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书房中的“密友”——文房四宝

 刘一青 2018-09-10



      中国传统文房用具产生于中华民族身后的文化积淀,在传承文明的历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墨、纸、砚是文房用具的代表,又被称为“文房四宝”。文房四宝常与笔筒、笔架、水盂、水洗、磨床、镇纸、臂搁等文房清供配合使用,相得益彰,是历代艺术家进行书法、绘画创作的得力工具。在兼具实用的同时,文房用具的观赏性和艺术性与日俱增,将能工巧匠的艺术灵感与精湛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于精雕细琢之下充分抒发了文人雅士的情怀和意趣。本期我们走进甘肃省博物馆的书画展厅,看看这里正在展出的以“砚田文光”为主题的天津博物馆藏文房用具展,感受文房用具独特的艺术魅力,体会其蕴含的文雅气韵及深邃的传统文化内涵。    



 

 

在古代,笔、墨、纸、砚是文房用具的代表,更成为文人墨客书房中的“密友”。笔墨纸砚常与笔筒、笔架、水盂、水洗、磨床、镇纸、臂搁等文房清供配合使用,相得益彰,是历代艺术家进行书法、绘画创作的得力工具。在兼具实用的同时,文房用具的观赏性和艺术性与日俱增,将能工巧匠的艺术灵感与精湛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于精雕细琢之下充分抒发了文人雅士的情怀和意趣。文房用具也因而逐渐汇聚文人书房中那道雅致清新的风景,成为陈设、收藏、赏玩之佳器。


“四德”具备




笔是中国古代先民创造的独特的书写与绘画工具。考古资料显示,最早的毛笔实物发现于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之中。明清时期,毛笔制造发展到鼎盛时期,选料严格、工艺精湛,更加追求装饰性与艺术性。明人屠隆提出“制笔之法,以尖、齐、圆、健为四德”,对此后的毛笔制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德”中的“尖”是指笔锋,尖如锥状;“齐”指笔锋打开后,齐如刀切,无参差;“圆”指笔头浑圆挺直,无凹凸;“健”指写画时富有弹性,落笔时健劲有力。“四德”具备才是好笔。它也暗含文人学士应具有“仁、义、礼、智”四德。好毛笔要合乎“尖、齐、圆、健”四个标准,一个人的言行也应符合“仁、义、礼、智”的规范。时至今日,“尖、齐、圆、健”这四大口诀,仍是评判优质毛笔的标准。


黄釉粉彩云龙纹瓷杆羊毫笔


早期毛笔式样多种,名称也不一。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等文献记载,吴国称之为“不律”,楚国称之为“聿”,燕国叫“弗”,秦国叫“笔”。后来秦一统天下,“笔”的名字便被确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竹子和兽毛是制作毛笔的天然原料。后来人们又开始在笔杆上做文章,除了竹管外,象牙、犀角、玉石、紫檀等贵重的原料和精湛的镂刻工艺,使毛笔兼有了观赏和收藏的价值。

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也是珍贵无比。在展览中有不少是天津博物馆的珍藏精品,“清 乾隆青花釉里红云龙纹瓷管大抓笔”“清 云蝠文竹黄管狼毫笔”“清 刘佩卿制象牙管冬紫毫对笔”……这些都是历史遗存下来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蟠螭形铜笔架



“墨”润飞香

最早的天然墨,是黑色氧化矿物或者炊具下的炭黑。据说从西周开始,就有了人工墨。西周时代的刑夷无意间被木炭染黑了手,于是把它捣成粉末,用水调和,再用粥汤使之凝结,制成块状使用。比起墨粉,墨块携带和使用起来当然更方便。秦墓中就出土过长圆形的墨丸,不过它不是握在手里直接磨,而是像石臼捣药一样,需要与砚配套的研石来将墨丸在水中磨开。后来才出现了长条形的墨锭,方便直接手持研磨。研石慢慢绝迹,条墨才能以独立身份加入文房四宝。


清 乾隆丁巳朱砂墨


早期的墨,制作原料往往就是松烟。在窑状密闭的小房间里,燃烧多脂的老松,然后收集附着在房顶上的烟尘,作为制墨的原料。要想使这些不溶于水的碳粒子固结,就要借助胶的力量。由于动物皮和软骨熬成的胶汁气味不佳,要掺进香味,于是就有了独特的墨香。

