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凭什么他升职加薪,我竟然输在了这上面!

 个人发展精英会 2020-11-26


个人发展学会
陪你成长  持续精进

我们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与注意力,注意力被训练聚集到重要的一件事上,逐渐摸到自己的规律。顺“律”行动,慢慢走向有意识的觉察。

经常有人写出自己如何自律,获得多大改变的爆文,于是很多人趋之若鹜,纷纷表示“自律的人值得更好的生活”,自己模仿着做却很难实现。

这种情形,在我看来是被他人“带歪了”。每个人有不同的特质,别人的案例可供参考却难以复制,还是要找出适合自己的方式,从自控过渡到自律。

自律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人如何从失控的软肋,变成有秩序的铠甲?

自控vs自律

像我们之前说到的一样,自控能力强的人会逐渐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与注意力。

我们也都知道,想要真的实现控制是极度困难的事,所以需要善巧方便,找出其中规律,让自己依“律(自律)”而行。


打个比方,一个想学习弹琴的人,想要控制音乐的节奏感,不如照着谱(“律”)慢慢弹,节奏、韵律自然流畅而来。

与其控制节奏感,不如老实循“律”照做;与其控制音乐,不如找出让自己舒服的“节律”,顺毛驴捋,反而事半功倍。

朋友杨光习惯了晚睡晚起,经常晚上熬到近凌晨1点,早上8点多醒,匆匆忙忙吃东西,然后跑去上班,一天累到精疲力尽,身体健康每况愈下。

我们看他这么辛苦,建议他换换作息时间,说了很久都没用。不过,让大家意外的是,今年元旦他立了一个长志:早睡早起。我都不相信他能做得到。


然而,一连一周都是6:30起,22:30睡。我很好奇,问他怎么回事,怎么这么自觉了?

他意味深长地说,我其实也很苦恼晚睡,很难受,可是好像已经习惯了。

年底的时候,我研究了一下,发现之所以晚睡,是有好几件重要的事情没完成,心里放不下,当然换到早上最合适不过了。

而我一缺觉,身体就亮红灯,一天要睡够8个小时(睡眠规律)。盘算了一下,5:30起,10:30睡堪称最佳,既保证了身体需求,又兼顾了手头的事。

同时,我知道自己的意志力差,一个人力量薄弱难以坚持(行为规律),所以最近搬了家,跟一个生活异常规律的达人做室友,他起床时会叫一下我,保证我早上能起得来。


有一天,我尝试3:30起,结果5点多又爬回去睡到10点,一天都没精神。看,还是得睡饱,不够8小时真不成。

我听完后哈哈大笑,他的改变不失智慧,找到了身体的规律(8小时),为响应8小时,置换一个起床点、睡眠点,解决了长久以来的晚睡失控问题。

这样的人,自然是容易坚持下去的。

为什么有的人找不到自己的节律

哪怕举目所及,也会看到太多随波逐流的人,有时难免惊讶,为什么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呢?

起初,我猜想他们对自己太不了解了。慢慢地观察,我发现很多人的身心是分离的,脑子里一大堆概念,用于“指挥”身体怎么都不灵,身体不配合。

这时候身心很多冲突与对抗,情绪自然就来了,失控必然常常发生。


比如控制情绪这件事,情绪像一面最忠实的镜子,向我们如实反馈身心状况。我身边有一个情绪泛滥的同事小明,他的情绪跟小孩子一样多变。

说起一些问题的时候,总觉得他在天上漂浮,不着地。有时候你跟他沟通,他对一切还表现出蛮强硬或者无所谓的态度,惹得你也恼火了。

观察日常,有人说,他将自己封闭在自我构建的“理想国”,觉得自己像一个国王,可是面对现实,他的行动力、实践力超级差,总觉得自己多牛,但是大家看到的结果距离差强人意都很遥远。

“自我认知偏差”很大,身心分离严重。有时候我猜,或许“自我分离”的举措,也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自我保护策略”,为了保护自尊。


因为这样的自我保护,他封闭了突破自己的通道,没有人想跟他如实反馈。哪怕反馈了也没用,他更愿意被动执行而非主动思考。

可是,现在做任何事情,如果一个人不主动思考,也很难真的能执行好。

可惜的是,他在自己习惯的模式中自得其乐,更想不到,可能有更智慧的策略让自己实现恰如其分的自尊——打破自我,主动成长,哪怕有时候经受“剥离一层皮”的蜕变苦痛。

这是一个人透彻改变的可行甚至唯一的路径。

与其说,身心分离所以失控,不如说他拒绝了解真实,无论外界还是自己,一叶障目地“自我保护”。


这样的心智模式,看上去似乎找到了自身的节律,本质上还是活在“假象”中,并没有触碰到真实。

那么,什么是真实?如何碰触真实?

真实,让你缩小“自我认知偏差”

真实,在我看来,有两种:

1.来自当下现实的真实

比如朋友小明,可以走出“自我铠甲”,看看别人的反馈,与自我认识对照一下,别人说的是对的么?如果不对,有偏差的地方在哪里?如果对,哪里对了?为什么对了?

