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文化的黯然”

 doremefaso 2018-09-09
“中国古文化的黯然”


“中国古文化”

文/孝道学人

中国的文化存在五千年余,在整个发展系统上酝酿着独有的、浓郁的、能触发“心灵”的文化。如中国茶一般,愈熬愈香醇。《人月圆·山中书事》“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此诗出于张可久的“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春水煎茶,春代表东方,水流而朝东,象征永恒独有而无二。

儒家思想像深根蒂固般藏在中国人的血液里,仅管曾经被西方人写成是迂腐的渲染,它在人文发展过程中也是举足轻重的角色。伏尔泰“Voltaire”通过《中国孤儿》这样表达他对中国人的看法:“中国是建立在父权与伦常的信义之上的,是建立在正义、荣誉和守约的信义之上的。”巴罗“Isaac Barrow”认为,中国人自夸的道德品格中的巨大缺陷。《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国从天上掉到地下,从文明变成野蛮,从光明变为阴暗。”

“中国古文化的黯然”

儒讲究尊师重道,重视礼仪,提倡仁义礼智信。胡适在《说儒》中,提到“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之柔。”胡适认为儒者为殷遗民,而这些人于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为周代社会对有此类文化之术士之蔑称。并补充因已遭亡国,其文化只能以柔弱之势存在。儒在春秋时期确实是只注重礼仪、礼节。尊卑之道是当时儒的特点,但在后期孔子在思想体系上加了“仁”,这主要是受老子所熏陶。孔子有多重视礼节从“东周问礼”,访老子的历史记载上一目了然。孔子多次千里迢迢寻师问礼,礼节上做足,但老子始终认为“复礼”不成,“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春秋时期的人,老话说“天生天养”,当时别说是中国,就连西欧国家的人也一样,受教育的不多。一个人在没有基础教育下,强制“礼”必然会屈卑驯服般听从。就如家长和孩子说,有人敲门开门见人要先问好。孩子不懂,盗贼敲门,孩子不但开门还给盗贼先生问好敬茶。不明理而说“礼”,在那个时代就成弊端。老子并不是不认同“礼”,而是不提倡“礼”。

学人看过不少国人对儒的贬斥,说句公道话 任何思想在任何时代不邀而出,都会有其原因。不能因为某一事件的负面结果,就对它弃若敝屣,一文不值。时代变迁新潮涌入,一样的思想可以有焕然一新的效应。就说,如今这时代,人人得以教育,从父母或者父母的父母身上无有不受教育的,人变得聪明了就会容易自大而自彰。你我他都一样,不说“礼”?就会每每意见不合就起哄,即便是对父母、师长也能“无礼”相待。像这样的情况,新闻报导屡屡可见。学人记忆犹新,当年回国,住在隔壁的夫妇在众人眼皮底下大吼大叫而后打起架来了。当时,学人留意众人的表情,冷淡的有、嘲讽的也有,唯独学人感到惊叹好像发生了八级大地震般。当时,与友提起此事,友说这样的事太平常不过了,有得还会打到头破血流。可是,这些事在国外,确实非常罕见的。若真发生,隔日马上见报。夫妻不说“礼”,人人唾弃它在这时代也是弊端!

春秋时期的人,没有机会明理而强制说“礼”,就会显得奴性;新时代的人明理而后“礼”,是一种优雅的气质。历史中,文化改革经历过大转变,如唐德刚所言《文革三峡》,第一次出现在春秋时期一直到汉代,经历了二百年;第二次在晚清的民国也是经历二年。唐德刚说,“这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也是死人如麻,极其痛苦的。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笔者试名之曰'文革三峡’。我们要通过这个可怕的三峡,大致也要历时200年,自1840年开始,我们能在2040年通过三峡,享受点风平浪静的清福,就算是很幸运的了。如果历史出了偏差,政治军事走火入魔,则这条'文革三峡’还会无限期地延长下去,那我民族的苦日子就过不尽了。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的一日,这是个历史的必然。到那时'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我们在喝彩声中,就可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了。”

晚清后中国人的思想开始进入大转变,一直到现在。现在的人,不再说三从四德、更不爱古文化。有些还会说古是“迷信”的,吃瓜群众一个说一个听,听的再找人说以致现在人人一听到“道”“易”“命”“古”就说是陈旧不堪,封建迷信。人人垂弃尤验在年轻的一辈,那么敢问现在的人在网络上见人就批评,批评得最出色的有人给赞,自己觉得不够赞,还可以买赞,这样的文化是不封建吗?在网上游览偶尔也会看看底下的评论,比较理性的人会思考文章的提要、体裁、启发、亮点和文字的精神。多少能看出来现在人文精神里热流的潮势。

也许如唐德刚所说,在未来的日子,古文化的色彩会再次重燃于人人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