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海平感悟不见他人非只看自己过。

 天地虚怀xia 2018-09-11

海平感悟01之“太极拳推手” (2009-12-06 18:33:05)
标签:太极拳 推手 杂谈 顾海平 体育
分类:海平感悟
之一:推手是太极拳技击的中间过程,是师门之间的训练方法,而不是目的。与朋友推手是一种技艺的交流,更能体现武德的高低。高手推手只要用意念把对方劲路锁住即可,输方可体会到而旁观者浑然不知。
 
之二:推手要做到不丢不顶,就是与对方零距离接触,相互找对方的力点,而又不给对方力点。推手不是论输赢,而是为了找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之三:推手时全身要松的干干净净,对方与你搭手要让对方感到只能摸到你的衣服上,只要用力就像推到布帘上一样要落空;时时让对方感到前面是一个坑,不小心就要掉进去,这可能就是一羽不能加。
 
之四:发劲时尽量做到全身不挂力,起码要力不上肩,全身松透,虚领顶劲,做到听、懂、化、拿、发一气呵成,要舍己从人,不丢不顶,才能发人于无意。
 
之五:走化初时要用动作化,而后用身法化,最后达到意化,这就是要经历招熟、懂劲和神明各阶段,才能做到化人于无形。
 
之六:与人搭手时皮毛要攻,肌骨要松,对方有力我亦有力而力在先,不先不后,如泉涌出,用弹簧劲将对方抖出,这可能就是蝇虫不能落。
 
之七:练拳架是为技击服务,推手是检验拳架。但目的均为养生。
松:依次穿堂登雅室
沉:更从门内入高阶
 【海平2009年12月4日于大连】   
   
海平感悟02之“习练太极拳之浅见”(2009-12-07 20:32:06)
标签:太极拳 学习 推手 顾海平 感悟 体育
分类:海平感悟
 习练太极拳一定要两条腿走路。一是行功走架;二是推手。             
“行功”就是同一个动作的反复练习。照此方法练习,身体任一部位的不适或气息不顺,都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这样不断的按照太极拳的要领去检验、去纠正,方可功夫上身。
“走架”则是按照一定的编排顺序练一套拳,并要求在不断的动作变换(肢体方位与角度的变化)中,也能做到拳论要求的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跨等以至达到用肢体语言表达太极拳内涵。
“推手”是对“行功走架”的检验,用来检验在对抗状态中,你是否在按拳论的要求练拳。至于推手,只有按照不丢不顶、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合击出的原则,方可去掉身上的僵力而成为太极的劲,从而达到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的境界。
故练太极拳,走架和推手要同步进行。不推手难以领会太极拳之真正内涵;不推手等于在片面的练习太极拳,也可说不是真正的练太极拳。
(海平2009年12月6日于大连)

 

海平感悟03之“浅谈太极理论与实践的关系”(2009-12-09 13:32:02)
标签:太极拳 顾海平 杂谈 感悟 原创 体育
分类:海平感悟
古人云:“理凭力壮,力凭理伸,故不可一日不讲理,不可一日不培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练太极拳也是一样,有些人空讲理论而不练拳,或是钟情于解释先人哲师的经典论著,其实质恐怕无非是翻译了一篇古文论著而已,或许他自己还没有搞懂其中的道理。而另一些人则是终日埋头苦练,偶尔也看几篇太极拳方面的文章,但是他们只是在重复做僵硬的动作,或是轻飘飘的做太极操,虽练数年却收效甚微,乃至苦练数十年也无法入门,其中的道理恐怕是因为他们是在盲练。
所以我认为练太极拳一定要两手都抓,用拳理指导练拳、推手、技击;并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拳理。这样不断的在老师(包括一字之师)的正确指导下反复体会,才会逐渐把太极功夫练到身上。(海平2009年12月7日于大连)
 
