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语言艺术成就的总评价

 杂货店伙计 2014-12-06

 

1947年9月,太愚在《国文月刊》(第五十九期)发表《红楼梦的语言》一文,指出长篇小说的口语化是逐渐发展的。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相比,“《红楼梦》才进入到语体文高度纯化的阶段”。“人民的语言包容着很丰富的成语,其中很多都是生动、泼辣,赋予讽刺性的表现力;《红楼梦》最能充分地使用这种从人民生活经验结晶而成的精炼语言,书中很多的人物都善于用成语来增加他们的说话力量与风采。”“为了要表现某些特殊概念而又无现成的词类可用,作者就假借书中人物的口头创造出若干新奇有趣的用语来。”太愚认为从根本上说,首先,要学习《红楼梦》作者那种对口语忠实学习的精神。其次,应当学习作者使用语言与行动配合的方法。再次,是作者常使方言与他的主要用语相配合、融化。同时,太愚指出《红楼梦》语言中存在的若干重要缺点:第一,滥用象征的词类与语句;第二,某些场合也采用文言滥调;第三,处理对话不够精炼。

 

    俞平伯在《读〈红楼梦〉随笔》(香港《大公报》1954114月23)的“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这一节中,以《红楼梦》中“贤袭人娇嗔箴宝玉”和“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为例,分析论证《红楼梦》是做到了“一字不能增减”的好文章。

 

王永的《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延河》1957年第1期)认为:“红楼梦的语言的独特风格,在于文字简洁、朴素、生动、优美、恰到好处。同时,作者曹雪芹善于继承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保持和发扬了我们民族语言的气派和风格。”“曹雪芹多方汲取了构成语言的因素,同时把这些语言完全和他要表达的生活融化在一起。他的叙述方法,也往往是按照广大人民的口语习惯来提炼和概括,这些语言深入浅出,有血有肉,所以每当我们读到它的时候,就不能不深深为它的活力所感动,完全陶醉在我国民族语言的优美意境里。”“在语言的组织结构中,他善于探求那些朴实、平凡语言中的深厚内涵,运用它们表达出深刻复杂的感情。”“还有些章节的语言,经过作者提炼加工后,文字铿锵,音节响亮,读起来富有节奏感。这种语言的音节、旋律,直接传达了生活的节奏,加强了文字的表达力。”“即在普通叙事中,作者也善于运用生活的色彩和音响来感染读者。由于他对客观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因而他能够准确地描绘出这些色彩和声音。在描写这些色彩、音响、光波时,作者总是根据作品中人物的心情和感受,给它们加上了强烈的感情气氛。”此外,王永还谈道:“红楼梦里所写的不论是人物、景物或场面,都能给人以立体的感觉。由于他善于把形象、描写、叙述、抒情和分析交错在一起,善于从人物的上下左右,四面八方来描写它,因而便形成人物形象的浮雕性。即使描写一个场面,他也是通过每个人物的谈吐笑貌,内心活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烘托一个活动的整体。他善于利用一切活动的因素来表现生活的复杂性和真实性。”

   

蒋和森在《〈红楼梦〉艺术论》(《红楼梦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中指出:“《红楼梦》在语言上的特色,主要表现为明畅、洗练、富于表现力。但它明畅而不流于浅露;洗练却又无刻削之痕。至于它的表现力,也不是呈现于辞句的表面,而是常常深含在内里。它用笔平实,往往好像是不经意地随手写来,既显得自然流泻,然而又时见波澜生于腕底。它着墨深细,层层皴染,然而却又不显得琐碎和繁复。”

   

徐迟的《〈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文艺论丛》1980年第9辑)一文认为:“在我国现代语言发展史中,《红楼梦》第一个成功地记录和提炼了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说着写着的语言文字,因此《红楼梦》的出现,就是我国近代的一次语言革命。它简直是惊蛰的春雷。它为现代中国语言破了土,并奠了基,建筑了一座精美绝伦的大观园,作为典型环境的榜样示范。”

   

聂石樵《论〈红楼梦〉的语言》(《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3年第3期)一文说:“《红楼梦》的语言力量,不仅是一般地表现了内容,从而构成了艺术形象,而且是特别突出、深刻、鲜明地表现了内容,创造出辉煌的艺术形象。”“《红楼梦》语言最鲜明的特色,是清新和自然。”他认为,《红楼梦》的语言是朴质自然的,但并非自然形态的语言,作者对自己所运用的所有的语言都下了很深的去粗存精的锤炼工夫。“曹雪芹很重视炼字、炼句,同时更重视炼意。”他还说:“概括、含蓄是《红楼梦》语言的另一特色。”“《红楼梦》语言蕴藉含蓄,可是语意绝不含混,而是极鲜明准确。”“《红楼梦》语言的鲜明,特别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他认为《红楼梦》的语言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其中有些还因袭了我国传统小说的公式和旧套”,宝玉初见黛玉的形貌描写和写警幻仙子出场的那篇赋等,“多是陈词滥调,毫无生气”。

   

