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指月】人人尽有光明在,看时不见暗昏昏

 摩旗谷 2018-09-10
提  示




《指月录》卷二十


(韶州云门山光奉院文偃禅师)自诵三平偈曰:“即此见闻非见闻。”回视僧曰:“唤什么作见闻?”又曰:“无余声色可呈君。”谓僧曰:“有甚么口头声色?”又曰:“个中若了全无事。”谓僧曰:“有甚么事。”又曰:“体用何妨分不分。”乃曰:“语是体,体是语。”举拄杖曰:“拄杖是体,灯笼是用,是分不分。不见道,一切智智清净。”……

 

师云:“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又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子细点检将来,有甚么气息,亦是病。……

 

垂语云:“人人尽有光明在,看时不见暗昏昏,作么生是诸人光明?”自代云:“厨库三门。”又云:“好事不如无。”






 南怀瑾先生相关讲述 


云门祖师借用三平的偈子说:“即此见闻非见闻”,念了以后,看看大家都不懂,便接下去:“无余声色可呈君”,然后看看这班僧众,又不懂,自己说:“唉!有什么口头声色?”又念第三句:“个中若了全无事”,看看大家仍不懂,又说:“有什么事嘛!”又念三平的第四句:“体用何妨分不分”,大家还是不懂,他又下注解:“语是体,体是语。举拄杖曰:拄杖是体,灯笼是用,是分不分?”停了一下,大家没有答复他,又说:“你们难道不知道,一切智智清净,懂不懂?”——这就是禅宗的教育法。

 

有一次,我与学生上街时,看到街上年轻男女情人搂着走,同学问我作何感想,我说:

 

即此见闻非见闻

无余声色可呈君

个中若了全无事

体用何妨分不分

 

同样的道理,不是笑话,大家不易了解的。


“师(云门)曰: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

 

我们打坐参禅,智慧的光、自性光明没有来,是因为有两种毛病:一是在任何一切处,眼睛前有个东西,把你障碍住了,而不自知,所以无法明心见性。

 

我们打起坐来,是不是面前有物?闭起眼睛,黑洞洞的,看不见,张开眼睛时,不到见闻“皆”见闻,“现前”声色可呈君了。眼睛一张开,就被外界给牵走了,做不到“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

 

闭起眼睛来,眼皮就障碍住了,黑洞洞的,一片无明。禅宗祖师骂人:黑漆桶一个。我们身体像桶一样,在桶里头黑洞洞的,这怎么行啊!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第一毛病。

 

能把身体的观念,真空得了,般若的心光才能够出来,那时才能谈得上:“体用何妨分不分。”也可以说,内外何妨分不分。这是第一点,很确实,不像他上面说法的作风。

 


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

 

注意这里,有时道理上悟到一点,坐起来也比较空一点,当然还没有完全透得法空,只有一点影子。但是,注意云门的话,坐在那里,空是空,可是隐隐地,好像还有一件事未了,说是妄念,又不是,但是就有个东西在那里。不要认为自己对了,生死不能了的。

 

云门讲得很清楚,透得一切法空,理也到,境界也有,但是定中隐隐地,好像有个东西障碍你一样,这就是般若心光不透脱。透脱就是透出来解脱了。所谓透了,就是无内外、无障碍,解脱了。

 

云门很确实地告诉我们见地、修证、行愿,都要注意。又说:

 

“法身亦有两般病”,一念不起,清净无生,这是法身,也有两种病:

 

“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

 

得到空一点境界时,清净了,这只能讲相似于法身,近于法身。但离开这个清净境界,你就没有东西了,因此抓得牢牢的,这就是法执。法执一在,这里头就有我见,就是“己见犹存”。所以不必说“法无我”,连“人无我”也没有达到。毛病是住在法身境,守这个清净,以为究竟,出了大毛病,这就是法身病之一。

 

第二个法身病,“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仔细检点将来,有什么气息,亦是病。”真达到绝对的清净、空的境界,真做到了随时随地都在空境中,还犯了一个毛病,就是如果不守住空的境界,一念不定,就完了。没有法身,那个空的境界就跑掉了。

 

在座有几位老朋友,都有点心得,勉勉强强,打七用功,逼一下,有点清净,觉得满对,理也悟了。“放过即不可”,放松一点,入世一滚,事情一忙,什么都没了。自己仔细反省一下,有什么用?有什么气息?这也是大毛病。

 

我们看禅宗语录,常常把这些重要的地方,马马虎虎看过去了,其实这些都是宝贝。我们光看扭鼻子啦,看桃花啦,再看也悟不了道,刚才说的这些,才是重要的地方。

 

“垂语云:人人尽有光明在,看时不见暗昏昏。”你要找道,越找它越看不见,过一阵问大家:“作么生是诸人光明?”大家都不明白,答不出来,自己代表大家答:“厨库三门”,厨房、库房、三门外。再看看大家仍不响,又说:“好事不如无”,下座,进去了。

 

这是禅宗、禅堂的教育法。

 

——南怀瑾先生《如何修证佛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