海平感悟04之“浅议推手”(2009-12-09 14:08:03)
标签:感悟 太极拳 顾海平 原创 松 沉 体育 杂谈
分类:海平感悟
“皮毛要攻,肌骨要松”是我们太极拳习练者常讲的口头禅,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会各异。
“皮毛要攻”就是进攻,但皮毛怎么进攻呢?在练拳和推手中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我的理解是:并不是用力蹬脚,从而至腿、至跨、至腰、至臂用力把人僵硬的推出去,而是全身松透、沉于涌泉,再节节放松把劲送出去。例如“棚”,手臂上要全部放松,丝毫不用力,好像只是手臂的汗毛和皮肤在前进;下“按”也是一样,把意念放到手心和前臂的内侧,也就是阴面,由皮毛引导,后面则松开手、肘、肩、腰、跨,脚底要均衡的落在地面上,目光专注所按的方向,前引后送,好像只是皮毛在进攻。实际上是松开肌骨,节节贯穿,“形之于手”手上毫不着力,不是用手上的力把人拿住,实际上手上有力不是“拿”,“拿”是用意念把对方的劲路锁住,手只是摆了个样子而已,是通过手上的皮毛把意念送到对方身上而拿住他的劲,使对方不得机方可达到把人发出丈外而对方受力部毫无痛感。这也说明这不是用肌肉和骨骼的力把人打出去的,而是肌骨节节松开对方才感觉是挨着皮毛而出。
个人体会,仅供参考。(海平2009年12月8日于大连)
 
海平感悟05之“浅议太极拳论中的虚和杳”( (2009-12-25 14:13:33)
标签:太极拳 顾海平 太极拳论 虚 杳 体育 杂谈
分类:海平感悟
    太极拳论中有言:“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很多人对此言的解释为:“对方从左方用力攻来,我左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如对方从右方用力来攻,则我右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也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这就是不犯双重之病。”但在行功走架和推手中我体会到,这里的“虚”和“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太极拳论这样精辟的论文中不会出现重复的话。这里的左和右不是简单的指左面来怎么处理,右面来怎么处理,而是指两种不同的情况以及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虚”指的是“化”;“杳”指的是“走”,合起来就是“走化”。 
“化”是对方挨我身体时,接触的外表面不动,而里面通过意念松沉,转移对方的作用力,就是用我的面接对方的点,再移点不移面,让对方只能摸到我的皮毛,而不把他的手或任何接触我的部位与我分开(再通过对方的手,将我的劲作用到对方身上,将其发出,此处不做详细讨论),这就是我们讲的化人于无形。有些学者也讲为“内化”或“意化”。“杳”则是“没有了”。对方要打我而找不到我,对方手放我身上,我通过身法的变化或步法的移动让对方落空。
太极拳分阴阳,在这里的体现是:“化”看不见,是阴;“走”看的见,是阳。二者兼备,是太极拳等内家拳所独有的。而大部分其他拳都是“阳”,用看的见的招法让对方落空。当然,这也是非常好非常实用的。
由于水平有限,无法用精准的语言表达自身的一些体会,也或许是一些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还请诸君包涵指正。(2009年12月9日于大连)

 

