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归辩论本真——论衡辩坛·黄执中专场交流会实录

 lysvc1rvyg6ere 2018-09-11

【编者按】

2014年4月23日星期三下午13:30,“宝岛辩魂”黄执中做客法大,在论衡辩坛与法大学子进行了专场交流。交流会全程以自由提问的方式进行,执中学长厚载十余年辩论经历的慧思与睿智侃侃而谈。辩论的本质是什么?辩论赛评判有没有统一标准?辩论的真实是什么?辩题背后蕴含着怎样的不得已?执中学长以12个辩论之问,呈现了他理解辩论的基本图景、以辩手角色思考问题的基本框架。编者以录音为材料,将文字稿基本整理如下。

尊重辛苦劳动成果,转载请注明出处:法大学术 


1.打辩论的输赢重不重要?

黄执中:我们绝对不会说因为我们的年纪都比较大了就说输赢不重要。输赢超重要。事实上我很难想象一个下象棋的人说:“哎,我这已经是棋神了,输赢不重要。”输赢不重要你还下棋干什么呢,你直接把将军走出来让对手吃掉好了。所以输赢,尤其是那种竞技型的行为里头,很难讲输赢不重要。你说如果今天我们做的是一种艺术,我们画画。画画,就要画出心中理想的境界,有没有得奖不重要。咱们写诗,只要我自己看得懂,我自己觉得表达了我的心境,你们能不能理解,我期待知音。没有什么输赢。

可是辩论他是一个极端入世的活动,不是一个出世的活动。辩论他有一个很明确的功能,就是我要改变台下人的观点,你也要。双方在有限的时间下来比赛谁能够改变台下人的观点。改变台下人的观点,这件事情是这个活动的本质。我很难相信一个打辩论的人的心态是出世的不是入世的,一个出世的人不会打辩论的。所有打辩论的人至少相信一个价值观,就是这个世界可以被改变而且值得被改变。如果这个世界不可以被改变或不值得被改变你干嘛打辩论呢?你直接像那个梭罗一样写湖滨散记嘛。你不用去辩论因为你不期待也不在乎别人怎么想。可是不是,辩论的人不这样想。所以输赢很重要。因为它证明了我做这件事情有没有意义。没人读懂的诗仍然有意义,不能说服或不能改变别人观点的一番话在辩论人的眼中没有意义。因为我们不是孤芳自赏的动物。或者这样讲,不能吃的菜有意义吗?做菜高度入世吧?有说我做这道菜能不能吃不重要,这超重要!不然你做菜干嘛?有人说练防身术能不能防身不重要,那是跳舞,不是防身术。跳舞,自己动的开心就好。可是防身术有很明确的积极功能吧?有很明确的世俗功能吧?不能防身的防身术价值是零。不能防身的防身术就跟不能灭火的灭火器一样价值是零。可是花瓶不能插花真的不重要。很多花瓶目的不是用来插花的,是摆来看的。所以,我认为输赢超重要。

当然我打比赛,最主要的原因是,如果我不认真打、不打赢,那就不有趣。打赢才有下一场,这是我打赢的最主要理由。等打到冠亚军赛的时候往往我已经不是很想打了,因为反正打赢了也没下一场了,可是初赛不打赢你就不能进下一场,就是这个意思。我不是说打冠亚军赛的时候就不认真,而是我动力最强的反而是在前面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因为不打赢就没有下一场了吧?打到冠亚军赛,大家都会比较轻松一点,给你做参考。

2.评比赛有没有统一的标准?

黄执中:辩论赛做评委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我希望我们大家问问题之前先要反过来想,这个问题答案有可能是什么。好,比如说我们讲,假如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一套明确而一直且合理的评判标准,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这么多评委呢?懂我的意思吧。反过来讲一个辩论如果目的是为了改变别人的看法,你觉得人群之中有没有一个一致,明确,大家都认为合理的判断一件事情的标准呢?如果没有,那裁判就不太可能有了。如果有,那么那个标准一定超抽象,懂这个意思吗?在座各位我相信都能同意一套标准叫做一场辩论赛,表现好的会赢。这个标准一致,明确,可是超抽象无法运用。可如果具体化,什么叫做表现好呢?讲话流畅就是表现好,是不是大家都同意?就不一定咯。或者是拿出证据就叫做表现好,也不一定哦。所以你看,抽象才容易是一致的。人要做什么人?做个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人,这没问题。可这句话怎么样?毫无具体的指导意义。林冲和宋江也都觉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啊。所以人的情况是这样的,要找到一个共同遵守的标准,它的范围越大越共通,它就势必要越抽象,包容不同的冲突。而越抽象,越不可能有实际上的指导意义。

也许有一些规则是大家共同都同意的,比如评审要公正。但这一定不是你想问我的问题,对吧?你要问我的一定是,两边讲的都有道理的时候,有没有一个标准告诉我那边一定有道理?没有。而这恰恰是辩论最有乐趣的地方。你要知道,之所以我们要辩论,就是因为标准答案都不一样,如何在各种标准当中寻找最合理的公约数,以便在比赛当中,如果你不能七比零赢,你至少也得四比三赢。这才是乐趣之所在。我问你,如果我们今天有一个明确的下象棋怎么下就一定赢的算式在那里,那象棋就没乐趣了。做菜,如果有一个所有吃这道菜的评委都会明确依循的一个标准,加多少盐就叫做够咸,那做菜也没乐趣了。所以总是这样的,只能给你做一个参考。

3. 如果拿到的辩题和自己价值观相冲突,为什么还要打?

