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阅读《红楼梦》? ——在广西图书馆开展《红楼梦》读书活动的分享提纲

 昵称37581541 2018-09-11

【前言】




 

各位老师,各位红迷朋友,大家上午好:

 感谢自治区图书馆及何主任等各位老师,提供了这么一个好机会和场所,使我能与大家分享《红楼梦》的读书心得,感谢大家的光临。

 我是自治区图书馆的读者,为了写文章常来馆里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工作人员服务热情周到,使我的资料查阅都能如愿以偿。今天坐在这里,倍感到亲切,能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和交流,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红楼梦》是我国乃到世界文学的巅峰,它内容丰富,涉及到历史、社会、文化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文学、饮食、建筑、医药等等,难怪清人王希廉在《护花主人总评》写到:“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制艺尺牍,爰书戏曲,以及对联匾额,酒令灯谜,说书笑话,无不精善;技艺则琴棋书画,医卜星相,及匠作构造,栽种花果,畜养禽鸟,针黹烹调,巨细无遗;人物则方正阴邪,贞淫顽善,节烈豪侠,刚强懦弱,及前代女将,外洋诗人,仙佛鬼怪,尼僧女道,倡伎优伶,黠奴豪仆,盗贼邪魔,醉汉无赖,色色皆有;事迹则繁华筵宴,奢纵宣淫,操守贪廉,宫闱仪制,庆吊盛衰,判狱靖寇,以及讽经设坛,贸易钻营,事事皆全;甚至寿终夭折,暴亡病故,丹戕药误,及自刎被杀,投河跳井,悬梁受逼,并吞金服毒,撞阶脱精等事,亦件件俱有。可谓包罗万象,囊括无遗,岂别部小说所能望见项背! ”因此,阅读《红楼梦》既难又不难。说它难,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才能真正读好它。说它不难,凡是识字的人,只要耐心地阅读,都能读下去。今天,我分享的话题就是如何阅读《红楼梦》。要谈好这个话题,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享:一是当前一些读者阅读《红楼梦》存在的误区,二是如何才能阅读好《红楼梦》。分享完两个方面的内容后,如果有时间可再与大家互动、交流。

  一、当前阅读《红楼梦》存在的主要误区

 或许有人会问,读《红楼梦》还有讲方法吗?拿来读不就行啦。还有什么误区可言?谈到这里,使我想起一个有趣的问题,即10月17日腾讯新闻有一个问答,我和其他老师都参与了。这个问答是:阅读《红楼梦》的误区有哪些?当时我的回答有两个方面:一是把《红楼梦》当作史书来阅读,二是把《红楼梦》当作“谜书”来猜。另外《红楼梦学刊》编辑部卜喜逢老师的回答更好,他认为当前对《红楼梦》的阅读误区不少,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其一,索隐的读法;其二、曹贾互证的读法;其三、过度的阐释。下面我将我和卜老师的观点综合起来,与大家分享。具体是:  

 (一)把《红楼梦》作史书来阅读,阅读时用索隐或曹贾互证的方法来阅读。   

 大家应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红楼梦》?作为一个红迷,我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小说。它是小说,是艺术的范畴。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有的研究者或读者把《红楼梦》当作一部史书。因此,在阅读时,方法上不对,对它进行索隐,用《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故事,一一坐实地或附会历史上的史实和传说。这样就会牛头不对马嘴。本来“索隐”是一门学问,它解经的方法之一,本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之学术方法,目的是探索作者本意。如《史记》的索隐就是这样。但到了红学索隐,则成了随意的附会。如早期的沈瓶庵和王梦阮的《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这些索隐用谐意、会意等方法,拿历史著作、野史杂记或历史随笔传闻上的人物和史事随意来附会小说的人物和故事。因此,这种索隐的读法,被胡适先生讥笑为“猜笨谜”,索隐者被笑为“笨伯”,是有道理的。以这种不符合学术规范的索隐来阅读《红楼梦》,不是阅读和鉴赏,而是随意肢解和折腾。有的索隐者用工很勤,但是,阅读方法不对头,却是勤奋的脚步走在错误的路上,只能是南辕北辙。