墨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由天然墨向人工墨的转变,形成松烟墨与油烟墨两大体系;制作方法不断进步,从手工捏制的墨丸逐渐演变成有固定形制的模制墨,一直沿袭至今。此次展出的藏品,多以明清两代的墨为主。在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制墨发展到高峰时期,油烟墨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在注重装饰,追求墨的艺术性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清代制墨装饰华丽,精工细致,更是达到鼎盛。


乾隆款仿汝窑桃形洗



“纸”寿千年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发明,纸也成为文房四宝之一,也是书法和绘画作品的重要载体,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播。

在纸出现之前,兽骨、龟甲、青铜器、娟帛和竹木简牍等都曾经作为信息的载体。中国造纸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带来了人类书写工具的一次伟大革命,数千载文明与文化,都在纸上一一展开。当我们走到无纸化的时代,每张纸,都包含着自然的温度与文化的质感。

中国人崇尚纸、敬重纸,也擅长用纸。展览中展出了几幅笺纸,“明 长庆笺”“清 仿澄心堂描金山水腊笺”让人们在欣赏过程中意犹未尽。其中一幅“清 梅花玉版笺”是模仿陶瓷开片的冰裂纹花笺,这种笺纸看上去如同宋代哥窑瓷器一般。


清 仿澄心堂描金山水腊笺


在古代,笺纸主要用于文人的书信、诗文往来,其设计和制作与文人的审美要求紧密相关,追求清新雅致、复古脱俗。古代文人雅士把纸变成艺术品,以色染,以画饰,一纸彩笺,蕴藏无限巧思。

中国造纸之路并不简单。考古发掘表明,西汉已出现质地比较粗糙的麻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技术,造出更经济、便捷和易于传播的书写记事材料。从汉到唐的千余年间,人们用纸以麻纸最为普遍。纸张需求量旺盛后,造纸原料扩大,竹纸初露头角。随着加工工艺的进步,出现了大量名纸、名笺。而硬黄纸、粉腊笺、金花纸、冷金纸、砑花纸等也是体现了当时纸张的加工水平。

中国传统造纸技术的全面成熟阶段在宋元时期,而传统造纸技术的最高峰则出现在明清时期。清末,中国从西方引入机器造纸技术后,随着机制纸产量的增加,手工纸逐渐被取代,造纸技术史由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康熙文章山斗款青花四老弈棋图笔筒



矾红彩御题诗文水盂



“砚”田雅趣

砚,是用来研磨的文房用具。在使用、流传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因此出土和传世最丰富。中国的砚台从秦汉时代逐渐形成以来,已经伴随着人们走过2000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以砚为田,朝耕夕种,相磨相惜;与砚为友,相濡以沫,须臾不离。


清 乾隆象牙凌云砚


古代,文人与宝砚就像是美人与妆镜一样亲密无间、须臾不离,因此砚被文人雅称为“石友”。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嗜砚如癖,收藏颇丰,著有《论砚》一书,影响至今。宋代书法家米芾更是砚痴,曾著有《砚史》一书,渊源流传。他对砚的喜好无以复加,几乎癫狂,世人称之“米癫”。

苏轼对砚的收藏和欣赏也称得上无有出其右者了。尤其是苏东坡所作的砚铭流传世间,成为艺林佳话。苏轼与米芾同为爱砚之人,他们之间还有一段争砚的佳话。米芾曾得一紫金石砚,视为珍爱。苏轼以借砚之名将其“占有”,米芾碍于情面不便索要,后来听说苏轼临终前嘱咐其子要将此砚随葬入土,米芾按捺不住将其要回。米芾后来将此事录成文字,即《紫金帖》,流传至今。

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有三足或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宋 抄手式歙砚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端砚、歙砚、洮河砚。史书将端、歙、临洮砚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

砚的名贵,有以石质贵者,有以制作贵者,有以名人用而贵者等。在此次展览中展出的砚也是引得许多参观者驻足观赏。其中“宋 长方形抄手式歙砚”,石色苍黑青碧,砚面有天然白色芝麻颗粒状的纹点,应为鱼子歙石。此砚做工规整,刀法利落,侧边挺直,为典型宋代砚佳作。

而“清 乾隆御铭八方歙砚”是《西清砚谱》记摘的“仿唐八棱澄泥砚”之一,砚底刻楷书乾隆御铭。砚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房器用,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文明的传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展览中还有“清 长方形洮河石砚”“明 双螭水晶砚”“清 玛瑙蚌式小砚”“清 乾隆白料砚”“金 大定通宝钱纹红陶砚”“辽 西京澄泥砚”。展出的砚台不仅件件是精品,更是珍贵的艺术佳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