黄执中:什么叫跟我的价值判断相冲突?我先和大家说一下,这句话本身隐含了一个概念,就是我们都以自己的价值判断自傲,说这玩意儿跟我的相冲突,你看这是一句多么自信,多么自豪又多么大胆的一句话。为什么不是说我的价值观念居然没有涵盖到这一部分呢?居然没有理解到这一部分。你去吃一个粽子,吃甜的,说和我的口味相冲突,是你不能包容粽子还是粽子违抗了你呢?吃汤圆也一样,咸的你就说相冲突。其实它没有和什么相冲突。你只是一个那么渺小的存在,粽子汤圆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远远数倍于你,而你,How dare you!你居然敢说是它跟你相冲突!没有,是你还没有办法见识它。你太小,你存在的时间太短。所以当我遇到相冲突的时候我并不会以谁和我相冲突这个角度来看,而是说我为什么没有理解到你这个方向,我是需要被扩充的。我原本的记忆体,容量不足以容纳这一套我需要被扩充的东西,我需要理解别的观点。如果有一个辩题,它真的和我有这样的“冲突”,对我而言是一个大好的契机,我有了一个机会扩充。

我在上课的时候也很喜欢举这个例子,容我说一小段。我在上课时常常和同学讲,什么叫扩充呢?如果我说林志玲是一个女的,这当然没有争议。顺便说一下我很喜欢用这个例子倒不是因为我喜欢她,哦……一点点(观众笑)。原因是凡是我在上课的时候碰到举例,要举出两岸三地里头我一讲大家都知道是美女,而且都认同她是美女的例子,我只能找到林志玲。我试过用别人,比如我讲隋唐,大家都不认识,我讲陈妍希,有人就不认同(观众笑)。所以我一举林志玲,两岸三地都有名的美女,所以我很担心等她年华老去之后会找不到下一个例子。因为我的上一个例子是王祖贤,因为这非常容易曝露我的年龄,所以我不愿意再举了(观众笑)。所以我自己上课的时候,帅哥一定举刘德华,美女一定举林志玲。帅哥的好处是,刘德华我相信再过十年都可以举他的例子,帅哥保质期非常的长。我自己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打辩论打到现在,讲帅哥一定讲刘德华,从来没听过有人有抗议的。后来我讲王祖贤前几年就有人开始抗议了,他说王祖贤谁啊?(观众笑)所以美女帅哥之间很多竞争力不同,还是有很大遗憾的。

好我们回到重点,林志玲是女的不会有人有异议,大家都知道谁是林志玲。大家知道河莉秀吧,韩国的一个变性的女人。如果我讲河莉秀是女的,这句话可能就有争议。为什么?我们在讲林志玲的时候没有争议,是因为女、男,不都很明确吗?可是直到遇到河莉秀这个case我们才发现不太一样。什么不一样?男女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好界定。比如你觉得河莉秀是男的还是女的?

观众:男的

黄执中:为什么?

观众:因为他染色体是男的

黄执中:所以你认为判断一个人的男女应该是从他的染色体,从他先天不变的基因当中所判断。有没有人觉得河莉秀应该是女的?在你的认知里她是女的?(观众举手)好,你为什么认为她是女的?没关系,没有什么正确答案。

观众:因为我觉得是因为她个人的意愿。

黄执中:Nice.所以你认为性别是一个人可以选择,而且应该尊重其所欲展示选择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你更重视性别的社会性,而刚才那位同学更重视生物性。于是你们今天会有一场辩题叫“河莉秀是男是女”。在打这场比赛之前,你只知道性别的生物性。你从来不认为,社会性足以挑战甚至颠覆他的生物性。请问,是这个辩题冒犯了你,还是这个辩题扩充了你?是它扩充了你。这就是我要讲的意思。


4. 辩论扩充了我们,那么一个人应不应该对某些议题有坚定的看法?

黄执中:我先跟大家厘清两个概念:信念和偏好是两回事。什么意思?我说我喜欢吃巧克力,不代表我相信巧克力是最美味的东西,所以我不会认为当你讨厌吃巧克力的时候你有毛病。因为喜欢吃巧克力是我的偏好,偏好是每个人都有的,并且是无涉于是非对错的,甚至我可以说我喜欢看别人被打,这也许是我的一个低级偏好,但我不认为打人这件事情是对的。辩论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在废除死刑上,我有我的偏好,我因为我过往的经历,我因为我的品味,我个人的习性,曾经的记忆,受过的教育,我们会各自拥有不同的偏好,可是我并不会说这就是对的

可是有些人在没有打辩论的时候分不清“偏好”跟“是非对错”的差别。有人认为,我讨厌死刑,你怎么可以保留死刑,这是错的。这就和讨论巧克力一样荒谬吗?你爱吃巧克力,你就跟我说,这么好吃你怎么会不爱吃呢?我们在任何辩题中,辩论让我明白一件事,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好人跟坏人,只有各式各样的不得已每一种价值观每一种对错都有各自的逻辑,你可以喜欢他或不喜欢他,这是个人的自由,可是辩论人分得很清楚,这是我的偏好,也是我的限制,就比如我先天口味的偏好与限制让我不能接受咸汤圆。好在有辩论,辩论让我清楚的意识到这是我的偏好,让我可以进入到另一个没有错的偏好里为他进行辩护。其实这就像演员,一个人只能活一辈子,演员却可以活几辈子,而辩论是思维的演员,某一种价值观,今天我要扮演它,世界上有很多种价值观,没有对错只有偏好

我很喜欢提的一个价值观的冲突,叫“冷头脑和热心肠”。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叫“冷头脑”,他认为世界上人是为自己活的,也只要为自己负责就好了,只要自己不影响其他人,其他人也不应该干涉自己;另一种叫“热心肠”,人不是只为自己活的,人是为其他人而活的,人不能只让自己幸福也要让他人幸福。这两种是截然对立的。比如说,“冷头脑”认为,人就是为自己而活,得肺癌就得肺癌,抽烟是自己的事这是个人的自由,别人无法干涉。“热心肠”不这么想,当他们每次看到,因为吸烟而得肺癌的人躺在病床上呻吟时,他们会想:我一定要阻止这件事情,因为你们最终都会后悔,如果事前能阻止多好,我知道事前阻止你们的话,你们都会恨我,因为你们没有体验到躺在病床上的痛苦,可是没有关系,我宁愿让你们恨我,因为我知道我帮你们阻止了什么,即使被你们恨一辈子,我也不要站在一边看你们痛苦,自己却无能为力。这就是“热心肠”,真正伟大的热心肠。你说谁对呢?

