方面至8日还尚未答复,苏方进而指责其远不及波罗的海国家来的“积极”,芬兰外长却认为这是正常的外交活动。

因担忧苏联会认为此种态度代表整个政府,芬兰改派出由驻瑞典大使尤霍·库斯蒂·巴锡基维率领,政经顾问约翰·尼科普和总统军事顾问阿拉达尔·帕索宁的代表团赴约。

行前,芬兰政府指示巴锡基维在谈判中:

必须强调芬兰地小人少、有签订《塔尔图协定》和互不侵犯条约,不会构成对苏联的威胁;

任何领土上的让步、在国内驻军的要求都必须拒绝、只有在极大的压力下才能就芬兰湾的几座岛屿让步,但绝不得让出苏尔萨里岛,且任何让步必须是对等的,补偿也必须在外界看来是合理的;

最后,禁止谈论关于互助条约的相关事务。

10月11日至11月12日,双方谈判在莫斯科举行,苏方以莫洛托夫和斯大林为代表,就列宁格勒的安全和控制芬兰湾入口之必要性,要求芬兰方面接受下列条件:

一、为使列宁格勒远离芬军重型火炮的射程,要求卡累利阿地峡的两国边境向西推延12千米。

换句话说,割让地峡至卫普里(即现在的维堡,当时为芬兰第二大城,也是地峡上的主要防御工事“曼纳海姆防线”至芬兰内陆的中心根据地)以东30千米间的土地予苏联,这对卫普里构成相当的威胁,同时也使苏方可使用地峡的极北河川和湖泊的天然防御线。

二、租借雷巴奇半岛予苏联,令其于西部驻扎5,000名士兵,以保护苏联于北极圈内唯一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之安全,另外,还要芬兰割让其唯一的北极海出海口——佩察莫。

三、租借汉科半岛予苏联30年,并允许在上面建设军事基地,如此便可与爱沙尼亚的帕尔迪斯基基地联合起来封锁芬兰湾出口,保护喀琅施塔德的苏联海军基地,为此,苏联每年会付给芬兰800万芬兰马克。

四、割让苏尔萨里岛、拉万萨里岛、蒂泰尔萨里岛和科伊维斯托群岛予苏联。

五、拆除曼纳海姆防线,理由为该防线“对两国发展和平睦邻关系不利”。

六、签署一项互助条约。作为交换,苏联将割让两座自治市——雷波拉与波拉亚维给芬兰,两者合计面积为5,529平方千米,为苏联对芬兰要求的2,761平方千米领土大上两倍,但两者皆为仅有原始森林的低开发土地。

苏联提出的要求,几乎每一项都与巴锡基维被交待的事项相对,其条件之严苛,远未被芬兰方面料想到,因此,巴锡基维等人先返回赫尔辛基接受新指示。

在政府内部磋商中,以外长厄尔科和国防部长尤霍·纽卡宁两人为首,强硬地拒绝所有要求,而财政部长唐纳和曼纳海姆则持相反意见,认为可以接受此交易,后者认为,苏方的要求,实际上不会给芬兰的安危有太大的威胁,在地峡上反倒是使较危险的狭窄突出处放宽了不少,也不影响“曼纳海姆防线”的完整性。

但是最终,政府内强硬派占了上风,做出以下结论:

5座芬兰湾的小岛屿可能让给苏联,来换取某些补偿、地峡上的边界可以调整(但远不及苏方要求的程度)、1932年的互不侵犯条约可以重新拟定,要声明双方均不得援助他国进攻缔约国一方。

然而,芬兰政府认为在本国领土上设有他国军事基地事关国家主权问题,且若答应的话,就相当于认可苏联可使用国境与半岛之间、长达320千米的铁路,来运送苏联军队与其军需物资,路程中即会通过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此为该国的心脏地带,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租借汉科半岛和雷巴奇半岛。

