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剧”名称 三遍才定型(越剧知识整理7)

 江山携手 2018-09-10

    “越剧”这个名称,是十六年一变,变了三遍才定型的。1906年诞生时叫“小歌班”,或叫“的笃戏”,1922年改名“绍兴文戏”,1938年前后定名“越剧”。而其名称的变化,恰恰又是越剧发展史上三个时期的分界线。越剧这个名字,是从“绍兴大班”移植过来的,因为早在二三十年代,绍兴大班又名越剧。关于这个名字的易位,还有“老大哥的地位被小弟弟抢去,又被小妹妹占了”的戏谑之说。由于当时各地说法不一,资料来源不同,致使人们对越剧名称的缘由和定名时间众说纷纭,至今仍各执一端。于是,澄清越剧名称的演变和形成过程,便成了研究越剧史中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一、小歌班和的笃班

    1906年清明节,由“落地唱书”艺人组班,在嵊县甘霖镇的东王村登上了戏台,一个新的剧种就此出世。参加演出的艺人们给它取了个“小歌文书班”的名字,人们嫌繁,简称“小歌班”。

   “落地唱书”是嵊县民间流传的一种说唱曲艺,它是在“唱小歌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唱小歌起源于剡北乡马塘村,起初是一种简单的[四工合调],后来,贫苦的农民为弥补生计,便两人一班外出沿门卖唱,挨家挨户地唱上三五分钟,以换取铜钿和年糕、粽子等。马塘人把这种卖唱乞讨称为“唱小歌“,外地人则叫他们为”唱小歌佬“。

    当小歌发展为曲艺形式(走台书“)的时候,杭嘉湖一带称为“嵊县文书”,但嵊县人照样称它为小歌,著书者则给它取了一个“落地唱书”的名字,以区别于沿门卖唱。由小歌而产生嵊县文书,继而又发展成戏曲形式,这是源和流的关系。因此,越剧诞生之处,艺人们叫它“小歌文书班”,又简称“小歌班”,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小歌是从嵊县民间小调演化而来的,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曲调,歌味颇浓,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从这个意义上说,小歌班这个名字,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这一新兴剧种的音乐内涵。所以,嵊县人对小歌班这个名字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即使越剧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他们依旧亲昵地说“看小歌班去”,好象母亲叫惯了儿子的乳名。

    小歌班流传到外地,外县人又叫它“的笃班”,或叫“绍兴的笃班”。民国十七年出版的《杭俗遗风补辑》中说:“凡绍兴开来之戏班,杭人又名之滴啄班,又名鹦歌班,不知何所取义,又有称之为苋菜班者。”民国《重修浙班通志稿·戏曲》对此作了如下解释:“滴啄班亦名的答班,出嵊县,普通十人即可开演,只有尺板、笃鼓两种乐器,有化装,但无台步、无脸谱,因鼓板之声单调,而有特殊之名称。”这是对的笃班名称的由来所作的正确注解。至于鹦歌班,那是指“姚摊”。不过,小歌班之初,确是模仿了“鹦歌”的表演程式,像一个幼稚的“苋菜后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故而常被混淆。

    小歌班时期,是一个由曲艺形式向戏曲形式转化的过渡时期,演员的阵容,基本上是由唱书艺人搭班组成的,舞台艺术上还留有浓重的曲艺痕迹。它主要是流动在农村,虽偶入城市,但未能扎根。

  二、绍兴文戏

    1917年小歌班初进上海,演于十六铺新镜花园,挂牌“绍兴小歌班”,或叫“绍兴的笃班”。至1920年,小歌班三闯上海,几经挫折,终获成功。这时,音乐上已有显著突破,配备了以胡琴为主的丝弦乐器,废除帮腔,另倡过门,创立了丝弦正调,结束了单调的笃声充斥舞台的原始局面。演员的艺术水平也已大有长进,涌现了一批年轻的名角,改编了如《碧玉簪》、《梁山伯与祝英台》、《孟丽君》等重要剧目。与擅长武戏的绍兴大班相比,小歌班已经形成了以演言情文戏为主的艺术风格。1922年,在上海的马潮水等人,进入大世界演出。时大世界也演绍兴大班,艺人们在与老板黄楚九订合同时,经商议便把绍兴的笃班的名字改为“绍兴文戏”,并在大世界首次挂出了牌子,在1922年8月23日的《申报》上登出了“绍兴文戏”的广告。的笃班易名为绍兴文戏,标志着男子小歌班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新剧种。由于它和绍兴大班同郡,且关系密切,又常同台串演,故上海、杭州人便笼统地称它们为“绍兴戏”。