冷头脑的角度虽然是对的,想干嘛干嘛,“热心肠”会说,人没那么简单,人没有一个彻头彻尾的冷头脑,真正的“冷头脑”是什么样子的,你知道吗?比如说:我现在吸烟很开心,看完体检,“原来是肺癌啊,差不多吧。”(观众笑)这才是真正的冷头脑。“热心肠”说,你那些所谓的“冷头脑”实际上都是:吸烟,看到化验单,感叹“肺癌啊!不要啊!不要啊!”对啊,你得肺癌的时候,谁在旁边照料你呢?谁负担你医药费呢?难道是另外一个冷头脑吗?还是我们“热心肠”?!如果我们事后都得帮你擦屁股,为什么事前不能管你?美国那个总统林肯有句话说的很好啊,“有心帮忙的人,有权干涉。”所以你看,医疗服务,热心肠主张;吸烟管制,热心肠也主张;医疗服务,冷头脑反对,他认为各自医疗要自己负担,吸烟管制,冷头脑也反对。这两个是对立的,你说谁是对的?你可以有偏好。在色情的问题上,在吸烟的问题上,在酗酒的问题上,在各种各样的社会争执中,你是冷头脑还是热心肠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偏好。

再换个更简单的例子,一个女儿在她挑男朋友的时候,她老妈说了:“不要挑你隔壁那个,那个男的不靠谱。”可是女儿说:“不要,你不要管我,这是我的自由,我要嫁我要跟他在一起!”两个月之后,女儿哭着回来:“妈,我被骗了,那是个混蛋!”那她老妈就会半夜陪她抹眼泪,安慰她,等老妈哄完了之后,老妈自己也会发现一件事,就是“我事后有义务去哄你,我事前还有权干涉你,如果我事前没有干涉你,被骗以后就不要回来。”谁是对的?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很多辩题里的冲突都是这样。色情要不要开放?冷头脑会讲:只要不涉及强买强卖,就不会有受害者。热心肠会说:她们是受害而不自知,那些可怜的女孩不知道自己受害。冷头脑认为,受害而不感到自己受害就是没受害。而热心肠说不是。这世界上有一种人,叫“道德的盲人”。什么叫“道德的盲人”?就像盲人看不到红色跟绿色,但不代表红色和绿色不存在。有些人感受不到荣誉、尊严、自由等种种道德,他当了奴隶还很开心,这时候你不能说,他没有是非,所以不管了。不对。你要让他开眼,看清楚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其实是在受损失。不要因为你在智力上或道德上不足,以至于没感受到受伤,就觉得没有受害者。这才是“热心肠”。

5. 真正会打辩论的人,在生活中吵不起架来吗?

黄执中:为什么我所谓的打辩论的吵不太起来,对我而言,真的都是持方,什么意思?我举一个例子,就比如说我吃饭,跟服务员发生纠纷,坐车跟司机发生纠纷,一般人都会吵架,但我不会,因为对我而言,这就是个持方,每个人在各自的持方中觉得都很合理。难道打正方的人真的会很恨打反方的人吗?不太会,尤其是很多时候你会换方。我有一个朋友马薇薇,不太跟人吵架。当她老公跟她吵架的时候,她会想:要是我是你这个持方的话,我也会讲这些,而且我会讲的比你好,而且刚才还有个论点对你有利,你忘了。我很喜欢一个小说家,人家说为什么你小说里的人物写的那么好那么深刻?他说:“我很擅长看出人们的不得已。”这世界上没有好人没有坏人,只有各式各样的不得已。

6. 什么是辩论中的“不得已”?

黄执中:微博上,女儿在香港街上小便被人拍了,被人骂作一团。你说这个人倒不倒霉,那么努力找厕所没找到,小孩子又要上厕所,这没有办法的事情,那你为什么来拍我?很显然是你不对。反驳的会说,你不在街上小便我怎么会拍啊之类的。我觉得这样的反驳错位了。他应该是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是这样,在这个案子里,这对母女的确是被过度谴责了,可是之所以被过度谴责的原因,是因为之前并没有这么多像你这样情有可原的人,假如说我是香港人,之前看到那么多人随地便溺,早就生气了,这次看到这对母女就把你拍下来,可是就是这最后一根稻草她是情有可原的,她用纸尿布去接着,又已经尽力去找厕所了。可是对香港人而言,他并没有只是针对这对母女,是因为太多前面的事情让他对这件事情很敏感,这是骆驼身上最后一根稻草,可这根稻草却是不怎么应该被谴责的一根稻草。所以一切就这样擦枪走火。妈妈说,你是不是人啊,这样拍我女儿!香港人呢?如果这是他遇上的第一次,他不会这样,他一定会高度地包容,可是他好像不是,这个点上,他战术错误,可是他战略正确。所以,如果每个冲突可以用更大的框架来看,那你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各自的不得已对不对?

再讲一个更大的框架。在台湾地铁和捷运上都有所谓的“博爱座”,让给老人坐的。有很多次年轻小伙子坐在上面不让座。第一个我认为是这样,如果没有老人坐的时候,其实你是可以坐的,只是见到老人你要让座。有时候,老人上来的时候,有些小伙子是故意不让座,这是态度问题。有些人只是没注意到,反而是老先生态度很差,可是呢,不管发生什么,只要一有纠纷,就有人把他拍下来,放上网。人们人肉搜索,那个小伙子就被踏上千万只脚。虽然程序上有人被冤枉,有人是真的该被谴责,可是因为整个社会这样的氛围,造成了一件事,没有人敢不让座,因为这种事情是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舆论已经有这样的风声了。当你看到这么多悲惨的小伙子被人家围剿之后,你一定让座。而且现在台北地铁有时整个车厢站满人,就那俩位置没人坐,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老人。再合适的老人出现之前,那位置是空的。有时我还挺得意,这个社会进步到这个样子,没人敢坐,可是要做这一点,中间有很多少的灵魂被误伤了,我相信是。因为的确你不可能要求舆论像是法官,在每一个案子上,都会认真的追究,哎呀你这次不让座其实是怎样啊,是因为搬家搬得的很辛苦啊,准备期末考已经48个小时没睡啦,是因为这个老先生不需要坐啊怎样。 舆论哪有那么细心,舆论就是看结论,不该坐你坐,该让你没让,你给我死,舆论就是这样,舆论有宏沛的能量,舆论没有细腻的推敲,也不该要求他有细腻的推敲