 由于错把《红楼梦》当作史书来阅读,因此,还有一种错误的读法就是曹贾互证。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在素材上应是取于自己家族的兴衰史的,但是,《红楼梦》是小说,它不是曹家的生活实录或纪传,也不是胡适等人说的“自传”。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要有一个辨证的认识。小说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即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的加工和综合,小说的原型、素材与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是两回事,即已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虚构,不能把两者完全等同。可是,有的读者把小说中的人物或故事拿来对曹家的人或事作比照着读,如认为贾政就是曹雪芹的父亲,贾宝玉就是曹雪芹本人等等。这种“曹贾互证”的阅读方法,势必会导致将艺术中的人物形象或故事与历史上现实中的人或事等同起来了。如果照这样的读法来阅读小说,发现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是对不号的,也无法对上号,或者说就是对上号,也不只局限于某一朝代的人和事,凡是类似的人和事都可用来附会。比如,贾宝玉爱吃女孩子嘴上的胭脂,但是现实中的曹雪芹未必就是如此,尽管现在我们发现有关于曹雪芹的史料有限。再如,一些论者所说的,按红楼索隐的阅读法,林黛玉“人皆可夫”了。艺术的加工和创作,与现实的真实存在是两回事,两者不是一回事,因此,不能这样阅读《红楼梦》。 

 (二)把《红楼梦》当作“谜书”来猜。

  由于曹雪芹写作时,留有太多的想象空间,使得主题的歧义性较大,再加上《红楼梦》的成书过程的复杂性,有不少瑕疵、漏洞和不成熟的地方等等,诸多不足,使得我们阅读时思考的空间过大。因此,在阅读时,有的研究者喜欢用思维去填补这些空白,这本来没有多大的错误。但是,有的研究者或读者,却利用这些空白或瑕疵,脱离文本,随意发挥。再加上人的猎奇心理在作怪,还有上面说到把小说当作史书而用索隐或蓸贾互证的方法来阅读,因此,有的研究者或读者把其中的人和事,作为谜来猜。最有名的就是当代有名的作家刘心武就是其中的典型,他提出什么“秦学”的,纯粹是子虚乌有,制造噱头吸引人的耳目。他在央视做的讲座,蛮叫座,书也畅销。他把红楼之谜作36个谜来解,不但遭到学术界的批判,也有研究者撰写相关的文章进行辨驳。读者如有兴趣的可延伸阅读一下,如《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二辑刘倩先生的《刘心武红楼“揭秘”浅论》和2007年第四辑台湾刘广定先生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评“虚拟红学”》等文,都针锋相对,有理有据地对此进行批驳。这两篇文章击中刘先生的要害,谈得很好,我在此不再多说。

(三)阅读时存在过度的阐释。

 上面谈到了,由于《红楼梦》成书过程的复杂性等原因,文本出现不少的瑕疵,留下不少空白,这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对这些空白作适当的思考或考证、探求是可以的,但是,有的研究者或读者在阅读时,却漫无边际地猜、想,企图找出蓸雪芹写作上的意图,从而得出一些不合文理、情理的答案或见解。这种过度的阐释,脱离文本太远,因之,使得我们的阅读和理解太偏太远,有时远得离奇,令人匪夷所思。如,关于林如海家遗产的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还有包括上面讲到刘心武的解读,我认为也是过度阐释的表现。更有甚者,有的读者想:林黛玉为什么不爱焦大?这些古怪稀奇的问题,我时常听到有人发问。等等,诸如此类。在此不再赘述。