    嵊县出产的戏文,为什么要冠以“绍兴”的地名呢?这里面除嵊县属绍兴府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背景。一二十年代后,“嵊县强盗”在十里洋场被传得沸沸扬扬,上海的报纸常把“嵊匪”作为新闻标题,使嵊人去住旅馆都会被婉言拒之门外,一时间“谈嵊色变”。人们又把“嵊匪”和的笃班联系在一起,称为“嵊县的两大特产”,艺人们受绑票案的株连,曾多次被巡捕房平白地搜查和关押。正因为那时的上海人十分忌讳“嵊县”两字,故以“绍兴文戏”名之。出外的嵊县人也因此自称上扫兴人,称戏班为“绍兴的笃班”,同样避讳“嵊县”两字。即使这样,也难免非议。如民国十七年《遂安县志》载:“乡僻之初,近则多演绍兴之的笃班,演者常杂有嵊匪,往往为抢劫之媒。”

    当男班在上海挂名绍兴文戏后的第二年,女子越剧的第一副科班在嵊县施家岙诞生,是年冬演出于上海升平歌舞台,挂出了“绍兴文戏文武女班”的牌子。待到三十年代初期,女班勃兴,男班衰落,绍兴文戏由男班向女班过渡,上海人称女班为“绍兴女子文戏”,杭州也有称“女子绍剧”的,绍兴、宁波则叫“女子文班”,民间照旧呼为“女小歌班”、“女的笃班”。

  三、越剧

    绍兴一带古属越国,后人常以“越”名地名物,如越人、越客,越山、越水等。地方戏亦然,如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余姚腔,又名“越曲”(《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二),称高腔为“越腔”(宣统《诸暨县志》)。出于传统习惯,绍兴大班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起,又被称为“越剧”。如上海百代公司发行的绍兴大班唱片中,就有越剧《龙虎斗》、越剧《三奏本》等片名。三十年代初,“上海始有越剧票社之树立,打破鄙视堕民,不屑学习越剧的恶劣观念”(民国二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东南日报》)。该票友社系绍剧爱好者的业余组织,聘上海商会会长嵊人王晓籁为名誉会长,他曾在《鱼樵会》中亲饰秃秃丞相。绍兴也有“越剧票友社”,1938年抗日宣传时演出改良绍剧《反省鉴》,得到好评。翻开三十年代中、后期杭、绍的报刊,仍经常可以看到“越剧有乱弹、高腔两种”,“越剧大会串”,“越剧一落千丈”,“没落中的越剧”等等报道,这里的所谓“越剧”,盖指绍兴大班。1938年,绍兴县政府民教馆把绍剧艺人组织起来培训,名为“越剧艺员培训班”。当绍兴大班又名越剧的时候,也有人把女子文戏称为“嵊剧”,如1937年5月,嵊县民教馆成立了“嵊剧改良委员会”,1938年,绍兴、嵊县都举办过“嵊剧演员培训班”。

    三十年代中期,女子文戏大发展,“单是嵊县一地,据民国二十四年的调查,女演员达二万人以上,戏班多到数百”(见钟琴《越剧》,1951年三联书店版)。这种说法或许有所夸张,但在那几年时间里,嵊县办班风行,其数量之多,发展之速,实难以数计。在艺术上,女班仿效京剧髦儿戏,文武兼备,如筱丹桂所在的“高升舞台”,科班时期演出的五十多只剧目中,半数以上是武功戏,“群英凤”、“大华”、“四季春”等课本那也多能演武功戏。因此,女子文戏的名称已经名不副实,客观上需要给这个从越地信崛起的新剧种取一个新名字。

    绍兴女子文戏易名越剧,不可能像今天这样用文件来规定具体时间加之民国报刊残缺不全,现已很难找到明确的记载。但据现在掌握的零星资料看,越剧从绍剧移名到女子文戏,似经历了一个演变和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和它自身发展相联系,又和这两个剧种的兴衰密切相关。女子文戏从农村进入城市,最先是在绍兴、宁波、杭州扎根,然后红遍上海,发展成为祖国东南的一个大剧种。越剧名称的易位也与之相应,它发端于绍、甬,定名于申江。