海平感悟06之“浅议松沉”(2009-12-14 15:26:27)
标签:体育 顾海平 太极拳论 松 沉 杂谈
分类:海平感悟
站桩是静止状态下的松沉(这里的静止是指外形的静止)。我们初学太极拳因为学的动作少,下部也不稳,老师就让先站桩,我看到好多人站桩都是很僵硬的立在那里,就好像一根木头桩一样,这不是他们的过而错在老师。太极拳的站桩要领同练拳一样,是要从头到足都有讲究。头要虚领顶劲。这里的“顶”不是动词,不是让你真的用力顶,而是虚虚领住,就是像提住一件衣服一样,领在那里。肩要沉,不是让你用力放下肩,而是腋下松开,才会力不上肩,肘要坠就是像吊住一样;绳子一断就会掉下来。含胸拔背是把气送到丹田,也可以放到整个腹内(这里的“气”不是指呼吸的气,呼吸的气只能在肺部),不要想胸背,让胸背的每一个点都下沉,你想哪里哪里就紧就实。松腰松跨是把意引到涌泉或更下面,让脚不是踩在地上,而是松松的落到地上。每一点的压强都相等(在这里只是要求)就像站在草地或松软的沙地上一样。其目的就是松沉。这是练习静止状态下的一种松沉。
拳架是运动状态下的松沉。在走拳架时要做到节节放松,由有意放松达到无意成刚。要领同站桩一样。有些人在演练时为了表现出很有功夫而给人一种特别装样的感觉,是没有必要的,更不会功夫上身。我们练拳是在练自己,不仅仅是为了表演为了比赛,练拳架也是我们双修的过程,是用肢体语言表现我们的内心世界,是太极拳中的美学。若用这种心态和传统的要求去做比赛成绩会更好。古人练拳架的真正目的是为推手和技击服务,但我们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健身养性。
推手则是在对抗状态下的松沉。在推手中讲的最多的是不丢不顶、舍己从人、用意不用力。如果全身僵硬则是非丢即顶,用力不用意,更谈不上舍己从人了。只有通过长年累月的在松沉状态下的推手训练,在推手中宁可跌出去也不顶,慢慢的才会全身透空、毫不挂力,松沉的让人摸不着。彼意刚触我皮毛,我意已入彼骨髓。这样才会渐悟懂劲。
所以讲,在静止状态下、运动过程中、对抗接触中都要求松、求沉、求静,以达到太极拳之完美境界。我们练太极拳不是简单的把其看做一种武术,天天谈斗论打,把自己降级为一介武夫,而是要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来修养,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
(海平2009年12月12日于大连)

 

海平感悟07之“浅议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2009-12-14 15:53:04)
标签:顾海平 太极拳论 一羽不能加 蝇虫不能落 体育 杂谈
分类:海平感悟
前几天我们聚在一起讨论太极拳论。大家讲的最多的也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都认为是在推手中要和对方不顶。我在听大家的发言中感到大家有一个误区,就是对这两句话分不清,认为是一回事。我的理解是“一羽不能加”是在推手中与对方不丢不顶,接触点零距离接触,毫不接对方的力点。古人用羽毛来形容就是对方只有羽毛那么大的力也不让他作用到我的身上。当然这只是形容,在推手时要舍己从人,这还要看平时推手的功夫,要有非常好的懂劲,只有从他才能做到不顶,也就是从人己不难。但羽毛落到你的身上你能感觉到这只是能听懂他的劲,每个人的懂劲水平不同,好像我们计量重量的“磅”,汽车磅误差可能是几十kg,我们市场上的小磅可能是几十g,而电子磅则只有几g,而精度很高的天平则更小。所以我理解“一羽不能加”就是通过推手慢慢达到电子磅的灵敏度,只有几克的力加在我们身上也能感觉到,对方的力作用到我们身上,我要全身松的干干净净,也就是全身透空(这里只是理想的假设),让对方只能摸到你的衣服上,再加力就好像推到布帘上一样要落空,这些讲的都是不顶。
而蝇虫不能落则是当对方的力作用到我时,就好像突然有一个可怕的毛虫掉到我的臂上,我无意识的也就是本能的一紧张,把它抖出去,就是发人于无意。这个动作也好像我们无意碰到点着的烟头,突然把它弹出去。古人云“打人好比火烧身”,拳论中有句话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所以“蝇虫不能落”是对方的力作用到我时,我丝毫不顶而是用弹抖劲毫不费力像弹虫子一样把对方弹出去。在遇到对方突然袭击时下意识的一动,可能这就是用意不用力吧。太极拳的文化太深了,有些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不是不讲,而是非笔墨可以形容。
总的来讲,“一羽不能加”是不丢不顶,“蝇虫不能落”是只要发现对方有一点顶就把对方弹抖出去。因为这都是神明阶段的东西,我只是理解而做不到。
(海平2009年12月10日于大连)