由于巴锡基维不愿在没有政府官员陪同下进行谈判,因此,返回莫斯科时,财政部长唐纳也成为代表团成员之一。

10月23日,苏芬双方重启谈判,斯大林对于芬兰提出的新建议十分失望,再三强调,芬兰的让步不够,而苏联的要求已是最低限度。

在历经两个小时毫无结果的争论后,芬兰代表起身离开克里姆林宫,准备返国。

但是,过了几个小时后,外长莫洛托夫的秘书又来请芬兰代表团继续谈判,这一次,斯大林将驻于雷巴奇半岛的苏军降至4,000人,并减少对地峡地区上的领土要求。

但即便如此,苏联的要求仍然远远超出了芬兰人可接受的范围,因此,巴锡基维与唐纳第二次返回赫尔辛基与政府协商。

政府内部进行磋商后,决定对斯大林继续持以强硬立场,所有基地均不予以租借、“曼纳海姆防线”不拆除,但地峡边界可西移(还是低于苏方要求)、雷巴奇半岛西部和芬兰湾的岛屿可割让。

曼纳海姆依旧认为,应避免与苏联发生冲突,而唐纳则致信瑞典首相佩尔·阿尔宾·汉森,试问若芬兰遭苏联入侵是否会可以支援?

27日,汉森答复,瑞典将继续提供芬兰武器和食物、允许在第三国通过其领土来供应芬兰物资,也会提供外交支持,但他同时也暗示,瑞典不会再提供更多的援助。

芬兰国防部长纽卡宁对芬军相当有信心,认为至少可以抗击苏军六个月之久。

10月31日,莫洛托夫于苏联最高苏维埃议会上,将苏芬谈判过程公布。

11月3日至9日,苏芬继续谈判,但苏联拒不接受芬兰的条件,至此,强硬的芬兰代表团不再让步,交涉宣告破裂。

尽管这样,芬兰方面仍秉持着乐观态度,曼纳海姆对其非现实态度感到绝望,原打算辞职,但他又预测到事态发展急速恶化,故收回辞职书,展开全国动员。

10月12日起,芬兰政府开始进行备战措施,从小学起,所有学校全部停课、戏院关闭、禁止提领超过2,000马克的现金等等。

芬兰代表团于11月13日返回赫尔辛基,这时,芬兰政府首脑也依旧不认为苏联真的会攻击芬兰。

麦尼拉临近贝尔鲁斯特洛维,是苏芬边界的一个俄罗斯小村庄,11月26日,苏联红军向麦尼拉发射了7发炮弹,国界另一边的芬兰观测站观测到了其中3发。

观测站人员估计,炮弹大约在距边界800米处的苏联国土内爆炸,事件发生后,芬兰方面提议两国共同调查原委,但遭苏联方面拒绝。

事件发生后,国际联盟与芬兰随即展开联合调查,调查结果认为,炮击当时,没有任何一门芬军火炮或迫击炮有足够的射程能对麦尼拉实施炮击。

而且,此时已担任芬兰国防军元帅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冯·曼纳海姆,早先已命令炮兵部队撤离边境,芬兰边境警卫同时作证宣称他们听到炮声是从苏联那里传来的。

苏联现存的麦尼拉事件证词副本

可是,苏联却宣称是芬兰军队炮击,导致苏军士兵伤亡,要求芬兰政府赔礼道歉,并将军队后撤20~25公里,但遭到芬兰政府的拒绝。

在目前尚存的苏联一份证词资料副本显示:“11 月 26 日 15时45 分我们位于曼尼拉西北一公里处的部队,意外地被来自芬兰领土上的炮火袭击。 芬兰人总共发射了七发炮弹。 3名红军士兵和1名初级指挥员被杀,7名红军士兵、1名初级指挥员和1名少尉受伤。 区司令部第一部门负责人季霍米罗夫上校被派往现场调查。 这一挑衅行为引起了位于芬兰炮火袭击地区的部队的巨大愤慨。”

随后,苏联以此为借口,毁弃《苏芬互不侵犯条约》,11月29日断绝与芬兰的外交关系,第二天,就向芬兰发动了首波攻势。

战争爆发后,芬兰向德国寻求帮助,然而却遭到了纳粹政府的拒绝,并且还劝说应该做出让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