所有你会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你有什么理由和法官说,不要跟舆论说。每一个人在街上尿尿,都有各自的不得已,有人是出于形势,有人出于知识,有人出于习惯,有人出于环境,说穿了,并不会有人邪恶到故意到香港到处大便,没有人能有这样的邪恶的能耐(观众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的嘛。有的人是因为小孩子不得已,有的人觉得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嘛。没有人是邪恶到我就是要拉满全香港,抱着这样邪恶的心去的嘛,因为这对肠胃有损嘛(观众笑)。

可是一个个追究,多少人有耐性,社会哪有这样的时间成本。所以你看,把问题拉开后,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其实很难讲。对我而言,我喜欢把问题拉开,我很讨厌明确的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我喜欢追究他们的内在与细节,我喜欢理解到每一个人的不得已

有的人与我的喜好刚好相反。他喜欢分出好人与坏人,省下一些枝节,遮掉一部分,忽略一部分,或者过滤掉一部分的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好帮助他。我爸在看剧时,常一坐下来就问我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因为只有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他这部剧才能继续看。对,只有在剧中才能这样。真实人生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有人对于看不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感觉到悲观和失望。看不出人生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人生还有目标吗?不。我刚好相反,我是因为看不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才觉得人生有希望。你若能理解我这一层,你就比较能体会我的心境。也是因为越这样我才会觉得没有谁是好人坏人,大家都只是人,就觉得我们的人生都充满希望


7. 准备辩论赛是先查资料还是先架构框架?

黄执中:看什么辩题吧,有些辩题关键在资料,有些辩题关键不在资料。我先跟各位报告一件事,查资料的目的是什么?只是补充你的常识面。什么叫补充你的常识面,大家都是年轻人,知道的都有限。多知道一点,对问题想的会比较全面。我问你们一个问题。资料有没有可能直接告诉你,或者象数学公式一样,论证出这个辩题的正方或反方。或者我们在辩论一个辩题的时候,有没有可能某一个持方是可以论证的,而这个论证就散播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图书馆的某一本书里头,你只要找出来就“嘿!正方得证”(观众笑)。我不这么认为。尤其是,很多价值上的层面。像是我们刚才讲的,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补足了资讯之后,它不足以让你推到这一步,因为很多价值的东西是不能问为什么的。你知道,有很多科学的东西是可以问问什么的,像为什么会下雨,是因为水蒸汽在云层凝结,为什么会凝结,因为什么、什么。科学的目的就是一路往前问为什么,最后解答到量子之间的过程。所有的物理定律最后都到很细的地方。事实是,科学可以问为什么,价值观不行。因为任何东西一问为什么就不再是目的。价值不再是目的,而变成了一种手段

比如说,人活着为了什么?为了赚钱。为什么要赚钱?赚钱才能买房。一讲这句话后赚钱就不是目的了,它变成手段,那我再问你,什么是目的?买房。那为什么要买房?买房才能娶老婆。这时候买房又不是目的了。那为什么要娶老婆?因为要生小孩。所以你看,这时候你人生的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赚钱,你人生的目的是为了生小孩,一切的东西都只是手段。如果我再问你一句你为什么生小孩,你还可以回答我,那生小孩也不是目的了。人生的目的没有办法问为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是追求幸福。为什么要追求幸福?我一回答就中计(观众笑)。就是如果你不能感受到人生的目的是幸福,还要来问我为什么,其实就不用再回答了。因为这不是我回答你,是你要问你自己。我自己人生的目的就是幸福,或者这样讲,幸福太抽象。我的人生的目的就是爬上一次喜马拉雅山。为什么?我没有为什么,这就是我人生的目的。爬上去要干嘛?下山(观众笑)。为什么要上去,我如果这时候讲一句叫做增广见闻。那么喜马拉雅山就迅速渺小、干瘪、收缩成为一种手段。它臣服在更大的目的之下。所以很有趣,它跟科学不一样。这不能问为什么,而是你难道没有感觉到喜马拉雅山是你的目的吗?如果你没有感觉,那它就不是你的目的。

对于价值观,你不能问我为什么,因为你如果不能感知它是目的,这时候我怎么讲都没有意义,而且我的解释只会让他变成一种手段。有些人认为,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正义。为什么?“你居然不觉得哦!”这才是正确答案。为什么?“因为有了正义,人与人之间才不会有纠纷”,你看马上又乱了对不对?这就是价值的特色。价值的特色是价值、情感,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东西,他是有所感者有所得。我不能去解释它,一解释他就变成工具或者手段。所以问题就不在于我要怎么解释为什么喜马拉雅山是我的目的,而是我要让你感受到这可以是你人生的目的。宗教家都在干这种事情。宗教家说,我有一个人生的目的,可是我不能去解释它,所以我必须要让你去感受它。