(四)喜欢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观点来看待其中的人物。

 曹雪芹在小说中写人物,人物之间有可比性,有的论者称之为捉对或映衬的写法,即脂砚斋批语中说到的“袭为钗副,晴为黛影”。捉对写人物,人物之间在相貌或性格、命运上有相似之处或甚至相反的地方,因此,有的读者在阅读时,喜欢用喜欢谁或不喜欢谁、谁对谁错的态度或观点来看待其中的人物。阅读是个性的阅读,对人物的偏好或憎恶本来没有什么,关键是没有一个理智的判断和认识,而是没有理智的偏执或偏爱,过于情绪化。比如林黛玉与薛宝钗的问题,清代就出现“抑黛拥钗”或“拥黛抑钗”的观点,而且已成为一种阅读的潮流,对后来的阅读和理解影响较大,这些人当中,如清代的评点家洪秋蕃、姚燮等人,都是持这种观点的评批家。这种对待人物的态度,一直影响到现在。这样对待人物,我觉得也是阅读的一种误区,它的害处就是:把人物完全对立起来,谁错谁不对,谁好谁坏,把自己的主观情绪绝对化。同样,由此会引起阅读时,角色代入太深,阅读时容易情绪化。所谓的角色代入,是指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将自己想象成为作品中某个预定角色,并把自己的身份、情感与角色融为一体,去体验角色的经历,以获得知识并引起情感共鸣。具体到《红楼梦》中,说得通俗点就是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某个人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遭遇等,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爱一起恨。角色代入本是正常的阅读和欣赏的心理过程,但是一些读者已到了非理智的代入。这些现象,在清代文人有关读《红楼梦》的笔记或随笔中都会有记载,如有记载,有人为林黛玉而哭而死。尽管这些记载的真实性有代于考证,但从另一侧面可看出阅读时角色代入太深所造成对阅读者所造成的伤害太深。这已不是正常的阅读和欣赏,是毁灭自我和打击自我,于身心都是无益的。

 那么,应如何阅读《红楼楼》?结合我个人的阅读经历,针对前面所提到当前阅读的误区,主要想谈几点:

  一、要用艺术鉴赏的眼光和心态来对待

《红楼梦》其本质上就是一本小说,因此,阅读它时,要做到:一是不把它当作史书来阅读;二是不用索隐和曹贾互证的办法进行阅读。对此,上面已谈及,在此不再多言。

 二、对它阅读和理解时避免阐释过度

 具体的原因,在前面分析阅读误区时,分析到这方面的内容时,已作阐述,在此不赘述。

  三、处理好文学作品的人物故事与原型的关系

  小说是对现实生活的加工和再创作,阅读时避免陷入蓸贾互证的误区。本来对《红楼梦》的阅读,对曹雪芹家世的了解和他创作小说的背景、意图有所了解,对小说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在阅读时,总是把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还原于作者的家世和人物原型,就会陷入曹贾互证的误区,对正常的阅读和鉴赏就会受到影响。作为艺术化了创作,小说与现实生活是有差别的,不能把两者等同。

  四、它不是谜书,不要用无根据的臆说或这个说那个学来对它进行肢解和猜谜

《红楼梦》是小说不是谜书,因此阅读它时,要品读它的写作艺术,如丰富多义的小说主题、生动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优美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细节描写、“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巧妙的艺术结构等。

 此外,对于其中的诗词曲赋等也不要忽略,其中的诗词是曹雪芹按头制帽,是他临摹其中的人物来写的,在小说中起到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寓写人物的命运结局;二是刻画人物的性格;三是丰富小说的诗性美。作为谶语式的诗词,作粗略的分析是可以的,但不能像一些探佚者一样,过于具体和坐实,否则又会陷入过度阐释的误区。

  五、细读和精读文本

 不管是阅读什么文学作品,原著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红楼梦》尤其如此。我发现有一些读者,不认真阅读原著,就直接去阅读别人撰写的与《红楼梦》相关的文章及论著,这样就会碍于对原著的理解和鉴赏,可能会导致:别人说什么自己就会说什么与信什么。例如,我在一些场合常听到一些读者说,谈到某个人物或某个问题时,总是说某位专家或某人是这样说的。此时,我就会反问:你自己的看法呢?没有认真阅读原著,就会人云亦云,被人误导。阅读是个性的问题,要有自己的观点,要思考。因此,自己的阅读观点和思考等问题,所有的这些都是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才要获得。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再找去相关的书籍来研究,看别人对一些人物或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是如何的,自己再作出相应的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如果不阅读原著而直接阅读相关书籍,就如喝汤像喝二道汤一样,已经变了味或更淡了,或如啃别人吐出的骨头一样,已淡然无味了。因此,阅读回归文本是相当重要的。

