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行滞畅便汤
有一种便秘,表现为大便并不坚硬,时间并不延长。相反,便多稀软或稀溏,排便次数增多,排后仍有不尽感,或排后肛门坠胀不适。部分患者伴有小腹胀痛。大便常规检查,乃至肠镜检查并无阳性病理发现。此类便秘多由恣食厚味,喜饮酒浆,致大肠湿热;或忧愁思虑,情志不畅,气机郁滞,不能宣达,酿生湿热所致。其基本病机为气内滞而物不行。因此,其治疗既不能清,也不能润,更不能下,而只能调畅气机以蠲湿行滞,由于其属阴结范围,当用辛温,但因病为湿热,纯辛温之品难切肯綮,故须寒热并用。基于这种认识,我组就了行滞畅便方。由于当今社会不良生活习惯的人很多,导致了这类便秘病人的大量产生,因而本方临床有着比其他通便方更多的使用机会。 行滞畅便汤方 干姜10g,黄连12g,乌梅12g,青皮12g,木香12g,建曲20g,山楂30g,枳壳20g,槟榔10g,生白术50g,生莱菔子20g。 本方以性味辛温,功擅温中而除脏腑陈寒痼冷,又能治肠澼下利的干姜,与性味苦寒,清热燥湿功能兼具的黄连相配,作为君药,形成寒热并用,温清泄燥兼具的作用基础,用木香、枳壳、莱菔子以行气,用槟榔、青皮以破气,用生白术以利气,用乌梅以敛气,用山楂、建曲以化积消气,共同形成了对气的全方位的通调疏达,从而助直击病所的干姜、黄连消散积滞,达到大便通调的作用。方中乌梅与槟榔相配,有泄敛同功之效,而利气燥湿的白术与干姜相配,又具有燥湿而健脾之功。枳壳最长除胸膈以下滞气,而其性缓,用量宜大,肛坠者可用至20~30g。
◎病案举例 张某,男,51岁。大便长期稀溏不畅,或数日不排,或一日数排而仅少量排出,且十分不畅。久不排时自泡芦荟喝,可畅便一两次。近一年多来症状加重,每日大便八九次,总觉欲排,排而不尽感,排后肛门胀坠,曾服芍药汤、补中益气汤等均不效。患者系伏案久坐之人,接待应酬频繁,常深夜痛饮,近半年来每感小腹墩满不适,隐隐作痛。多次粪检无异常发现,近日作肠镜检查,也未见异常。体丰,脉濡,舌胖大、双侧深印齿痕,苔白。证属大肠湿热,失于传导,处以行滞畅便汤加减: 干姜12g,黄连15g,乌梅15g,青皮12g,木香10g,建曲20g,生白术50g,枳壳30g,柴胡10g,白芍30g,炙甘草10g。 上方服完3剂,大便减至日四五次,渐成形,肛胀明显减轻。再服5剂,大便减至每日两次,且排出成形而畅快,腹胀肛坠等症完全消失。再服5剂巩固,并嘱改良生活方式,历3年后问及,从未复发。 |
|
来自: 昼三夜二205 > 《刘方柏临床百方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