并不是他人的反馈都需要接受,而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反观自身,跳出自我的牢笼。


我们经常会发现,“自我认知偏差”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要么认为自己高于别人,自大;要么认为自己不如他人,自卑。

从别人这面“镜子”,照见自己的现实,主动调整这中间的差距,对自己是一件好事。

比如自视甚高,而他人反馈超低的小明,可以主动多问问他人,对同一件事情,你们觉得好的标准在哪里?

有哪些案例或者榜样可以参考么?如果做到哪些事情,你们会觉得我靠谱了?相信真正关心他的人,会如实反馈,而不是给他打马虎眼的。


退一步说,为什么有人跟你打马虎眼?一方面可能别人顾虑太多,另一方面你不肯虚心纳谏的方式,让人觉得你没有心量接受真实的反馈,也没有能力消化真实的现实,那为什么要说呢?

接受真实,并非一味屈从现实,而是看看哪些地方自己忽略了,可以改进,哪些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内心深处,每一个人都很自恋,因此要有一面“来自当下现实的真实”的镜子,照见自己不愿意曝光之处。内心或许脆弱,但哪怕点点滴滴的进步都弥足珍贵。

比如我之前是一个自视不太高的人,经常觉得自己做得还是不够,以往常恼怒自己而失控。

他人反馈“相当不错了”,我发现需要随喜自己,肯定一点自己,若能自信,即是菩提。


当责怪自己不够好的情绪到来时,我会训练自己想想哪些做得不错,甚至写下来。逐渐地,我发现内心因而变得有力量,也多了一点开心。

有段时间,我还给自己找了一句话做座右铭:成为自己的好朋友。

如果我是自己的朋友,看到自己关切的朋友陷入自大时,我会提醒一下:该注意了,这并不是你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众缘和合而成;当自己自卑时,我会提示说:其实,你在某某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努力,所以还是要为自己高兴一下的。

我想,所谓理想的状态,无非是走中道,成为自己的好朋友吧。

因为了解自己,所以能够不时提醒:该控制时控制,该找自己的节律时找规律想办法,该放松一下时就放松,时时专注而放松地活在此时此刻。

2.来自未来的真实

来自未来的真实,如果更贴切的话,大概“真实”可以换作“真相”一词。当我们对于现实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你会需要来自未来的灯塔做前行引导。

这就像,你知道现在身体还不错,未来人必然老衰(真相),当下该怎么办?现在家庭还和睦,未来必然亲情更多,激情愈少,怎么办?现在孩子膝下承欢,未来必然离家独立,怎么办?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还记得我们之前聊的自控力的策略,有关即时满足与长远利益么?

我们不能仅为当下打算(即时满意),也要为未来规划(长远利益),原因就在这里。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都是真实,不管未来还是当下都是真相,只不过绝大多数人不愿意面对而已。

假装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迟早都逃脱不掉。怎么办?不仅统筹现在的职业、生活,也为未来的生命做规划。

多做,多做到

说了这么多,相信着急的人就问了,那我该怎么办?唯有多做,多做到。

行动的力量,每个人都知道,如果没有做到,说明还是知之不解。比如你知道“行动先于感觉”的原理么?

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在畅销书《正能量》中,分享了人们对 “表现”原理的重新解读。


这一原理,最初是19世纪“当代心理学之父”、《心理学原理》作者詹姆斯发现的,但不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詹姆斯最杰出的贡献,是他发现大部分人认为理所当然的情绪与行为的关系可能刚好相反,不是大多数人相信的“情绪引导行为”,而是“行为引发情绪”。

常识一般认为,情绪是因,行为是果,因为幸福所以微笑,因为悲伤所以哭泣。而研究发现,可能恰恰相反。

我们因为哭泣而悲伤,因为微笑而幸福、快乐,因为行动而触发情绪,行动先于感觉。

了解这一点,或许你会知道为什么讲了这么多有关自控的知识或者道理,最关键的还是践行,让自己多做,多做到。改变,始于践行,终于践行。

自控也是如此。我们想要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与注意力,于是先采取行动,比如微习惯、惯例举止、新的习惯养成、加入新环境等。

因为行动,情绪被引导,注意力被训练聚集到重要的一件事上,逐渐摸到自己的规律,顺“律”行动,慢慢走向有意识的觉察。


相信那个时候,你才会真的明白,哦,原来从自控到自律是这么回事!无论自控还是自律,都还是挺有意思的。

多多践行,找到自己的节奏感,轻松自控,愉快自律。

今天主要和大家介绍了自控与自律到底什么关系? 

每个人有不同的特质,别人的案例可供参考却难以复制,还是要找出适合自己的方式,从自控过渡到自律。

主要和大家介绍了4个方法,分别是:

1.善巧方便,找出其中规律,让自己依“律(自律)”而行

2.打破自我,主动成长,哪怕有时候经受“剥离一层皮”的蜕变苦痛

3.触碰现实和未来的真实

4.多做,多做到

希望大家都能把这些方法用起来。用起来,方法才是你的。


想要

找到方向,走稳每一步?

提升能力,胜任好工作?

打造优势,无法被取代?

解决职场路上

沟通、择业、效能等问题

迅速实现升职加薪

拥有成功幸福的职业生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