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惟颖| 码头上的春天(13.6.14)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4

故乡是座码头城市,所以,小时候每每跟随大人去十六铺坐船,都仿佛在从事一部分先天的命运。不过,这些年里大部分上海人的生活,与轮船并没有太多亲近。

自从世博会结束之后,南外滩原先的董家渡、十六浦沿江一带被精心改建,脱胎换骨,变成了一片崭新的老码头。爱时髦的人们纷纷跑到水岸边,体会着码头上空独特的气息。夜晚站在Indigo酒店顶楼的平台上,能俯瞰外滩璀璨的大“S”。对岸浦东数不尽的擎天楼,如同一束束为胸怀大志助兴的荧光棒,不甘心黯灭。“魔都啊……”,站在不远处的外地游客,对着这样的夜景惊叹道。本地人则在这样的“故地重游”里,有一种衣锦还乡的错觉。眼前的一切是美丽的,心里却不能不想它以前的样子,那个乱哄哄的老码头。

当年的码头上总是人潮汹涌,尘土飞扬,塞满了行李箱、箩筐,四处都是汗味、鸡鸭禽类的味道,容不得半点人的患得患失,只怂恿你赶紧走动起来,停歇不得。一批又一批人从轮船上下来上了码头,然后融没进被搬运工、小轿车、三轮车、小贩们嘈杂出来的上海滩,开始了各自的劳碌与奋斗。

很多影视作品里,上海人的“码头故事”是一种闯荡世界的情结。有码头的地方往往也有仓库。海上传奇里的仓库,都是诸如黄金荣、杜月笙这号人掌握的筹码。当年在码头仓库里,一定发生过不少“乃伊做特”(沪语,就是“宰了他”的意思)的事件,那些隐秘的江湖气散布在黄浦江边的短街小巷里。

可事实是,码头上不单单只有快意恩仇,它距离老百姓的生活曾经很近。

在这个城市里出现地铁、隧道之前,很多人每天要经过码头。那时候从黄浦江的这一边去到对岸,只能靠摆渡、轮渡。

摆渡站上一扇铁门把一群人拦着,等轮船到了码头,大家个个做好“冲”的架势。靠岸的船一开舱,人们如潮水一般涌向甲板;等岸上的铁门一开,争先恐后的人们全朝船上拥去,还有很多人推着自行车或者助动车——这样的上海早晨,已经如黑白照片一样在记忆里褪色。

王志文在1996年的时候,曾经和当时颇红的女主持人任艳共同主演过一部电视电影,叫做《像春天一样》。讲述一个年轻建筑师,每天乘坐轮渡过江到对岸浦东去上班,暗恋上一个在轮渡上天天遇见的女子。他不敢与她搭讪,只能投以默默地注视,一次又一次与她在人来人往的码头擦肩而过,并想象、虚拟着与她的故事。

那是一部非常隽永细腻的小品,没有多少对白,只淡淡地传递出一种温柔又忧伤的情绪,不知不觉,就如它的片名,像春天一样。每次坐轮渡,我都会想起它。随着“突突突……”的马达声,眼看彼岸渐渐靠近,身边那些或聊天,或愁眉苦脸,或直视前方的陌生人里头,有谁的心在偷偷靠近某一个人呢?

而我们父辈那一代,他们对十六浦老码头印象最深的,恐怕是文革期间送知识青年上船去崇明插队的情景。那时候无数少男少女,背着卷裹起来的被子,在码头上与前来送行的亲人道别。船开前,码头上哭声一片。

这样的景象再也不会重演。如今坐在小客轮上游黄浦江,两岸的景色不再是灰扑扑的。陆家嘴的那些高耸入云的大楼,像是励志的图腾般屹立在眼前。码头的传统功用渐渐失去,轮渡站外已经没有旧时的人来人往,有些清净。唯有黄浦江依然“浪奔,浪流”。

在新十六浦喝喝咖啡、谈谈恋爱的男男女女们,再也不会像当年电视里王志文那样,去拘束地爱。人们亦不在乎这样一个崭新的“老码头”是否能挽留住光阴。

面对一大片器化的江山,疲惫的人们已来不及去想“春天里”是什么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