腾云《〈红楼梦〉文学语言论》(《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1辑)认为;“曹雪芹对语言的锤炼是自觉的,他有理论主张,有明确的追求。”这些追求和主张是:一、曹雪芹在创作中十分重视吸收朴素、自然、率真的人民口头语言。二、曹雪芹在创作中又十分重视生活语言的文学加工。三、曹雪芹对应该把语言加工成什么样子,也有具体要求。他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也许没有第二人像曹雪芹这样,在一部小说作品中,直接间接地提出作家锤炼文学语言的这些丰富而深刻的见解。”“《红楼梦》的文学描写本身所客观地呈示出来的曹雪芹在语言锤炼方面的成就,要比曹雪芹在书中以议论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生动、具体、细致、丰富得多。”

   

薛瑞生《淡极始知花更艳——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红楼梦学刊》1983年第3辑)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红楼梦》语言艺术的内在规律和深厚的意蕴。一、在人物对话的问题上,“《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却不仅具有刻画人物的功能,而且具有叙述功能,揭示主题的功能,概括人物性格的功能,等等”。“人物语言的多功能表现,这是曹雪芹对小说语言的突破。文学上的创新,总是自由与规律的结合。”二、在语言的表现力上,“言简意赅,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既简洁,又丰富,既明白晓畅,又意蕴无穷”。“《红楼梦》描写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然而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却体现了寓'艳’于'淡’的特点,简洁之极,也丰富之极。”三、从形式上看,《红楼梦》的语言“就有一种朴素的美”,“这种朴素之中,又包含着浓郁的诗意。这种诗意,当然与主要人物所作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优美的诗词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用朴素的语言,诗化了生活、诗化了环境、诗化了人物的感情与性格。”“朴素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使《红楼梦》达到了绝佳的艺术境界。”

 

    徐振辉在《〈红楼梦〉音韵美蠡测》(《红楼梦学刊》1984年第3辑)中,强调《红楼梦》是富于音韵美的作品。“《红楼梦》的音韵自有其独特的地方,它不像《镜花缘》那样,脱离人物和情节而大谈音韵知识,而是紧扣主线,编织在人物形象之中,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即使是在诗文体制、句式、节调等方面所具有的音乐美,也有其明显的特点。”其特点表现在体例具备,韵式丰富;散句骈化,和声调谐。“《红楼梦》中的音韵之所以使人感到丰富优美,是因为它融汇于性格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造成声情并茂的个性美。”他还分析了《红楼梦》在运用音韵来显示声律美和个性美时所采用的三种引导读者赏析的方法:指点法、意会法和对比法。他说:“一部《红楼梦》集诗歌音韵技巧之大成,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因而《红楼梦》具备了'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美’。”

 

    王蒙《〈红楼梦〉的语言与结构》(《红楼启示录》,三联书店1991年出版)中认为:“读《红楼梦》常有一种'如闻其声’'尽闻其声’的感觉。”关于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他说:“第一,《红楼梦》的语言是绝对生活化的口语,是响叮叮(不说'响当当’,因为'当当’太铿锵了)的活人话语,绝对没有半文半白、半中半西的那种二手三手的'文学语言’,那作家读书读多了读痴了造作出来的文词儿字话。”“第二,《红楼梦》人物语言是高度性格化的,各有己腔,各有已调。……特别是人多嘴杂的场面,最见作者功力,硬是写了个'面面俱到’。”“第三,这些人物语言,不但有外在的生动、幽默、或俏皮或尖刻或憨厚或圆熟的色彩,更常常使人想到它们背后、它们深处的没有说明的东西,可以说是说话人的潜台词,可以说是一种'语势’,即说话人的全部思想感情的趋势,使读者在'如闻其声’的同时'如见其人’'如见其状’。”他还说:“相对说来,《红楼梦》中较差的是作者的叙述语言,作者的叙述语言似乎没有完全摆脱开历来章回小说、话本小说、演义小说的套路,作者常在叙述语言中用一些似文似白的四六套句,似'散’似骈的行文熟腔,乃至用一些陈词滥语。有的意思极好,但说的反显俗气。如写到几个人物的肖像、冠戴服饰,写到宝玉黛玉的心理等,常给人这种遗憾之感。”

 

孙占琦的《〈红楼梦〉语言艺术四谈》(《红楼梦学刊》1995年第3辑)认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是深得辩证法机趣的。”“曹子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像生活一样,好像没有成文的章法,但又有其内在的必然规律。来源于生活,毕肖于生活,但仔细咀嚼,却又有如'大橄揽’,味道远远高于生活的浓度。这些语言像生活一样质朴、自然,却又是生活中美的集合。”他认为《红楼梦》独特的语言风格主要有:整散相间,虚实相生,雅俗相谐,形神相和。

 

吴篮玲在《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简析〈红楼梦〉语言的橄榄美》(《修辞学习》1997年第7期)一文中分析了橄榄美的艺术境界,他说:“简练而别有韵味,质朴自然而又令人回味无穷,以'有限追求无限’的含蓄蕴藉正是'橄榄美’的核心。整个作品不管是人物语言、叙述语言、描写语言,曹雪芹所欣赏、所赞美、所追求的正是这种言语艺术境界——言语的'橄榄美’。”“这位语言艺术大师正是掌握了读者的审美心理,或言此意彼,或引而不发,用含蓄蕴藉的言语,充分调动读者的审美想象,对读者就有一种创造的乐趣,而其言语的美味,犹如一颗青色的橄榄,须细读细嚼细品,方有'五味’俱全而有无限醇美的滋味。”“《红楼梦》语言的橄榄美诚如橄榄一样,质朴、自然、平实而又极具表现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