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开学,换掉了2位老师!我更想换掉这样的家长。

 天地人和w 2018-09-11

是不是女神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出神样儿

每一个想活明白的人

都关注了:女神30 

ps:真爱粉可以加语姐姐微信哦!👇

文 | 王语华

一早送娃上学,回家时在小区门口我遇到儿子同学的外婆。

阿婆的外孙和我家儿子在一个学校读三年级,但在不同班级。因为住一个小区,所以常交流。

阿婆问我,“你家孩子怎么样?”

我说,“还好啊,刚刚开学嘛。你家孩子上学期还登台做二年级代表了呢,真的很棒呢!”

阿婆神色暗了下来说,“这学期他们班换了两位老师。语文数学老师都换了。”

我很吃惊,“为什么啊?他们老师不是教研主任吗?”

阿婆说,“因为老师功课抓得紧,布置作业多了点,有家长去教委告状去了,前后告了2次。这学期老师就都换了。”

听她这么说,我想起来了,他们那个班是个“重点”班。虽然不明说,但大家都心知肚明。重点班的特点当然是成绩好了。好成绩得益于老师的严格要求。但上学期期末成绩他们班好像已经不是第一了。

这么想来,上学期已经在安排老师调动了。

这老师当得可真够胸闷的。

本来一番好心,为了这样的事而调走,好老师也难当啊。

可倒霉的却是班级里其他小朋友。

相比,很多家长都想换掉那个家长吧?


和周围大多数父母比起来,我不是什么”鸡血”家长。

但我至少明白一个事实,孩子未来不是和同班级其他小朋友竞争,而是和全市其他小朋友在竞争,甚至是全国、全世界的人竞争。

你能以老师布置作业多为由投诉老师,但你终究没办法逃过来自其他同龄人的”碾压”。

在上海,这样的事我听过不止一则。



 

好友女儿在浦西读小学,也遇到类似的事。

上海浦西公办小学也算有名的”快乐教育”了。至少3年级前都是这样,几乎没什么家庭作业。

但浦西的父母比较“鸡血”,因为前面快乐,后面考试还是公平的。于是,纷纷加入课外补习大军中。

如果只是跟着老师节奏上课,很多学生甚至都不知道什么叫考试?

有一次,一位二年级的班主任给同学发了2张测试卷,交待回家练一练,先熟悉一下考试模式。因为要期末测试了。

结果,一位来接孩子的上海阿婆,在操场上大闹起来。口口声声要投诉该老师违反教委规定。

结果,老师被校长点名批评了。

事后,才知道这位阿婆家并非是“快乐教育”的拥护者。

恰恰相反,因为她家孩子在外面拼命补习,时间错不开了,便“嫌弃”学校布置作业。以“合规”为由,让整个班级其他人不得接受老师“额外”练习。

第一次听闻这事,觉得真是开了眼。这家长的心机也太重了吧?

不过细想,按比例来说,奇葩的家长应该多于奇葩的老师。

不禁为老师感到无奈和冤屈。


我有个当老师的亲戚,说过一句话:在教育方面,2永远大于5。

意思是学生在学校5天的教育,抵不上双休日2天的影响。老师教育再多,也抵不过周末2天家庭中的熏陶。

家庭、社会、舆论等环境氛围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主要因素。

比如,孩子回来说,“奶奶、奶奶、我们要保护动物。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因为我们吃它的肉,所以他们就会被人类屠杀。”

奶奶说,“傻孩子,人不吃肉,怎么长大啊!必须得吃!”

你说孩子怎么想?

确实家里天天都在吃啊,每个人都吃啊。从没感觉到哪里不对啊?

于是,孩子想,哦,原来老师说的不一定都要听。

当然,我这么说,只是提醒,教育中家长和老师如果不一致,孩子最终还是认同朝夕相处的家长的价值观。

那怎么解决这中间的矛盾呢?

