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总把自己放在了被伤害的位置?

 个人发展精英会 2020-11-26

个人发展学会
陪你成长  持续精进

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 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 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 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

1

最近,我们个人发展学会竞争力训练营的一位学员讲述了自己的困惑:

她觉得自己在生活里,有时候跟自己的父亲很难沟通。有时候明明是和父亲开玩笑的话却被父亲当真了,还对自己发暴脾气,心里觉得很委屈。

在一天晚上,她的父亲吐槽了她,她就回应说“老爸,你是不是要我diss你啊,真的是。”突然她的父亲用吼的方式说,“别废话!”她当时就无语了。

2

第二件事,她当时在客厅装热水,妈妈说帮爸爸装点,她刚好拿水杯走过来,表情傲娇地口头拒绝了,其实当时她正准备把水倒给她父亲。但是她父亲当时突然说“不装就不装。走开!”而她的妈妈是懂她的,就跟她父亲说“女儿在开玩笑,你难道就不懂吗?”这个时候,我们的这位学员已经被气炸了,直接放下水杯回了房间。

她向我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她觉得有些时候,别人说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她从小就没有感觉到,从小到大,她一直觉得父亲很严厉,但是自己性格很活泼,想跟父亲开玩笑逗父亲开心,但父亲老是不懂她,她真的很困惑,是不是自身的沟通出了问题? 

3

从这位学员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她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沟通方式需要调整,这是值得肯定的。而她遇到的这些问题,也是大家在沟通中经常会遇到的障碍。

她提到,对于要帮父亲倒水这件事,看似她是表面拒绝,其实内心是想去帮忙,结果被父亲一脸的排斥。其实,这是口是心非造成的沟通偏差,因为在她父亲眼里,看到的或者说感受到的就只是她表面反应的现象,是她抗拒和不合作。

当然,女孩子有时候口是心非,也能给生活带来更多情趣,但是,我们要注意沟通的对象和场合。我想和这位学员说:你也知道你的父亲是一位严厉的人,可能不太理解女孩子口是心非的小心理,或者可能并不太能接受口是心非的表达形式。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变换沟通方式,让行为遵从内心。

很多看上去难化解的问题,缺的就是我们的一句软话。我们不是都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吗?

4

很多人际关系的问题就在于,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为什么你还不领情。我们的那位学员也提到:自己是一位性格活泼的女孩,希望用开玩笑逗父亲开心。但父亲是否能接受那种玩笑方式呢?

我们要反思下,我们为对方做的事情,是否投射到了对方的心理舒适区呢?如果对方并不是很开心,很可能明明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就是不按你想要的结果给你反馈。

这个现象的真正原因可能是,我们在沟通中,误闯进入了对方的行为危险区。人与人相处中有一种情况是:看上去我们是被对方伤害了,实际上是我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容易被伤害的位置之上。因为从人的本能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思维行为危险区。就比如有些人饿的时候可能脾气不好,站在老虎的身边本身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从学员的讲述中,我感受到,她是一位非常善良、内心深爱父亲的好女儿。

因为在一段关系里,先意识到痛苦的人,恰恰说明她的意识层级是更高的,更能够主导一段关系的改变。正是因为我们愿意改变,才让我们能有机会更好地把握住解决问题的钥匙。这也印证了一句话,那就是“为什么谁先痛苦谁先改变!” 

从改变与调整这件事情上,最直接的、可以做的是什么呢?我想和我们的这位学员说:不是我们不能和父亲多开玩笑,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父亲严厉这个前提。

5

这种情况下,把握和谐相处的密码,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或者在什么情况下,能和一个对自己很严厉的人开玩笑?”你可以从多年相处的经验中去总结,去感受下你们和谐幸福时光背后的快乐因子。

最后的最后,不要太在意我们自己做得不够好,我们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好。其实,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本质上要求的也是一场我们对自我行为模式的有效重塑,这个重塑建立在对自我的深度认知和在团体的互助影响上。这个过程有挑战、也需要我们付出足够的努力,而它最终也会让我们终身受益。

 · end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