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种戏剧的由来

 老刘tdrhg 2016-05-03

话剧的由来

    建国后,我国话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比如老舍的《茶馆》便是其中的代表。那么,话剧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

    1907年,一批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组织“春柳社”,在东京先后演出《茶花女》、《汤姆叔叔的小屋》等剧。同年,“春柳社”回国在上海演出,是为中国最早的话剧演出,自此话剧开始流行。这种戏剧采用写实手法,完全用口语,没有舞蹈,没有音乐伴奏,也没有歌唱,与中国传统戏剧完全不同,所以一开始就被称为“新剧”,后来又被称为“真新剧”、“白话剧”、“爱美剧”等。

    1928年4月,田汉在一次为欧阳予倩举行的聚会上,提出“新剧”的名称不合适,洪深当即建议改成“话剧”,以区别于戏曲和歌剧。这个建议受到与会者的赞同,话剧这个名称从此通行起来。话剧的发展史中,著名剧作家有老舍、郭沫若、曹禺等。


歌剧的由来

    歌剧源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以后逐渐流行欧洲各地。

    意大利的卡契尼等人完成了第一部作品《达芙尼》。世界上第一次歌剧演出是在一千多年前的法国。在一千六百年,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与佛罗伦萨著名的梅迪奇家族的玛丽娅·梅同期结婚。为了表示祝贺,意大利著名诗人利努西里写了长诗《欧律狄斯》(欧律狄斯是希腊神话中歌手阿乐甫斯的妻子)。作家伯里和卡西尼给这首长诗配了乐曲并编为歌剧在婚礼中演出。这就是世界上首次出现的歌剧。在歌剧中,他们大胆突破传统的戏剧形式,把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集合到一起,并突出歌唱,创造了世界第一部歌剧《伏丽狄西》。此剧公开演出之后,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人们广泛接受了这一新的艺术形式。歌剧以意大利为中心兴盛起来。


京剧的由来

    古徽州的戏曲活动比较早,明代中期已呈势头。歙人,嘉靖年间官至兵部侍郎的汪道昆,就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虽身任武职,也作文,也写诗,尤擅长杂剧,著有《高唐梦》、《五湖游》、《洛水悲》等历史剧,在徽州一带上演盛行。进入清代,徽州的戏曲活动更是方兴未艾,其主要是与徽州的“处者以学,行者以商”,“商而兼出”,合商业资本和豪绅巨族于一身的思想有关,在发展徽商经济的同时,促进了戏曲文化的大发展,寓教于乐之中。

    徽剧的形成,是在徽腔与青阳腔结合的基础上,同乱弹、吹腔交流融合,并受昆腔的一定影响,才有了徽班与徽帮。当时著名的有庆升、彩庆、同庆、阳春等四个班社。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演出,轰动京师。后又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演变为京剧。


评剧的由来

    评剧最初叫“奉天落子”、“蹦蹦戏”,发源于河北省乐亭、丰润县一带。最初是二人对唱、莲花落等民间小调,发展成为较复杂的大戏。从河北省发芽,到了东北三省开花结果。东北的“奉天落子”就是那时候叫起来的。那时的京剧也叫“平剧”,因为当时的北京叫北平,京剧是国戏,所以才能叫“平剧”。而评剧当时是刚进城的小剧种,还没有完全形成,也叫“平剧”,这就引起京剧班主的嫉妒,开始挑衅,这时有一位报界的人士出来调解。他出了一个主意,给“平剧”的“平”字边加了一个“言”字。他说,京剧是国戏,代表北平就叫平剧;评剧是民间小戏,它反映市景状况,演唱形式简单、通俗易懂,把“平”字加一个“言”字就成了“评”,这是以评论社会、评书说唱为重的意思。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位姓李的先生就是李大钊。

打那儿以后,评剧才有了正式的名字。


越剧的由来

    “越剧”现在已成为风靡全国,驰誉海内外的全国性剧种。它原来是浙江嵊县农村的小戏班,也不叫“越剧”,称名为“越剧”只有五十年的历史。

    它最早称“落地唱书”,以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或“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等。1939年,在上海演出的“女子文戏”有十多家,各戏班在海报上或报纸上做广告,虽然都用“××台女子文戏”的名称,但是,在各戏报上,记者和投稿者对之称谓是参差不一,有的称之“绍兴文戏”,有的则称“的笃班”、“女子文戏”或“小歌班”。当时,《大公报》记者樊迪民(1895-1984),浙江杭州人。时改名“樊篱”。正困居“孤岛”,被姚水娟聘为“越吟舞台”的编导,他想把“绍兴女子文戏”改个固定的名称。当时他正在读李白的诗集以自娱,李诗中有几首《越女词》,细味词意,李白对嵊县剡溪这个地方有特殊的感情。在《越女词》中,李白描写了越女美丽的容貌,也描写了剡溪的青山绿水,曾有“镜湖水如月,剡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的句子。樊迪民从这里得到启发,首先想到一个“越”字。同时,他又联想到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如果把嵊县的“女子文戏”改称为“越剧”,既符合诗仙的意境,也适合抗日战争时代的要求。有一天,樊迪民和姚水娟等人去卡德门大戏院看场子,见到楼上、楼下共约有1200多个座位,大家都不免暗暗吃惊和喜悦。樊说:“责任可重大啊”姚水娟不加思索地回答:“你我都有两只肩胛,泰山倒下来也要顶住它,有什么可怕呢t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她一下子连串了六个“越”字,大大震动了樊迪民要为剧种正名的心灵。樊当即把要为剧种正名的设想向她提出和说明,姚水娟毫不犹豫地说:“我赞成改名,从明天起,海报和广告都改称‘越剧’。”第二天,樊迪民还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了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自此以后,各报的“女子文戏”的广告便统改称为‘越剧’,“女子文戏”这个名词同“小歌班”、“的笃班”一样,成为历史的名词了。这就是“越剧”名称的由来。

 

黄梅戏的由来

    作为地方戏曲的一种,安徽黄梅戏流传很广。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它起源于安徽。其实,黄梅戏的真正故乡是与安徽省接壤的湖北省黄梅县。

    明清以来,特别是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黄梅县水灾频仍。灾民为了生活,背井离乡,采用唱道情、打莲花落等表演形式沿途卖唱,并与当地说唱艺术,如青阳腔和徽戏结合。这样,就把黄梅戏传播到了皖、鄂、赣3省50余县。后来,黄梅戏在安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逐渐成为全国人民喜爱的地方剧种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