所以,辩论有些时候就是这样。他们说有一个辩题,接受现实和改变现实哪个更需要勇气。老实说,为什么更需要勇气,这句话不该问,你如果没有感受到,就不行。因为,我凡是要用逻辑去解释它为什么需要勇气,那就势必有另一套逻辑告诉你这个不靠谱。就像是我告诉你们,一朵花,后面的那朵花好漂亮,为什么好漂亮。我讲不出来。我要是讲出来都很奇怪。因为它挺红的,你觉得这是一个合理的正确的,或者是让你觉得美的理由吗?不是。一朵花好漂亮,为什么漂亮?因为我就觉得它好漂亮啊。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叶子,它的花……这理由讲出来是不是都很蠢。所以女生问你你为什么爱我,我如果讲出来,我讲的每一个东西瞬间就变成工具和手段。为什么?因为你很正,那另外那人也很正呢?(观众笑)为什么?因为你很聪明,那另外一个也很聪明咯?我讲出的某种特质,瞬间就会变成某种零件,某种配备,某种手段,某种阶段性,服务于更大的目的。没有为什么,就是我爱你。我讲不出来,就好像我说一朵花美一样,我只能讲它是美的,我所有的形容词都是蠢的。反而,我要问你一件事,你说这朵花不美,是因为你没有感受到他。所以问题不在花身上,在你身上。这朵花漂亮,你让我解释,我解释不出来。我尽力的展现这朵花的美丽给你看,我希望你能够从中体会到它的美。我们没有办法用逻辑去论证它,因为用逻辑,这朵花与其他花的差别不会太大。哪朵花都长这样是吧。就像你漂亮,她也漂亮,她也漂亮……那为什么我喜欢你?而且漂亮怎么拆?眼睛漂亮鼻子漂亮嘴巴漂亮,不是这个意思啊。你说鼻子漂亮,哪里漂亮?有两个鼻孔?(观众笑)不是这个意思嘛。刘德华鼻子为什么帅,是因为它长在刘德华的脸上。你说我找不找资料?我找资料,但也看辩题。我更在乎的,是怎么解释,怎么呈现。我刚才从坐在这张位子上,我就没有讲过任何一个深奥的道理,每个道理应该你们都听得懂。每个道理你们也应该听过类似的。我所有的工作就是怎样?呈现,或者是让你们感受到那个道理。

8. 辩手看问题的角度从哪里来?

黄执中:首先,我在之前就已经说过,我觉得看问题的角度从来就不止一个。而且我也尽可能的去包括所有的角度,我不会去跟别人吵咸粽子甜粽子酸粽子辣粽子。对我而言,所有的粽子都是对我的一个扩充。我希望能够了解所有的粽子。好,我跟各位报告一件事情,你们一辈子只活短短的一点时间,七十年八十年,差不多就是人的平均寿命。就是这么短短的,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太少了。很多人在死前,都会说,啊,我马上就要死了,这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好吃的我没吃过,好玩的地方我没去过。都会有各式各样的遗憾。而我最大的遗憾是还有那么多有趣的观点,我没有见识过。我没去想过,这也是遗憾。你说各种食物你没有吃过,可以是经济,时空的因素;各种大峡谷,大金字塔你没有见过,你好歹照片可以隔靴搔痒一番。可是很多的观点你从来没见识过,你见都没见过,想都没想过真是太可惜了。因为这完全是可以不花一毛钱,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就可以见识到的东西。

辩论对我帮助很大,我并不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观点,才去打辩论的。因果关系搞反了,是因为我打辩论,被迫让我有了那么多切入点。我给各式各样的辩题打辩论,我打辩论的场数,非常非常多。就算有时候我没去打,想的辩题,也非常非常多。我在这巨大的思考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冒险,我一直在想,我还可以用什么角度,用什么样的方法为这一方辩护。有人在微博上,常常有人问我问题、辩题,我有的时候会忍不住会回一句。这是辩论给我们最大的资财。一辈子只能活一次,你只能当一次国王,一次乞丐,当男的或当女的,当学生或当老师,可在辩题当中你的生命可以无限次,你可以用不同人的想法,不同人的观点看世界。你难道没有那种辩论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新的切入点,整个辩题被打开,豁然开朗的感觉吗?我超爱那种感觉。就像眼前原本只是荒芜的草原,一个切入点进来,浮起一片金色的宫殿。这就是我的意思。

9. 辩论对我们有什么用?

黄执中:辩论对我们有什么用?回答的每一个答案,都成为你不打辩论的理由。辩论有什么用啊,它可以帮助我学口才。那你可以不打辩论,去练演讲啊,也可以学口才。辩论可以交到好多朋友,你可以学吉他嘛,不但交朋友而且交的都是女的(观众笑)女生弹吉他可以吸引到帅哥吗?这是另外一层次的问题(观众笑)。你说辩论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你念哲学系可以帮你思考,你念法律系也可你帮你思考,你只要念书都可以帮你思考。辩论没有什么那么高尚,它只是一个我们喜欢的娱乐,思考的娱乐。我问你,如果我们今天是一群篮球爱好者或者足球爱好者的聚会,我们会去讨论对足球对于我们的未来有什么帮助吗?没有!一个个毕业以后当律师的当律师,当医生的当医生,当检察官的当检察官,当老师的当老师,踢足球没有用。可是你会不会因为踢足球对你未来的人生没用,所以就不爱踢足球?不会!你还是会爱踢足球,因为你爱它的原因,是因为好玩,才不是因为有用,就是因为它好玩!

辩论这个东西老实讲,它没有那么高尚,它好玩,我们觉得思考问题很好玩,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好玩,踢足球的人觉得把那个小破球踢到那个大网子里超刺激的,人各有志咯,我们觉得,对于无数的问题分成正反方,自个想他的切入点,再强调说服的逻辑,我们觉得这个好玩,他说这个不好玩,把小破球踢进大网子里好玩,其实都可以,我不贬低你,我也不用过于抬高自己。我们请认清现实,我们就是一群不喜欢把小破球踢进大网子里头,可是却喜欢想问题的人,它本身有乐趣,你花在辩论上的时间跟一个足球爱好者花在足球上的时间差不了太多,差不了太多。你如果说不,足球至少身体健康,那好那我们换一个,换象棋,象棋我也觉得什么破烂玩意儿,不知道乐趣在哪里,同一个棋盘,吃了半天就是将军,最后的大魔王都没换过,那有什么好玩的。而有的人觉得好玩,小小棋盘上斗志无穷。我也觉得我们斗志无穷,耗的卡路里还差不多呢(观众笑)。所以,我认为打辩论真的是一个我们的乐趣。如果我们能从这个乐趣中领悟人生,都算额外赚到的。有人从棋盘当中悟人生,有人从足球当中悟人生,有人从钓鱼当中悟人生,有人从打篮球当中悟人生,有人从做菜当中悟人生,其实都是什么,都是穿凿附会的结果,你要不干这事,你要悟还可以悟,可是呢,思考多么有乐趣。