    1935年,施银花、姚水娟、筱丹桂等荟萃甬城,掀起了一股女子文戏热。是7月3日,“高升舞台”演于大光明戏院,《宁波商报》已称它为“越剧”,孙世基说:“当时大光明戏院经理谢志平觉得高升舞台原用‘的笃班’、‘绍兴女子文戏’作为剧种名称太土气,难登大雅之堂,故与裘光贤协商把‘绍剧’别名‘越剧’易嫁给‘绍兴女子文戏’,筱丹桂也被谢志平捧上了‘越剧皇后’的宝座。”(见《从甬城升起的越剧明星——筱丹桂》,载《宁波文史资料》第八辑。)1936年9月,筱丹桂演于绍兴觉民舞台,《绍兴晚报》打的也是“艳情花旦越剧皇后”的广告。1935年11月,施银花领衔“素凤舞台”演于甬江戏院,宁波《时事公报》刊出了“重金聘请越剧泰斗青衣悲旦施银花”的广告;次年春节期间,施银花回嵊城演出,2月9日《剡声日报》登的也是这条广告。同年,赵瑞花的“瑞云舞台”,姚水娟领衔的“越新舞台”在宁波演出时,甬报又称赵瑞花为“越剧魁首”,称姚水娟为“越剧主席”。这一顶顶以“越剧”赏誉坤伶的桂冠,随着她们在浙江各地的演出,被迅速传播开来,为女子文戏更名越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36年秋,施银花、屠杏花、沈兴妹、马秋霞等第一副女子科班的同科姐妹们,重组“越剧第一舞台”,演于绍兴千秋模范剧场,在《绍兴晚报》上刊出了“特聘越剧第一舞台全体坤角日夜登台准于九月六号开演”的广告,其中沈兴妹又被称为“越剧老生泰斗”。这是第一次以“越剧”命名一个女子戏班。当施银花等到上海百代公司录制了十五张丽歌牌的唱片后,民国二十六年二月十一日《绍兴晚报》发表了题为《越剧唱片昨已到绍》的新闻报道,文中称施银花、屠杏花、沈兴妹为“越剧名角”。1935年以后的四五年时间里,和绍兴大班与女子文戏同被称为绍兴戏一样,在绍、甬、杭等地,又出现了这两个剧种同时被称为越剧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上海也偶有出现,如1936年9月7日《新闻报》的广告中,称王杏花为“花容月貌越剧皇后”。应该说这一时期是女子文戏更名越剧的开始,我们不能忽略了这个过程,但还不能说它已经定名越剧。

    1938年,女班蜂拥上海,也把叫“越剧”这个名称一起带了进去。是年春节,姚水娟、李艳芳领衔的“越升舞台”(即原“越新舞台”,入泸后更名)率先入泸,演于通商旅社剧场,随后,筱丹桂领衔“高升舞台”接踵而至,4月25日,上海各报以显著地位刊出恩派亚大戏院“重金挽聘驰誉杭绍甬花艳花衫越剧独一皇后筱丹桂”、“震惊剧坛的年女子越剧”等大字广告。其时,“四季春班”、“素风舞台”、第一舞台相继至泸,一时名伶云集,群星荟萃,蔚为大观。是年9月,《戏曲世界》等报刊发起在观众中评选“谁是越剧皇后”的活动,结果选中姚水娟。姚水娟在获此荣宠后,曾激动地对樊迪民说:“我就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见樊迪民《姚水娟的艺术道路》,载《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五辑)她一口气吐出了六个“越”字,赞赏越剧这个名字好。这次评选“越剧皇后”的活动,成为绍兴女子文戏易名越剧后被普遍接受和使用之伊始。

    1938年后,上海女子越剧队伍不断壮大;到1941年,戏班发展到三十六副,已居上海各戏曲剧种的领先地位,在观众形成了一个广泛发越剧迷队伍。于是,1938年至1941年间,上海的各越剧专刊和小报应运而生,计有《越讴》、《越剧专刊》、《越剧月刊》、《友好越剧专刊》、《越剧画报》等。还有《竺素娥专辑》、《姚水娟专集》、《越中三杰》(赵瑞花、姚月明、李艳芳)、《马樟花专集》、《邢竹琴专集》、《筱丹桂特刊》等名角特号。各种报纸也不时开辟越剧专栏。由此可知,“越剧”这个名字,在那时已被广泛使用。

    1942年后,袁雪芬等进一步倡导越剧改革,又被称之为“新越剧”。

绍兴女子文戏更名为越剧,就越剧发展而言,标志着男子绍兴文戏时期的结束。实际上,所谓“越剧”,一开始指的就是女子越剧。从横向关系看,越剧这个名称从绍兴大班转移到女子文戏,也反映了这两个剧种在那个时代的兴衰史。据1939年绍兴县民教馆长朱秉钧写的一篇报告《绍兴越嵊剧伶人和杂技人员的训练与作用》称,绍剧“因嵊剧的兴起,致营业上遭受大打击而无法保持其固有的地位”。因而他认为,“新兴的女子文班,能摄取固有绍兴戏的地位,并不是偶然的”(载民国二十八年五月十五日《浙江站时教育文化月刊》第一卷第三期)。这就是所谓“老大哥的地位被小弟弟抢去,又被小妹妹占了”(民国二十八年七月一日《越讴》创刊号)的戏谑之说,老大哥指绍兴大班,小弟弟指男子绍兴文戏,小妹妹指的就是女子越剧。

    越剧的易名,确是耐人寻味的。 笃鼓声声百年风雨,越音袅袅梨园璀璨。在清越婉转的唱腔里,人们再一次为越剧这朵艺苑奇葩而痴迷、沉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