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利用好冲突,为你们的关系加点香料?

 个人发展精英会 2020-11-26


个人发展学会
陪你成长  持续精进

1

赞美无法取代批评

虽然我讲了很多赞美的原则和方法,但并不是说我们从此只需要赞美,而不需要批评。

毫无疑问,赞美不是万能的,不能取代批评。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没有效率。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批评不当,极易给对方造成心灵上的伤害,所以,批评时要慎而又慎,而且要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 要指出,不要指责

世界上人人都会犯错,董事长的“铅笔”也带有“橡皮擦”,那就是为改正错误而准备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尽量减少失误,及时发现和改正错误,这就需要他人的提醒和帮助。

我们可以接受别人诚恳地指出自己的错误,但没有人希望别人指责自己。

指出是就事论事,不涉及情绪和人格:“这个方案需要再改进,预算要控制在10万元以内……”——指出要改进的地方;

而指责是情绪的反映,是态度问题:“你这个人怎么总是这个样子?”——抱怨对方,显示自己的不满情绪。

有效的批评应该是指出,不是指责,指出错误的事实,但不要涉及人格。

◇ 比如,你开车时,有一个小伙子突然在你的车前快速跑过,你一个急刹车,吓出一身冷汗。此时,如果你对小伙子说:“你刚才没走人行横道,多危险啊!”你指出他没有遵守交通规则这一事实,我相信,小伙子能够接受,至少不会与你有冲突。

可是,如果你一瞪眼,训斥道:“你找死呀!你没长眼睛啊?”你的话不是针对错误本身,而是冲着人去的。要是遇到脾气大的人,他可能拍拍你的车窗:“你下来,咱们练练,看看谁找死。”——打起来都有可能。

◇ 再比如,在工作中批评下属,你可以说:“小王,你这个工作没做好,分析得不够全面,再做些深入的调查。”

但不能说:“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总是这样?我都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没长记性?你没长眼睛?你的脑袋进水了?”

要知道,错误的行为应该得到纠正,但不要针对人本身。

◎ 做错事,就说明很笨吗

◇ 有一次,陈景润走路撞到树上,他愣愣地问道:“谁撞我?”

请问,你能说“你真笨,你没看见自己撞到树上了”吗?

◇ 有一次,爱因斯坦办公室的秘书接到一个电话,打来电话的人询问:“你能告诉我爱因斯坦的家庭住址吗?”

爱因斯坦的秘书当即回答说:“对不起!爱因斯坦的家庭住址,我们从来不告诉别人。”

此时,打来电话的人焦急地对爱因斯坦的秘书说:“我就是爱因斯坦,我出席一个会议,司机回家了,现在是我要回家,请你告诉我,我住在什么地方。”

请问,你能说“爱因斯坦你真笨,怎么连自己家住哪里也不记得”吗?

有些人往往集中精力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其他方面则会显得笨手笨脚。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件事情没有做好,就指责其人“笨”。

永远不要说“你是个蠢材”“你的智商怎么这么低”“你这个榆木脑袋”……这样的话。

◎ 不要指向不可改变的事实

批评的目的本应该是帮助对方改进,但如果你指向对方不能改变的事实,将批评变成了发泄不满情绪、显示自己权威的工具,自然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

比如,你不能说:“你们乡下人怎样怎样……”“你们城里人怎样怎样……”“你们北京人……你们上海人……你们河南人……你们山东人……”这些都是对方不能改变的。

如果你的批评针对于此,只能引起对方的不快,于事无补。

所以,指出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哪怕是善意的提醒,也要针对他可以改变的事情。

2

赞美与批评并不对立

通常情况下,听到别人对我们的赞扬之后,再去听一些令人不快的事,会比较容易接受。好比理发师在给你刮脸前,先在你的脸上涂上肥皂,这样刮起来会舒服些。

所以,在批评别人之前,我们可以略微给对方一点赞扬,先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再展开批评。

例如:

“小强,我知道,你在工作中一直很努力、很积极,你的设计也很有创新思想,只是最近你画的图纸好像不如以前工整了。”

“张老师,我知道,你的教学工作一直比较优秀,学生们也喜欢你的课,这很好,最近你有几次迟到,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能给我说说原因吗?”

我们刚刚谈到了如何批评别人,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别人的批评呢?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是正面的,都想要听到赞美和鼓励。但是我们要正视这一点:人人都会承受批评和指责。

因为谁都不是完美的,都会犯错。只要犯了错,就要允许别人指出来。俗话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正确看待批评。

心态首先放平,被批评时,应对的态度也就容易调整。无论是批评得正确与否,你都应该首先缓和对方的情绪。

因为批评你的人,可能是带着情绪,甚至有些激动的。所以你要做的不是马上回应对方,而是先想个办法让对方平静下来。

比如,有人说你:“明明让你三点前交报告,这都快四点了。老板马上就要来开会,你说你是怎么搞的?”