 六、阅读它时,要有一颗正常的心,不要角色代入太深

小说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不管是其中的人物还是故事,都是经过加工和整理的。对其中的人物爱憎好恶是正常的阅读和审美,但是,不能角色代入太深。阅读时,要有一颗正常的心。阅读《红楼梦》像阅读其它书籍一样,都是增长知识、愉悦心情和提高自我,如果角色代入太深,就会伤害自己,毁灭自己。如果这样的话,又何必阅读《红楼梦》?  

七、不要用好与坏、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态度和观点来对待其中的人物

没有人物,故事就无法展开,在《红楼梦》中也是如此。而且,由于曹雪芹写作时,对人物形象塑造,打破了传统中公式化、概念化的写法,具有歧义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因此,理解其中的人物见仁见智。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观点来阅读和对待《红楼梦》中的人物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皆是,我也经常遇到。比如对待黛、钗孰优孰劣等问题,她们都是小说人物,放在小说写作的艺术环境中,她们也是正常的人,因此,对待其中的人物要放在曹雪芹写作的年代和社会环境等背景来考察。即我平时所说的用道德和历史的评判方法来对待。不能机械地用现在的道德和观点来对待。曹雪芹在小说中描写人物不是简单地运用好与坏、对与错等非此即彼的手法来写人物的,他写人物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对黛、钗问题是这样,对其他人物也是这样。即脂批所说的好人不再全是好人,坏人不再全是坏人的模式。比如,对于大多数读者不喜欢的人物赵姨娘,如果阅读时对文本细加品读,对她也有值得同情的地方。尽管她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采取的手段过于阴暗低劣,但是,如果从她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来看,她的抗争不也是一种反抗吗?不能把一些过错全都归到她身上。还有袭人等等,诸如此类,大家再细细去领会。

 值得注意的是,我这里所说的不能用非此即彼的观点来阅读,不能用谁对谁错的观点来对待其中的人物,与对文本的人物进行批评和鉴赏不是一回事。

 八、适当的知识储备,对阅读《红楼梦》有好处

 正如清人王希廉所说的,《红楼梦》包罗万象。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要阅读和理解好《红楼梦》,是有“门槛”的。这道“门槛”就是必要的知识储备,如一定的文学知识、国学基本知识、绘画、园林、建筑等诸多知识。当然,并不是说非要掌握这些知识才能阅读《红楼梦》,而是说有了这些知识会更好地阅读和理解。

  九、广采众家之说,不拘一家之言,但不要迷信“专家”

  我平时听到一些红迷跟我说,言必称某专家,或某人是如何说的,等等。上面说过,阅读是个性的鉴赏,别人的观点可以作为自己阅读理解的平台,但是,绝对不能人言亦言,更不能张口某人说什么,闭口中某专家又说什么。要广采众家之言,对自己的阅读和思考有好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红楼梦》的阅读和理解,没有什么专家可言,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就好。所以,我提倡有观点和有思考的阅读,尤为重要。否则,就是穿着别人的鞋走自己的路,就会读不出新意来。记住:别人的观点是别人的,可以作为自己阅读和理解的平台。仅此而已。

 当然,对于《红楼梦》阅读存在的误区和对其阅读的正确方法,不止我上述提到的这些,应该还有很多。文无定法,阅读时各取所需,因人而异。但是,如果阅读误入歧途,方法不对,只会是适燕道楚,缘木求鱼。今天所说的,纯属个人观点,供家参考。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大家可参与讨论,敬请指正。

  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