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古城蔡家以其商号众多、家族庞大、住宅建筑风格独特而在绥德县城发展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绥德城乡至今仍然流传着“灰沙楞门石板外,占据古城半道街”的说法。蔡家大院原有四院,现存三院,分别座落在背巷1号、围窑巷20号和井滩15号,虽历经沧桑岁月,饱受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大部分建筑物早已消失或改变,但从剩余的院落和部分建筑上,仍然能看出当年的建筑风格和恢弘气势。 家族起源 相传,大约在五百年前,山东省阳信县归德乡(旧地名,今并入邻近乡镇)一蔡姓男子肩挑货担一路西行,沿途买卖小件货物。来到古城绥德后,发现这里民风淳朴,交通便利,正是经商创业的好地方,便留了下来,用沿途售货所得银两做资本,租下一铺面房,扩大经营。后来又开了制蜡作坊,由于他沿途买卖货物时,经销过蜡烛,去过不少制蜡作坊,学到了一手从羊油中抽蜡的好技术,他制作的蜡烛质量上乘,销路很好,生意蒸蒸日上。后来便娶妻生子,在绥德古城安家落户,开创了蔡家几百年基业。 住宅建筑 经过几代繁衍生息,蔡家人丁逐渐兴旺起来,从家庭手工作坊开始,逐渐向商业贸易过渡,经营范围渐广,家资日益丰厚,便开始修建宅院,分家各立门户,各家竟相开创自己的商业字号。据蔡氏家族年长者蔡文运、蔡文正、蔡士炎、蔡士义等回忆,在蔡文正的曾祖父那一辈有弟兄五人,除老四少亡,未修建宅院外,其他兄弟四人分成四大户,先后修建有四处住宅院,即今新华书店驻地、井滩15号、背巷1号和围窑巷20号。因这四处大院修建时间无法考证,所以本文只以兄弟长幼顺序记述: 今新华书店所在地,原是老大门家的住宅院,这座大院座(西)北向(东)南,正面三孔砖窑,两侧各三间厢房,倒座三间厅房,院子正中是三间庭房,大门在正窑西侧面向北开,外面便是东街。大门外两侧有一对石狮、两根旗杆,遇家族庆典活动和节日,旗杆上挂两盏红灯笼,夜晚灯光通明。因有这两根旗杆,故人称大门家为“旗杆蔡家”。院子里的庭房有一间是神柱房,供奉祖宗牌位。倒座厅房里有一间是财神房,里面有制作精细的木财神楼子。院子四角还有转角仓房、柴炭房、牲畜圈棚、厕所等,整个院子共有3孔窑洞、22间房。解放后,这座大院被县药材公司征用,后来药材公司搬到西山寺新址后,新华书店搬入占用。63年前,这座大院还保存较好,1978年新华书店扩建时,拆除了全部旧窑房,后来建起了图书大楼、办公宿舍楼。 座落在井滩15号的蔡家大院是老二门家的宅院,现住户蔡嘉章、蔡兴平等。老二门家的宅院原在城内小街,今子洲图书馆处(1983年8月动工修建子洲图书馆大楼时被拆除)。民国4年,陕西督军陆建章部陈树藩旅七营警备军统领郭坚以“讨袁”为名,聚众叛乱,攻陷绥德县城后,纵容部下四处骚扰,滥杀无辜,小街上很不安宁,蔡家惧怕乱军侵扰,搬入井滩现住址。传说这里曾是道台府衙(据《绥德州志》记载:雍正十年,即公元1733年,以神木道移驻绥德州城,为延绥鄜分巡道,辖一府、二州、十六县。乾隆二十五年,即公元1761年,移驻榆林),闲置后被蔡家买下做为宅院,堂号是“正堂”。据蔡家人说:这里曾有放置官员顶戴的帽盒、古画、花瓶及印有“正堂”的餐具等,当年设道台时,有九道门,故又称九衙门。原有上院、下院、小院、班房院、管家院、碾磨柴炭院等。后来,蔡家迫于生计变卖宅院,解放后土改时又分出不少房屋,1957年邮电局修家属院、1965年武装部修家属院时占用了大部分院落。现仅存上院的一部分。上院座北朝南,北面是5孔砖窑,两侧各三间厢房,院子中部是4间大庭房,中间留有洞门,出了洞门,两侧又是各三间厢房,南边正中留有大门。大院西北角有一小门通往小院。井滩蔡家后人蔡嘉励,男,1947年生。原陕西省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协负责人之一、国家高级美术师。