对方说的确是啊,你是应该三点前交报告的,你来不及完成也没有及早请示,当然是你的主要责任啊,你就可以说:“您先消消气,我马上想办法,一定不会耽误今天的会议。”

至于为什么交报告会推迟,是否是你的原因,都可以稍后再做解释。

还有人想,被批评时不说话,只听着对方说就好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对方可能会认为:“你一声不吭是几个意思啊,是不服啊?还是消极抵抗啊?”这样一来即便有道理也会变得被动。

有些批评客观地指出了你的不足。对于这些富有建设性的批评,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们都是通过挫折实现进步的,这些批评也是挫折的一部分。不要因为被批评而觉得伤了自尊,要敞开胸怀,以正面的心态来面对。

首先,不要急着摆脱自己的责任,而是要主动承担起自己的那一部分。比如,在前面的例子里,上司批评你没有按时交报告。

实际情况是,这份报告是由公司新来的实习生负责整理的。由于实习生没搞清工作流程,导致报告被拖延了一段时间。

这时,你不应该把责任都推给实习生,而是要说:“这确实是我的失误,没有事先估计到可能出现的问题。今后我会简化流程,全程监督,确保下次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了。”

领导听到你勇于承担可能就不会再过分责难你,如果时间没有那么紧张,你就可以展开几句聊天,让氛围缓和一下,比如,“现在呀,我发觉带实习生比自己干还累,以后我带实习生得让他们交学费。”

如果时间不是那么紧急,可能领导就会传授你几招管理的秘诀。

3

其实在很多时候,别人就算有对你有了一点稍微不满意的情绪,也不会直接表达出来,但是如果用心的话,是可以听出来一些弦外之音的,现在跟大家分享两点心得,教你听出对方的弦外之意,让你避过人际关系的雷区。

第一,注意对方的遣词用句。

我的一个朋友在一家公司做HR。他经常在公司招聘的时候做面试官,因此很会从别人的话里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进而了解对方心里是怎样想的,对公司是否认同,是否有较强的责任感等等,并通过这些来判断对方是否有资格进入下一轮面试,或者赢得一个试用的机会。

比如,他在面试中会问一个问题:“你对这份工作有什么期待?”如果对方回答:“我希望能够让自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那么他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对方想要的是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最好工资再高一点。”

有一天你在加班,上司过来问你:“小李,工作这么忙啊?”你说:“我想再加工一下报告。”上司又问:“你们组里其他人呢?”你说:“他们的工作完成了。”上司说:“嗯,你很努力,要继续加油。”

如果你认为上司在夸奖你,然后微笑着朝上司点点头,就想得有些简单了。再深想一层,你就发现,上司的真实意思是:“别人都干完的工作,你怎么还没做完,是不够努力吧?接着干吧。”

如果你能想到这层意思,就可以回复上司说:“今天临时收到一组新数据,对整个报告有些影响,我就想再完善一下。谢谢领导的鼓励。”

这样一来,才能让上司了解到你真的不是因为偷懒才加班的,对你感到满意。

不过,聊天的时候,即使你注意到了某些遣词造句,就算一时没懂,也不要急着追问对方,或者自己强行脑补一个解释然后做出回应,而是等一等,看对方接下来还会说些什么。

一般情况下,对方在短暂的沉默或岔开话题之后,还会掉回头来继续和你说下去。对方之所以没有一下子说完,可能是出于保护自己的心理,先开口试探一下,看看你的反应。如果你表现得很平静,对方就会感到安全。

如果你贸然回应了,对方可能会把话憋在肚子里,再也不肯开口了。也就是说,有些时候你要联系上下文,上文有了之后,别急,等等下文再判断他到底想说什么。

第二,通过语气和态度做出判断

当你和人聊天时,感觉到对方突然的态度变化,就要留意了。

这种变化指的是从亲近到疏远,或者是从疏远到亲近。我们通常会根据彼此的关系来区分感情上的距离。

比如,跟家人和好朋友就会很亲密甚至不设防,跟邻居或者同事就会在亲密的同时保持一定的距离,跟陌生人则会在心里拉起一道警戒线。

但是还有些时候,需要通过表达上的态度变化来区分这种距离,进而发现对方的弦外之音。

例如,你有一个说不上是朋友的朋友。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你和他有过交往,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陌生人;可你们的交往实在谈不上有多深,甚至连朋友圈都没有对对方开放。平时见了面,会简短地聊上几句,然后say goodbye。

但是这天你们见面的时候,他突然表现得无比热情,拉着你嘘寒问暖,闭上眼睛就仿佛看见了自己的老妈。

这时你就要意识到,对方可能是想加强和你的关系,或者有求于你。

与之相反,如果是一个平时和你特别要好的朋友突然疏远了你,或者在聊天时总是回避你,甚至站在你的对立面,让你感觉莫名其妙。

这时你要做的,不是质问对方:“你是不是吃枪药了?怎么老是针对我?”而是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做了什么让对方不高兴的事,或者让对方产生了误会。

如果你能通过这种弦外之音提前发现了问题所在,并且给出解释,不但能避免一场可能升级的矛盾,还会让朋友觉得你们真是心心相通。

伟大的诗人纪伯伦说过:“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不是去听他说出的话,而要去听他没有说出的话。”

作者介绍

鞠远华

人际沟通专家

华式教育创始人

深层心理分析理论及赞美的13把小飞刀研创者,兼通使用心理学、人际关系学和口才学,是国内开创人际沟通技巧培训的先驱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卡耐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