思考、表达,它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所以,没办法,上帝造了人,有人捏出来爱篮球,有人捏出来爱足球,我们被捏出来爱辩论,没什么好讲的,我就喜欢这个玩意儿,当然你要让我把这个讲的很崇高,很伟大,锻炼反应技巧,机智反应扩充思维,然后改善人际关系,口条增进,我也可以讲一个下午,可是我不想骗你,我们不是因为这件事情有用而喜欢它,喜欢它,才会去看它会不会对我有用,有用就算赚到了。你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好用而爱他,那叫嫖(观众笑),爱了他之后你才去发掘他对你的人生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这很正常,如果有一个人交女朋友原因是可以让他少奋斗十年,这么明确的功用,那我们自然就有理由怀疑他的爱咯,对不对?


10. 表达的关键在于什么?

黄执中:要怎么说一句话,关键不在于你说的是什么,关键在于你的态度,人判断一个人说的话,都是从态度来判断的,不是从它的内容来判断的。我上课时候常常讲这个例子,你们有常常看过小孩子打架道歉没有?国小的小孩子,小孩子打架的时候,老师教他说道歉,有没有看过这时候他怎么道歉?“对不起啦,对不起哦,我都说对不起了嘛!”。你觉得他有没有真正对不起?从字面上来说,他是有说对不起啊,你刚刚有感受到任何歉意吗?没有。所以很有意思的就是一句话讲出来看态度,不看语词。态度,你的语调,声音的表情,决定了这句话的意思

所以,有些人讲的隔靴搔痒,不够到位,是因为他写出来的的台词不够到位吗?不是,他那个态度感情不够深,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我坐在这个位子上讲到现在为止,我讲座跟演戏没两样。我的表情,我的态度,我的肢体,我一直都在演各式各样的东西,为什么?因为这才帮助我表达我要表达的内容。我的内容不是靠我的语言的那个字去表达,而是靠表情,更多需要依赖我声音的表情。

第二个我要告诉你的是,如果我要告诉你一件你难以接受的事情,我不会一开始就进到这个里头,因为那个是深水区,我会先从浅水区开始。什么叫先从浅水区开始?就是,我们先举别的例子,慢慢带进去。开始他会花很多时间,他会让我推到这个点。什么叫浅水区到深水区?你想,假如我今天在香港,周边的人都在谴责小女孩上厕所的事,我要帮小女孩讲一句话,在那个场合,在那个场合也许不合适。又也许今天一群愤慨的人说,不要骂他们太凶,他们是有理由的,我如果直接帮香港人说,是不是也同样不合适?我都必须不能直接讲,正如我刚才说的,一件事情你要看问题的框架。谴责,本来就不能够要求舆论一定要细腻而婉转,它很多时候只能看结果,可是这样做未必是坏的,比如说台湾的捷运、地铁上的让座效果。它想要达到目的,因为舆论没有办法个案做分析,因为他们不是法官,我需要一点一点把你的心思带入,我直接要进入深水区,太危险。

我个人认为一个难以接受的话,就是我每次听到人家讲“贫富差距”的时候,我心里都会觉得怪。贫富差距,我们所有人都觉得是一个坏的现象,贫富差距扩大是一种不对的现象。可是这里头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贫富差距到底是谁受害呢?就是如果说我变有钱了,而你变穷了,当然是不行的,因为你显然变得更糟糕。可是如果在你慢慢有钱的过程中,我变得更有钱,我们的差距被拉大了,这个时候有谁是受害者呢?有,社会学家说这个时候叫做“相对剥夺感”。什么叫剥夺?就是你有的我拿来于是你变穷我变多。这叫剥夺,可是贫富差距这种时候不叫做剥夺,因为你也慢慢在变有钱,只是我更钱,这叫做相对剥夺。我有了我多了100,可是你多了一万。我就觉得我这100块钱相对被剥夺了。

“相对剥夺”这句话,是念书的人讲咬文嚼字,白话叫什么?嫉妒。嫉妒就叫做相对剥夺感。我有个女朋友,这时候你牵了个林志玲过来,这时候我觉得不开心了,因为我遇到了相对剥夺感,我的女朋友是凤姐,你的女朋友是林志玲(观众笑)。虽然你的女朋友不管是谁,我的女朋友都得是凤姐。可是我看到你牵着女朋友过来我心里就不爽就骂上了。虽然我也知道,有凤姐总比没凤姐好。你的出现让我痛苦,这就是所谓的相对剥夺感。

我举另一个例子,有一群人去追韩剧的明星,有一个女孩,她家里条件挺好,她哥哥就安排她跟明星一起拍照,把她跟明星拥抱握手的照片放上了网,结果遭到无数歌迷的围剿。她们说“你这个混蛋!我们排队排了五十个小时排不到,你却跟明星拥抱握手。”然后就气得要死一直骂,结果网络上就有人讲,说你干嘛骂她,因为就算她不跟明星握手,也轮不到你去握手啊,她并没有伤害你,她没有夺走、抢走你的机会,因为这个机会本来轮不到你啊。你排五十个小时,你不知道有人跟他握手时,你不生气,一知道以后你就愤怒。你不知道奶茶的男朋友是谁的时候你没事,你一知道知道你愤怒,但是他又没抢走你的,你难过什么呢?(观众笑)这个时候就是一个相对剥夺感,我相对觉得我吃亏了,我相对觉得我受伤了,可是这其实是什么?这就是嫉妒,可是当一个人嫉妒,是道德问题,当一群人都嫉妒,我们说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得解决他,咱们得拉近贫富差距。如果他的女朋友是奶茶,我们得拉近贫富差距,可是你拉近一点的代价是什么,你这个拉近的代价,一定是把人家好的拿走加强你的。所以其实讲白了,拉近贫富差距本质上是真正的掠夺。你剥夺了富人的补穷人的,而贫富差距的拉大它只有相对剥夺而没有真正剥夺。