2006年10月,专门绘制了一幅上世纪50年代井滩蔡家大院平面示意图。 今背巷1号的蔡家大院原是老三门家的宅院,与北面老大门家的宅院相连,是座西(北)向东(南)的四合院,正面是3孔砖窑,两侧各3间厢房,倒座5间庭房,大门在院子的东南角,大门向南开。大门对面是雷家大院。大门外竖一对石鼓,大门洞顶上装有木牌匾,上面镌刻“司城弟”三个大字。老三门家的宅院,现在却住着老大门家的后人,而且建筑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引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变迁: 前面说过,蔡家分成四大户后,各自有商业字号和土地,由于老三不善经营,生活上又铺张浪费,一大家坐吃山空,一份家业很快被挥霍一空,后来就把住宅院卖给了老大门家,全家离开了绥德古城。今其后人在清涧有蔡运升,是我县原公安局长王焕成的岳父;在青海省茶卡县还有蔡运升的一兄弟。大门蔡家买下背巷老三门家的宅院后,为了前后两院间行走方便,在前院东南角拆除隔墙,留一大门,与后院相通。清同治年间,回民造反,乱军攻入绥德古城,烧杀掳掠,后院厢房、倒座庭房被烧毁。战乱平息后,蔡家在北厢房原址上修了3孔砖窑,倒座庭房原址上新修了3孔砖窑。1937年日本飞机轰炸绥德古城后,为躲避飞机轰炸,在院子地下修了一孔暗窑。后来又在南厢房处修建了厕所、柴炭房等。大门蔡家原来的堂号是“敏慎堂”。民国二十八年,蔡瑞兰、蔡瑞青、蔡瑞沂兄弟三家又分为三堂,堂号分别是易和堂、忠信堂、仁爱堂。解放后,前院被县药材公司征用,全家人都住在后院,现住户有蔡瑞兰的孙子蔡士炎、蔡士义,蔡瑞青的孙子蔡士忠,蔡瑞沂的儿媳周济春四户人家。周济春的儿子蔡建岗在黄委绥德水保站工作过,曾是第五届绥德县政协委员。 围窑巷蔡家大院 座落在围窑巷20号的蔡家大院是老五门家的宅院。现住户蔡文运、蔡文正等,是蔡士炎、蔡士义一辈的父辈,也是城里蔡家辈份最大的。这里的大院保存比较完好,修建时间较晚,分大、小二院,堂号是“保全堂”。整个建筑座北朝南,大院的正面是5孔砖窑洞,两侧各5间厢房,倒座5间庭房,西南角有一内宅大门,大门侧、庭房旁有3间书房。大门上装有木匾,上书四个行楷大字依稀可辨“園源德慎”(園源二字模糊不清);大门顶上原有五脊六兽,大门口有一对石狮,可惜文革期间被破坏。出了大门有一南北走向的大门巷。大门巷北端,正窑左侧还有一道砖洞大门,这道门没有插板,以便车马通行,又称扫地门。穿过内宅门,绕过书房,便是后面的小院。小院有倒座3孔碾磨窑、男厕所、牲畜圈棚和花园、枣树等,小院的空地是拴马、停放马车等器具的地方。解放后,小院被拆除,修建了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搬走后,农行在此营业办公。解放前土改时,大院分出一孔正窑、五间西厢房,正窑由政府收回,现由伤残军人刘生高居住,五间厢房分给了宋、李两家居住。1985年拆除庭房,修成了四间平房,同时拆除了书房,修起了二层平房。解放后,县委驻扎在隔壁救世堂(天主教堂),当时县委书记杨岐山在正窑公产窑住过。 建筑风格 蔡家大院的建筑格式都是五五组合、五三组合或三三组合成的四合斗院。正窑五孔或三孔,都是石窑砖面,并且都是砖砌檐头,有雕花檐脊兽头。两侧厢窑或厢房各3孔或3间。厢窑则挑石穿廊,厢房全是单脊双坡。门窗雕木镂花,内墙白灰粉饰。大门是开间暗棂柱走廊出檐大门,便于车、轿出入,由六根木柱起架承顶,砖墙填护,在中间两根木柱上安转扇门,内外墙檐上有“喜鹊登枝”、“龟背翰锦”、“松竹梅”、“双狮滚绣球”等砖雕图案。院子里都用石板铺设。蔡家大院在绥德民居建筑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在建筑风格上,正窑以陕北窑洞为主,厢房、庭房则以平房为主,打破了陕北地区民居以窑洞为主的传统习惯。在结构上,一般分大院、小院、正门、侧门,主次分明;在功能上,受商品生产思想影响,既注重居住的舒适性,又充分考虑家庭作坊生产的适用性,专门修建碾磨房、圈棚等小作坊建筑;在建筑材料选用上,由石料、泥浆变革为砖木、灰沙为主。