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兆民:最能体现魅力的这一点,却没有多少人真的在意。

 个人发展精英会 2020-11-26

1

两个问题引发的思考

我之前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声音实验,我把三个陌生人的录音片段拿给学员听(这三人同属于一家公司,两男一女),学员听完录音后,需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这三人中谁是公司领导,谁是中层,谁是基层员工? 

第二个问题,这三人的性格又是怎样的? 

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第一个问题所有学员都给出了正确的回答,得出结论的速度也很快。

第二个问题,虽然学员们运用了不同的词汇描述这三个人的性格,可是如果把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就是这三人完整的性格“画像”,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的回答也是正确的。

第一次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学员们都是来自美发行业的发型师。当时,他们的回答让我吃惊,吃惊于他们察言观色和辨音识人的本领。

后来,当其他行业的学员也参与这个实验后,我才意识到,原来这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耳力”。 

2

耳朵里,被边缘化的“真知灼见”

社会人的大脑,早就被植入了一套高度复杂而灵敏的“声音分析软件”,当一段声音传来,“软件”迅速做出判断和归类,并很快生成一份叫做“印象单”的文件。

“印象单”被传送到大脑神经中枢进行处理,处理结果转化为信号来控制人们的情绪反应和血压心率水平。

耳朵看不见,却能在人的心里临摹出一幅类似视觉图景的画布,画布由声音中复杂的“经验码”组成。

我与一位盲人按摩医生相识多年。 在治疗室里,这位盲医仅凭着脚步声就知道谁要进门了,来客中有老朋友,也有只见过一两面的病人,从未见他听错过。

更神的是,听我不同时期说话的声音,他就能描述出我那段时间的身体状态。 

视力缺失,反而令他拥有了透视般的超级听力。 

我好奇地问他:“您的耳朵是怎么练出来的?” 他云淡风轻地笑笑:“闭上眼,你也行”。 

他说,实际上,每个人的耳朵都蕴藏着未被开掘的“神功”,只是常常它被人们的眼睛抢了风头。

“眼睛抢了耳朵的风头”该怎么理解? 这源于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

和眼睛接收信号相比,仅仅用耳朵听声音反而能得出更接近真相的“印象单”,可是一旦视觉也同时参与“审查”,干扰信息就会冒出来。

进一步说,更笃定“眼见为实”的人类,过分依赖容貌、穿着、社会头衔、历史评价等表面信息对人做评价,因为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遮盖力,会立刻形成占据主导的印象。

这时候,耳朵听到的“真知灼见”被边缘化,人们做出偏离真相的判断也就在所难免了。  

近些年音乐选秀节目林林总总,口碑最好的当属《中国好声音》。

它之所以这么受欢迎,与导师们背过身只听声音就“拍板”的颠覆性创意有很大关系,它道出了一个不容辩驳的真相:歌声中流淌的,没有别的,只有最真实的自己。

假如导师们首先“看见”的是光头李代沫、不修边幅的胖女孩郑虹、五官夸张的吴莫愁,还有外表毫无特色的张磊,相信选拔结果是另一番景象了。

把选票结果让位给纯粹的声音,成就了这档节目“公平可信”的美誉,也同时说明,声音被我们边缘了太久。

3

一个人最无法掩饰的就是你的声音

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声音实验中。 

当时我问学员:“这个实验给了你们哪些启示?” 一位学员说:声由心生,所以声能辨人;另一位学员说得更好:声音是另一个未曾察觉的我们,所以才要更在意“说”的质量。

我们似乎始终没察觉出一件事,一个人从头到脚只有一个部位是无法掩饰的,那就是声音。 

不论他的座驾多么名贵、她的衣饰多么华丽,也不论这个人来自什么行业、拥有怎样的学历,只要一张口,性格、修养、态度和从前的人生经历都会跟着跑出来,一览无余,无处藏身。 