海平感悟08之“规矩”之一 (2009-12-26 17:04:22)
标签:太极拳 顾海平 杂谈 感悟 规矩 体育
分类:海平感悟
我的一位同学可算是一位书法家,在国家、省书协都是理事,市书协副主席,书法很有成就。一天我在他家看他的作品,有楷书、行书,字我都认识;也有好些字我都不认识的草书。他拿出他最得意的一幅作品让我看,我傻了,有一大半字我不认识。他说是李白的一首诗,我才明白他写的是什么。我和他开玩笑说,如果让小学老师给你打分可能是不及格。他说他学的是柳体,他又告诉我这幅字懂书法的老师都能看出我是临模柳体的。是“知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
我们练太极拳也是一样,刚开始学一定要按太极拳的要领规规矩矩的练,要象42式竞赛套路那样在角度、方位、步的大小、手的高低去规范,还应该按太极拳论等前人的古训来要求。这些都是知规矩而守规矩的阶段。
好像是在1985年,马岳梁和吴英华大师在太原表演。一位练得是吴式快拳,一位练的是吴式慢拳,他们的演练让我不禁赞不绝口。我旁边是一位某太极拳协会常务理事,又是什么辅导站的站长,可能还是什么级别的裁判,他不知马吴二老何许人,他很奇怪的问我:这样的水平你还认为好,他们练得一点都不规范。我跟他开玩笑:如果让你做裁判,你给多少分?他说可能打7分吧。我笑了笑没再讲什么,因为我知道他每天教人打太极拳都是像在写美术字,很规范,而且是数十年如一日,一成不变。
马、吴二老的拳看起来很随便,不懂的人看确实不像体院的运动员那样标准优美,但他们举手投足无不合乎拳理。再看他们全身无一处不太极。我的水平无法表述,可谓“脱规矩而合规矩”。
2004年,我在杭州为了教学录制了一套拳,他们都讲:这套拳动作规范、大气,大方;2005年去杭州又录了同一套拳。他们看完后很不解,动作又小又慢,有些动作只是象征性的动了动,与04年判若两人。张老师(吴山太极拳协会主席)告诉他们,你们的老师是在里面走了一趟拳,他们才有点明白。我的师傅申子荣老师曾经讲过,我们练拳好像上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都是练的这一套拳架,名称没变,顺序没变,规矩没变,但内涵不同。
我总结了一下,初练是在打拳,就是把拳架和推手动作记住,象写仿宋体一样,是在练招熟;熟练后就是练拳了,象在写楷书、行书一样;这一过程也就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在这里我们要理解渐悟含义就是要有一个很长体悟过程。懂劲后则为走拳了,也就是用意念在里面练了,外面只是个形状,就好比在写草书;有时坐在那里睡在那里都能走一趟拳,这可能是神明阶段的水平了。
从在广场集体学太极拳到睡在那里走太极拳,其实就是经历“知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的一条路,也就是由普及到提高的过程,千万不要永远在那里写仿宋字。
(海平2009年12月20日于大连)

海平感悟09之“引进落…(2009-12-29 07:23:06)
标签:太极拳 顾海平 太极图 感悟 体育
分类:海平感悟
 引进落空合击出,练太极拳的都知道。引进落空就是对方进攻我时不要御敌于国门之外,把他放进来,我用身体的某一部位接住对方,这时候如果全身全实则是顶,也就是全阳;如果全身都虚就是丢,也就是全阴;都不对。而应该像太极图中阳中有阴那一半,接的那一点就是图中阴的那一点,而全身其他地方则是阳的那大部分。这就是阳中有阴,不丢不顶。阳的部分是要松沉不是要你硬,而要有前进的意念。阴的部分也要松沉不是让你软,是要接他的面不接点也就是不接力,不但要有外动更要用里面化让他没有着力点而落空。
合击出则是在引进落空对方不得机不得势时,我全身阴阳转换,接对方的那一点突然变阳,改为接点不接面。而全身松透变为阴,接的那一点粘住对方把对方松柔的发出去。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太极拳的虚实转换,也就是太极的阴阳转换,这种转换是在听、懂、化、拿、发的一刹间转换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海平2009年12月22日于,大连

