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要了解上海滩大亨的故事,那你必须去十六铺走一走

 街心舞苑 2018-09-11


卷首语


上海是一座让所有国人都心之向往的城市。它的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无数男女生活在它那灯红酒绿的魔幻中,却往往在不经意间忽略了它的蕴藉。你若想吮尽上海文化的精髓,最简单的方法无疑是了解浦江岸线这逍遥的一世纵情的一生。而浦江岸线最为精彩的当属黄浦滨江这8.3公里的繁华、璀璨、嚣艳。由此,酝酿了我们本期的栏目《8.3公里》,愿,你们都能欢喜它。



第一季 第一集



浦江沿岸十六铺,

熙熙攘攘烟雨中。

兴衰看遍沪上事,

记忆犹存心绪知。



在过去,上海有许许多多“远东第一”的称号,远东第一高楼、远东第一不夜城、远东第一大都市。而今天要说的十六铺,则是远东第一大码头、上海的水上门户,承载了很多关于上海的历史人文记忆。





有句话叫“先有十六铺,后有上海滩”,最早时候的十六铺还不是码头,当时的十六铺还差一点叫成二十七铺。


清末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为了防御太平军的进攻,地方官员搞起了用于自卫的地方武装(在当时叫做团练),将上海县城厢内外的商号,以“铺”为单位,建立了一种联保联防组织。原计划是划分为27个铺,但因种种原因实际上只划分了16个铺。





在过去的贸易中,以南北货物的交易利润最丰。尤其是近代船运发达,上海的地理位置颇佳。十六铺的商户们也以飞快的速度进行发展,1846年,江滩出现了为驳船、洋帆船转卸货物的木质结构浮码头;1866年造出木质结构固定码头;20世纪初,就有了供轮船专用的钢质浮码头、固定码头。


即使现在漫步于十六铺,只要你的想象力够丰富,曾经这里的热闹非凡:岸上各种商号、店铺、仓库林立,车来人往,码头上停靠的船一只接一只仿佛都能一一重现。





后来十六铺变成了十六铺码头,而码头的成功建设在上海近代史、现代腾飞的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里是人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交换的唯一节点,逐步奠定上海的航运中心地位。


1919年全国第一批湖南新民学会的学生在这里乘船到法国去勤工俭学,迈出了改变世界和中国的第一步;《上海滩》的故事从这里开始,在这里结束;杜月笙的传奇与不朽也从这里开始演绎……


如今,这里摇身一变,成为了综合性文创旅游的新地标,就算是曾在老南市区住了多年的老人也几乎认不出这里了。走在黄浦江沿岸时,还能时不时听到一声声熟悉的汽笛声。和过去不同,原来江面上千吨轮、万吨轮、摇橹船齐聚的场景已经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艘艘新式的游览船,载着游客游览浦江两岸。



而再往前走不久,就能看到外马路上现存的五座老仓库。


这些仓库建立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在外立面上完好保留了原本的建筑风貌,一砖一瓦都延续着老派的上海味道。说起这这五座仓库就不得不提一下它们的主人,那可都是曾经在上海滩响当当的人物啊。


1号仓库建于1936年,是著名实业家、航运大亨卢作浮的民生轮船公司仓库。


2号仓库是一个大储站。


3号仓库建于1937年,是虞洽卿的宁绍轮船公司码头仓库。


4号仓库建于1927年,是黄金荣私家经营的粮库。


5号仓库是杜月笙的大达轮船公司码头仓库。





走过熙熙攘攘的上海,来到石库门与钢筋混凝土结合的十六铺,充沛的阳光散在中心的水池里,星星点点,在露天咖啡店找一把椅子坐下来,即使不点咖啡也很惬意,上海的老克勒是不是就是这个范呢?




❖本期互动❖


你记忆中的十六铺是什么样的呢?曾经有什么让你难忘的十六铺故事,赶快留言告诉Gopher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