我一般会和孩子解释,老师说的是对的。

不能滥杀动物,要保护他们。

什么叫滥杀?就是不该杀的也杀了,甚至有些物种被人类杀的灭绝了,这就叫滥杀。

但人要补充必要的动物蛋白啊,怎么办呢?于是,我们聪明的人类发明了一种方式,叫人工饲养。就是抓几只一直养,动物会繁殖啊。我们只吃这些额外饲养的动物。不再抓外面的动物了,这不就可以了吗?既保护了野生动物,又解决了我们嘴馋的问题。

这么一解释,儿子便明白了,原来看似矛盾的背后两者都是对的。

当然,孩子对父母的教育亦有自己的判断。


儿子读课文,有一课讲《牛顿在暴风雨中》。说牛顿小时候遭遇一次罕见的暴风雨,大家都躲在安全的地方,只有牛顿不见了。

后来妈妈发现他在院子里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每次跳都测量一下落点和起点之间的距离,妈妈明白了他在研究,所以没打搅他,而是悄悄回家去了。并打算送他去一所研究条件好些的中学。

儿子和我开玩笑说,牛顿的妈妈真了不起!

我说怎么了?

他说,你想啊,一般妈妈怎么会那么做呢?

如果是我在大风中站着试验。你一定会说:“孩子!快回来!”

爸爸会说,“你给我马上回来,不回来我就打咯,1、2、3、啪啪!”

爷爷会说:“你再在外面呆着,我就告诉你们班主任!”

奶奶会说,”你不听话,以后不给你做饭吃了.”

我听了竟无言以对。

我知道他在用这种的方式,表达不被家长理解的失望。

一句话,我们对他的爱大多数时候是笼罩式的。

仿佛画了一个圈,超出了界限就得不到“爱”和支持。

同时,圈太小,圈里面往往给与太多,给孩子造成很多压迫而不自知。

 

晚上,我又和他说起这事。

我说,你和我讲的那个玩笑,妈妈听懂了。

你希望我们也支持你的一些想法是吗?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说,“你知道吗,在美国几乎每家都有一个车库。这个车库不但可以停车,而且还是男人们的乐园。里面有各种修理工具、零件、玩具等杂物。从小男生们就在车库里动手鼓捣自己喜欢的东西,甚至很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车库里诞生的。可我们家并没这样一个车库,但妈妈打算在阳台上收拾出一块地方来,专门给你。作为你的车库。好吗?我会告诉大家,这里的东西都是你的,未经你允许,我们都不可以动,更不能丢掉。

果然,儿子心满意足。


其实,我们一直不曾留意,孩子越来越大,他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存放他的乐趣、他的创意、他的梦想。

而现实中,他更像一个家庭的“冒犯者”、”肇事者”。

奶奶嫌弃他把积木和木板堆在客厅中间,让房间变得凌乱。不便打扫。

爸爸指责他,总是把一些“垃圾”藏在角落里。时不时警告他,家里不是垃圾场,不要留下那些空瓶子和泡沫板!尽管儿子解释说,那是他打算制作船的原材料。最终也被爸爸扔了出去。

爷爷干脆不允许孩子动他的任何工具,因为担心孩子拿钳子什么的受伤。

其实我们的爱一直都很狭隘。很爱很爱他,却忘记他在长大,需要给他更多的“空间”,物理上的,心理上的。

那种浓浓的爱,背后的期待是以“自我”为中心,想着把孩子“修剪”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有一种说法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机。

孩子遇事的思考模式和处理方法处处透露着家长的教育痕迹。

但我认为,把孩子比作“扫描仪”+“警示器”更合适。

只是家长过于自恋而高压,孩子只能通过”复制”我们的意志才能获得支持和善待。 

真正的父母,应该是:

1、明白孩子的真实竞争环境,以身作则。

2、自己先做到持续学习和成长。

3、愿意俯下身倾听孩子的声音。

4、尊重孩子和我们的不同,并愿意给他空间长成他自己,而非复制我们。

此外,当孩子小心翼翼地“敲门”时,能够听见,并为他打开一扇门,允许他自己去体验更广阔的世界。那里,才是属于他们的世界。

相信每个孩子都拥有一双梦想的翅膀,飞到他心中向往的地方。也许那并不是我们指定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