当然我们现在讲是一个简单的模式,真实社会会更复杂,可是我的意思就是在很多时候,很多观念,像我们刚刚讲的这种观念,你说我敢不敢在在台上讲,我不敢。这风险太大,可是,我敢用这个观念,我不会把它完全讲出来可是,我会用,用在某些辩题的某些关键上,我会讲对方辩友相对剥夺感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是问题。然后你回想我刚才是怎么跟你将这个相对剥夺感的事的,我用的过程都是一样的。我不会像sop一样,一步一步给你讲,我只会给你讲态度、用词,用例子带进浅水区。我每次讲例子的功能就是让你笑,为什么,因为我的例子要让你认同。我要让你直接认同道理,风险很大,先认同我的例子,我每一个例子出来你们都会笑,从刚才到现在,我说一个例子出来你笑,再往下,再笑,然后我跳道理的时候,你就不再笑了,甚至有时候我都不用跳道理,一个例子类比性差不多的时候,你自己会往那边想过去,水到渠成。这一切坦白讲,也没有sop,就是经验和熟练。你说辩论打得好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就是一个很擅长把问题讲清楚讲给人家听的人,然后就是这样的人而已。当你学得了以后有没有乐趣?有乐趣,因为改变别人的看法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当然你们被我改变看法本身也一定觉得很有趣,所以我并不内疚。

11. 提问的关键在于什么?

黄执中:学辩论的过程当中,我有一个习惯,问题丢过来我不会直接想答案,我会先检查这个问题,这是我的习惯。因为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框架,我跳进这个问题就是跳在这个框架里去思考。如果我瞬间跳进这个框架去思考,我就不一定会看到外头,所以我永远在想,这个问题的框架是什么,它可以有什么样的答案这个答案在什么范围内有效?他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为什么我们要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出现的?好,这就是我说想一个问题的框架,这是我认为学辩论的人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因为它也是让我们的思维更发散,更广的能力之一,我记得我之前带小孩子打一个老辩题,就是专才好还是通才好之类的。打这个辩题的时候,他问专才跟通才怎么定义。某某某叫专才还是叫通才啊?比尔盖茨是专才还是通才啊?我若现在就跳下来就说,就这样定义就这样定义,咱们讨论问题就死了。因为我们都在往牛角尖里钻。先想框架,再想问题,你要先问自己的问题是什么?专才跟通才怎么定义的,这个问题,有没有可能有答案?你要先想,这个玩意有没有可能有答案。有没有可能有一句话,一段词,那要我们去找资料吗?但等一下,先不要去找资料,你先想这个玩意有没有可能找到?你觉得你去翻字典有可能找到一个明确精确的定义,可以判断专才跟通才的界限。他们想一想,觉得没有。所以,我们的问题得换方法问,不是它怎么定义,而是说这不可能有定义,那我们辩论的时候辩论的是什么呢?他们想不出来,我说,那来教你另外一种思考的方法,除了专才跟通才定义定不出来,世界上有没有什么别的东西是不可定义的?专跟通不容易有定义,还有什么是不可能有定义的?胖跟瘦,高跟矮,美跟丑。高个跟矮个,哪个更适应这个社会的竞争,当我们在辩论这个辩题的时候一定不是在界定一条线,什么线上叫高,什么线上叫矮。如果今天真有一个辩题叫做高个跟矮个哪个更适应求婚竞争,或者是这个更受女生欢迎好了,这时候我们的辩论是什么?不是绝对的高矮,而是看跟谁比,所以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方向性,你在一定的程度之内,是不是越高越受欢迎,你是不是越矮越受欢迎,这其实就是这个意思而已。所以如果我们很努力的去找什么叫“专”,什么叫“通”,然后很努力的去界定爱迪生是专才还是通才、爱因斯坦是专才还是通才……这就在无止境的隧道越陷越深,而且痛苦万分。如果我们往外想就很轻松,就这场打辩论的趋向,你说爱因斯坦更专一点或更通一点会不会不同?那这样的想法问题就会比较开。

所以不要去立刻思考问题的答案,而是要去思考这个问题可以有什么样的可能。知道什么叫话语的后射吗?你们有没有看过那种后射图画?就是一个画家在画一幅著名的画,就是那幅画是一个画家在画一幅画,他画的那幅画是一个画家在画一幅画,一幅一幅往前,这个往外的过程叫后射。我们要从后面的观察来观察你这里头,而这整个里头又是更大框架中的一幅画,咱们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它。

12. 立论有没有正与妖之分?有没有妖论?

黄执中:有没有妖论?那只是多跟少而已,什么意思呢。你为什么会觉得这个论是正?因为你这么学,你这么想,而大家都这么想。为什么叫妖论?西游记的妖精是因为它少,他才叫妖精。人跟妖一样少,人就是妖,世间都是牛魔王的时候猴子就是妖,世间都是人的时候牛精就是妖啊。妖也是人,只是妖是妖他妈生的嘛。(观众笑)意思是,我们很难跳出我们自己的局限去看世界,我们人就活在这么一个有限的躯壳里,活在有限的视野里头。很多事情说白了,什么是正什么是妖,你就是不习惯了而已。习惯的,常见的,大家都这么说的,正。可是妖有妖的说法,什么意思,来我跟你说,在论里头,正论,就是这个最常见的这个论,虽然好说,不好出彩,正论常听啊!理所当然的道理,听完了就听完了,听完了之后我会觉得你赢,因为对手真的讲不过你,可是我不会有爽感,我看完了一场辩论赛之后,我说正方赢,因为正方说做人要脚踏实地,可是我到底得到了什么东西?我来看之前我也知道,做人要脚踏实地,然后正方说做人要脚踏实地,然后对方说不要,然后你赢了他。因为对方实在打得很烂,所以你赢了他,可是从上往下看,都是看过的东西,我没有得到东西。所谓什么叫妖论,某一个观点我从来不会这样想,你讲了我才这样想,想完之后觉得这样想有新的观点,新的想法。用这样的新的想法,好人不一定就那么好,而坏人也不一定那么坏。如果用这个打赢比赛之后,大家就会觉得,我看这个比赛有帮助。

