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业12年,是它帮我找到了自己正确的成长方式

 叶秋de听说茶馆 2018-09-11

个人发展学会
陪你成长  持续精进


作为从业12年的图书产品经理,如果你问我,这些年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我的答案或许会让你意外,因为并不是策划出版了古典老师的第一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也不是《自控力》,而是简单两个字:冥想


说起冥想,很多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这个词语,大概出现在类似这样的场景中:


硅谷高管们纷纷冥想


新加坡裔谷歌元老级工程师陈一鸣(Chade-Meng Tan),IQ高达156,天才型EQ达人,是谷歌最知名的“开心一哥”。


他专门开了一门名为“Search Inside Yourself”(探索内在的自己)的情商课,国内也引进出版了他写冥想的书《硅谷最受欢迎的情商课》。


创业领域,冥想app风行


美国热门的冥想app 宁静(Calm)、脑部空间(Headspace)和正念(The Mindfulness),用户数达数百万乃至千万量级。


2016年,苹果发布的操作系统ios10,将“正念训练”作为新增的一个应用,与“健身、营养、睡眠”一起并列成为“健康四大支柱”。


国内大咖们不断推荐冥想


李笑来几乎把“冥想”当成“元认知”训练的最重要练习,古典老师在得到专栏《超级个体》专门有一期讲冥想,秋水老师、赵昂老师也不断体验冥想。


陌生,因为接触得少,可能感觉挺神秘。当然,也许你会好奇,除了大咖们,冥想对我意味着什么?



2013年5月初接触时,冥想就是一段与自己待着无所事事的时光,哪怕5分钟。


图书产品经理的工作类似于项目经理,流程长环节多,又需要跟外界不断互动打交道,还需要创意与见识。


我2005年进入出版行业,到2013年这“8年抗战”+马拉松跑下来,疲惫不堪。


我有一位跟随学习很多年的老师张玮桐,她介绍冥想的老师与方法给我,一接触就觉得放松,一直紧绷的神经终于找到一个休憩处,所以一开始冥想就迷恋上了。


在冥想的时间段内,就算5分钟,也能让我觉得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2014年,因为冥想,我开始体验所有学过的知识与概念。


从业这么多年,我业余时间要么在学习,要么在去学习的路上,接触过相当多的知识与概念:职业规划、教练技术(coach)、NLP……


说实话,我很享受学习的过程,但用的却少之又少。就好像食物进入了脾胃,不经消化直接出去了。


“知识焦虑”“成长焦虑”早在今年全民爆发前,已经困扰我好几年。


冥想是一个特别的体验活动,它的要点仅仅是挺直脊柱,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一旦走神,只需温柔地对自己说:回来吧!无目的、无期待,一次次重复而已。


对于注意力经常四分五裂的我来说,开始时真心不适应。


重复次数多了,慢慢习惯了,一次次体验走神、睡着,看到纷飞的念头、升起的情绪犹如潮水,潮来潮去,觉察、觉知能力提升了。


更神奇的是,我居然也开始体验所有学过的知识或概念,想自己验证一番,看看听别人说的与自己体验的有何不同。


比如,2015年创立自控力lab社群,我只是想体验社群、社会化运营、社交红利等概念罢了。


体验知识与概念,带来一连串的惊喜。私下里,我每每感叹:原来别人说的、书上讲的,用起来竟然是这样的!



2014~2016年,因为冥想,我开始找到跟自己相处的方式。


很多朋友讨厌“成功学”“毒鸡汤”,对于做编辑的我,接触这些更早、更频繁,简直条件反射地反感。


可是,依然受到很大的影响,比如完美主义、拖延症等等。这么多年,我对自己一向严苛,跟自己相处得都不如普通朋友。


据说,许知远有一句座右铭:成为自己的好朋友。初听一惊,哎,要是我能成为自己的普通朋友就好了!


没想到,因为冥想的体验,我逐渐放轻松。每一次自我严苛,我都会冥想一下,然后问自己:假如我是自己的朋友,我会如何看待这件事?如何对自己诠释?


慢慢的,开始与自己和解,遇事跟自己商量、协商、调试,就像跟朋友待着一样,渐渐找到跟自己相处的方式。


亲近的朋友说,感觉你比以前快乐了,哈哈。


或许由于自己太受益,遇见被情绪、烦恼包围的朋友们,我总像老太太一样反复唠叨:冥想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