蔡家大院在绥德城乡民居建筑史上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据蔡家族人回忆,在这四处蔡家大院庭房里都曾设有神柱,即祠堂,供奉着历代蔡家先祖的牌位。牌位是木制白底黑字,上面书写着祖先名讳,并有红油漆木护套,平时套在牌位上,只有在过年或祭祀节日时才打开,蔡家原来有家谱,各家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由年长者取出,对照家谱辈份排行取名,可惜在文革时期连同蔡家大院窑房大门上的兽头等一并当做“四旧”被烧毁砸坏。一同被毁的还有蔡家在五里湾拦马关祖坟上的墓碑等。 商贸历史 随着蔡家各大院的建成,蔡家的商业贸易日益繁荣,各家都开设了自己的商行。当时绥德古城最繁华的街道是东大街,从上十字街口(原鞋业社)至下十字东北的“万顺仁”,再到北街(原刻印社)两侧,蔡家的商行林立,除“万丰永”及其临近几处商行外其余全是蔡家所有,这便是“蔡半街”一说的由来。 “万顺仁”商行原貌 当时,老大门家有大院两侧、沿东街面上的“同兴合”、“合沂公”商行,下十字角的“万顺仁”商行;老二门家有“恒沂公”等商行;老五门家在今上十字广场角、邮政家属楼、武装部门口等处有不少铺面房出租,开设有“同和合”、“万川永”、“协同兴”等商行。其中最有名的是“万顺仁”商行,由3孔正窑,6间厢房和倒座五间门面房组成,正窑顶上有木楼,大门侧有被誉为“神树”的老椿树。“万顺仁”商行主营布匹,兼营日用百货,是绥德古城四大商行之一。最后一任东家是大门蔡家的三少爷蔡瑞沂,字幼轩,18岁时接管“万顺仁”商行,曾任绥德县商会会长。“万顺仁”商行有李宗沂、朱云喜、安佑兴、武丁宣(山西人)等掌柜,这些掌柜的也在各自掌管的店铺里入股,经营管理格外认真。 据传说“万顺仁”开设不久,东家在街上行走时偶然发现一幅画,似乎是传说中的财神画像,便虔诚地拣起捧回家,供在倒座厅房里,每日敬香烧纸,供奉着。说来也怪,“万顺仁”的生意从此便兴盛起来。这虽然也是一个无法考证的传说,但“万顺仁”商号的兴旺发达是有史实的。据蔡家人说,当时山西柳林有“万顺仁”商号的分号,晋商的经营之道无疑会对其产生很大影响,再加上蔡家的苦心经营,绥德的独特地理位置,这才是“万顺仁”兴盛的根本原因。 据说,当年蔡家的商号,经常往来丝稠古道,用骆驼和骡马驮运货物,贸易往来频繁,偶有银两周转不开,也能凭借其实力和信誉赊来货物。开始在凉州一带做生意时,一次因所带银两不够,要赊货物,对方不知蔡家底细,不给赊,同行的“增盛祥”(在今子洲图书馆处)商行东家说:人家蔡家占了绥德半道街,还骗了你这点货!对方一打听,果真如此,便忙忙把货物赊给了蔡家。从此,蔡家在凉州一带名声大震,贸易往来日益繁忙。 蔡家在城里兴盛起来后,开始在农村置田买地,为经营管理土地,派出族人料理。现在张家砭乡落雁砭、柳湾、薛家峁乡郭家沟等村的蔡姓人家,大都是当年安家落户在农村的蔡家后裔。其中郭家沟村当年去了两人,现在已有100多人。据蔡家老年人说,在大理河川子洲县三眼泉一带也有蔡家族人居住。随着蔡家人口的增加,后来又在城里小刘家沟、田家后沟、兴隆巷等地新修了几处宅院。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年的商业字号和古老的宅院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绥德古城旧貌换了新颜。昔日的老字号变成了现代化的商场、超市;古老的民居变成了高楼大厦;窄街小巷变成了广场道路。蔡家大院也已破烂不堪,风雨漂摇,不久也将会被高楼大厦所替代。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之时,应该牢记绥德辉煌的历史,以史为鉴,有所启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