我认为,所有的论都有个特色,叫做领先别人半步。意思是,我每一次想要讲的新的观点,我会控制一下,你领先别人一步,人家觉得你走太远了,先知就变小丑了,领先半步就好,很多人听完我的说法以后或是听完我们打比赛之后,常常会跟我交流一件事情,他说学长你打的好好,你讲的那个我以前都有想到,可是你一讲我都豁然开朗了。你看,他为什么会喜欢我,是因为我说的他以前都隐隐约约有想到,可是没有像我讲的那么透,那我一讲透,他就明白了。这是我领先他半步。我领先他一步,他就会说,学长,你讲的东西我完全没听过。那这个就不会赢。即使你的思维领先十步,你讲出来的时候也只领先半步,一点点往前带点就好,你想想看如果今天底下的裁判,都是老教授,人家有自己的时代背景、时空背景,你只要领先他半步就好,观点上只要带半步就好,因为太远他觉得你离经叛道,如果完全符合又老生常谈。我认为辩论的精彩在于领先半步,当然不是胜利在于领先半步,领先半步有可能会输,可是亦步亦趋赢了也很无聊。你再想,西游记为什么咱们爱看?因为是一只猴子在打妖怪,猴子打妖怪少见,对不对?如果西游记不是猴子打妖怪,是唐僧一个人靠着念经斩妖除魔,就没那么好看。他领先别人半步,有一点点不一样,大局是正道,小局是叛道,猪妖猴妖加一个河妖来伏魔,有趣,可是道是正道,求得是人的经,若这四个妖怪上西天取一个妖经,全部不能理解了,那就是怪。

 

【后记】

交流会进程中,执中学长也回答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琐碎,但在整理过程中,执中学长幽默风趣的回答使得编者仍久久回味,不愿将其舍弃,故附集锦如下。

1.黄执中谈“少爷”

黄执中:我在网上自称少爷的时候不是自夸的意思实际上是自贬。因为这个词在用法上有时是一个骂人的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台湾这边就是,如果一个人因为家里的某些条件是他可以做很任性的事情,比如这么大的年纪了还玩蛐蛐,家里有一大堆上好的蛐蛐罐,那就是少爷对不对?或者是那么大一把年纪的人在翘脚,在家里跳戏,像古时候旗人的那个公子哥,旗人子弟对不对?反正祖上有产业就在那里跳戏,不干正经事,这是少爷。少爷是有点骂人的词,那你们当然不知道这是骂我,这个地方有的人误解了。所以呢,我一直在打辩论的时候自谦,哦,自嘲。因为我一直都在参与,当然我很任性。我在这样子做的过程中主要因为一般人顾虑的东西我没有在顾虑,所以我就说嘛,“不好意思,我是少爷。”那你们如果说少爷,我会感觉怪怪的哈哈,这话应该是我自个儿说吧?

2.我看了您的网易博客文章,讲满足之乐与不满足之乐,还有您讲的偏好与对错,我觉得您打辩论的视角对我十分有启发。您的那些打辩论的视角是怎么产生的呢?

黄执中:我跟各位报告一下,因为我记性不好,我写文章写完就丢了。我永远记得都是我正在写的文章讲些什么。所以我常常听你们说,看过我写的文章。有的时候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写的真好!结果一看原来是自己写的。(观众笑)

有些时候一些小孩子会把我的文章转帖到各种奇怪的角落,所以有的时候我在网上乱逛的时候,发觉这篇文章写的好有道理啊。看到后来了,我还不用看到署名,就知道是我写的嘛,难怪写那么好!(观众笑)

3.作为辩论人,从人生角度,辩论这些人未来在哪里。你对于今后从事各自工作,不再打辩论这些人有什么建议。

黄执中:我先说一个啊,我只是少数的一个,并不代表我很成功,我只是很任性。一个人要是很任性,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天塌下来少爷不管。好,那他就有能力做得到。可是一般人都不会想要那么任性,也不应该这么任性,所以我每次都是在骂我自己。(观众笑)

4.您觉得在您的辩论生涯中有没有一个辩手是您的一生之敌?您之后最想还想和他对位打比赛的辩手是哪位?

黄执中:有没有人是我一生之敌没有啦,不是说我无敌。(观众笑)辩论的乐趣是在于从各种方向去思考。我偶尔会和马薇薇打一两场,很有趣,但打完一两场之后,她完全知道我同一个问题会怎样想,我也大概都知道她会怎么想,接下来的比的,就真的只是表演和交流了,所以就没有那么大的乐趣在,我想看看不同的人,我想对对不同的人,见识不同的说法,强弱不重要,弱的人打起来也很爽(观众笑),所以不好意思,我可能戳破了你的英雄幻想。如果有谁的想法我每次听,觉得还有点新意的,就是周玄毅。他的论都还蛮有意思。你会问我,我会不会一直想对他呢?其实也还好,我会希望他把他的论交给别人打,因为一直对他意思也不大嘛。

5.我属于“减法派”

黄执中:我和马薇薇是属于减法派的。就是架构出来之后,我们永远嫌那个架构太麻烦太罗嗦。比如他说这段比较好,我们论点不要这么多个,三个论点太多了,可不可以只讲两个,然后我认为不要了,只讲一个点,把这个点讲透。我们从头到尾就是打这一个点。像渐彪、京京就是加法派的,我们要往外多加点东西,更周全一点,而我们是减法派认为要窄一点,这大概是风格有差异,对于辩论的概念也有差异。不过这倒无所谓,这本身是一个让人Enjoy过程。

 

【活动简介】

论衡辩坛,是中国政法大学论衡辩论文化节的活动之一,旨在邀请学者名士、知名辩手做客法大,与同学们分享辩者慧思,交流辩论心得,畅谈辩论感悟。论衡辩坛与论衡辩论赛同步进行,旨在宣传辩论文化,塑造法大辩论文化氛围,让更多人了解到辩论的文化与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