这既是幸运,也是危险之事。

危险在于,声音如影随形,为你代言。 你的喜怒哀乐,你精神世界的高贵或贫乏,阳光或阴暗,都无所遁形,因为它总在第一时间“泄密”。 

幸运的地方在于,一个人若想改头换面,不必只在包包、皮鞋、化妆品上花心思,可以直接从声音入手,通过音质的美化和用心的表达,给声音魅力充值。 

声音的魅力绝非戏言,它能让你摆脱靠学历、长相、从业经历等外在条件给人下判断的“浅薄规则”,助你“弯道超车”。

因为仅凭着清亮流利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你就已经握有优秀者大会的“入场券”了。

可现实情况是,没有多少人真的在意。 

一位女士着急忙慌地上了一辆Uber专车,也许是因为着急,很大声粗鲁地冲司机嚷嚷“向右拐向右拐”。

这时司机的手机上正播报着林志玲姐姐娇嗔的台式口音“前方路口请向左转”,司机毫不犹豫,照着左边就拐过去了……

这是则笑话,可是我们身边不少人的遭遇不正是这样嘛,有时莫名其妙就遭到别人的鄙视和嫌弃,这时,彰显品味的衣服和包包都帮不上忙了。

4

没有好声音,才华都会暗淡

小艳已在北京一家知名建筑设计院工作了六七年,从最基础的绘制施工图到建筑整体方案设计她都游刃有余。

前不久找到我时带来了刚刚设计好的作品:位于北京大兴区的一处地标性建筑的设计图。 打开电脑,整个作品呼之欲出,充满了灵性与独特格调,是在北京从未见过的一种建筑风格,叫人喜欢。

更令人兴奋的是,甲方很满意,小艳的方案中标了! 可是她却一脸愁相。

小艳以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升迁机会,便在上级部门竞聘某职位时,自告奋勇争取到了一个面试机会。 谁料,这个职位第一条就要求“具备很强的表达沟通能力,要善于与甲方积极沟通”。

面试官自然也不客气,一上来就要求小艳在现场把她的方案介绍一遍。故事讲到这里大家都能猜到,小艳把它搞砸了,与这个职位失之交臂。

奇怪,这个她亲手设计的方案,按理说驾轻就熟,为什么会搞砸呢? 

我让小艳当着我的面,按照那天的表现,情景再现一下。

只见她半低着头,自言自语地讲起来,音量微小语气低落,懒懒散散,断断续续,让人昏昏欲睡。

我用略带气愤的语气质问她:“我都怀疑这方案是不是你设计的!你的声音里为什么没有感情啊?”

我语速越来越快,“为了完成它,你加班熬夜失眠付出了多少?灵感是怎么产生的?它最独特的创意在哪里?……

这些内容本来可以热热闹闹绘声绘色地讲出来,可是你那么冷漠。如果我是面试官也不会让你通过的,觉得你没这个能力,至少现在没有。”

我看到一个才华横溢的姑娘正在延误自己的才华与努力,延误她的正是自己“不争气”的声音。      

许多从事创作的人会认为,靠作品替自己说话足矣,作者本人不需要吐露心声,这种想法不完全对。

对创作者来说,一个完整的创意表达是由作品和自己共同构成的,缺一不可。观众既要欣赏作品,同时又想探究创作者的人性世界。

可以想象,如果缺少乔布斯在发布会上震撼人心的讲述,苹果手机的影响力将远不及今天。

乔布斯赋予苹果的是拨动“人性琴弦”的乐音,是有灵魂的,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怎样强调创作者语言和声音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再回到那场声音实验。

在三个人的声音片段里,第一位男士音色浑厚、气息有力、吐字清晰、抑扬顿挫,那种自信、大气的领导风范立于眼前,没错他正是公司的老板。

那个略带湖北口音的女声,语速快,语势上扬,略微暗哑的音色也掩饰不住她的机敏和老道。是的,她是这家公司的中层领导,她极力想“表功”的愿望在声音中显露无疑。

最后那个男声,气息微弱,吐字懒散,语气中藏着胆小和迟钝,你也没猜错,他是个“技术男”,一个按部就班地干活、内驱力不够强的基层员工。   

声音实验的最后我对学员们说:“如果你们想成为某个岗位的最佳人选,要首先从重塑自己的声音开始。

因为这件事的逻辑是,只有当声音达到某种特质之后你们才具备赢得某个位置的先决条件,而不是反过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