海平感悟10之“规矩”之二(2009-12-31 11:03:14)
标签:顾海平 感悟 太极拳论 规矩 体育
分类:海平感悟
太极拳的传播日新月异,传播速度之快之广让太极先师在天之灵深感欣慰。《太极拳论》等经典论著是我们练习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不论哪式哪门都是把她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现代太极大师们的著书立论都没有能超越它,只不过是做了一些个人解释。所以说,《太极拳论》等就是我们太极学子的“宪法”,就是我们的规矩。
我们练拳就要遵守这些规矩,象写字一样,开始要一笔一划的写,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练,身体从头到脚一个部位一个部位的按拳论的要求去做,不仅外部动作要规范,更要按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松跨、劲断意不断等来要求。推手也是一样,以不丢不顶、舍己从人等要领为宗旨,按照单推手、双推手、活步推手等十三种推手步骤去练。这就是拳论中的招熟阶段。在这里我们把这个过程叫“打”拳,也就是要“知规矩而守规矩”。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这个阶段就是在写行书,动作可以根据你的体会而练,就不必象刚开始一样把拳架打得规规矩矩。这时拳架可高可低、可大可小,这个阶段主要在松沉上下功夫。推手也可自由发挥,但是对前面讲的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松跨、劲断意不断、不丢不顶、舍己从人的要求却更高更严,对意念、气的体会要更深。这个阶段就是在“练”拳。
由懂劲而阶级神明,这个阶段则是常人做不到的,他可能坐在那里也在练拳,躺着也在练拳,严格的讲他们是在“想”拳。他们把拳已经融合在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拳中,这个阶段就是“脱规矩而合规矩”。
奇怪的是现在一些人自己的拳没有练好,却在那儿创什么“南山太极拳”、“北河太极拳”诸如此类,把太极拳搞的支离破碎,自己在那儿当大师、当掌门人,在那里制定“土政策”,却忘了《太极拳论》等“宪法”。他们把传统的太极拳改为马路太极拳,不是按《太极拳论》等珍贵的理论去指导学员,而是要求他们在那儿手要多高、步要多大、转多少角度,十年如一日的做重复的僵硬动作。他们不推手,而用“拳架没打好推什么手”来搪塞学员,这样练何来懂劲?现在有很多太极拳辅导员传授简化太极拳和42式竞赛套路,让更多的人学到太极拳,但简化太极拳和42式竞赛套路只是动作少了,而要求一点都不能简化,因为它也是太极拳,希望老师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这些热心的老师要表示敬意,他们对太极拳的普及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对于一个真正喜欢钻研太极拳的人来说,不应仅仅局限于此。希望这些老师能加强自身的修炼,更不要用“土政策”来约束学员,而要更多的按“宪法”来指导和要求他们,这样才会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要读书,读书不是看读了多少书,而是要明白道理,叫做“明理”,也就是“知规矩”。陈、杨、吴、武、孙等一辈子可能没有读多少书,就知道《太极拳论》等几篇论著,可他们是真正的大师,是太极拳论的实践者、体现者。现在关于太极拳的书不知道比以前多多少,可人们越读越迷惑,因为现代“大师”们的论述太多了,不知道哪个是对的。这里我不是反对写书是要求不要粗制滥造,好的作品还是要更多才好。但我们应该整合,我们不要求一同,但要求大同,也就是求同存异。大同下面遵守小异,所以叫大同小异。现在的陈、杨、吴、武、孙五大家及其它传统太极拳,就都是求太极拳的“大同”,虽然他们的风格各异,而只是风格各异,但规矩还是一个。所以我们太极拳学子,把我们的所学都要统一到太极拳论等古训上,不要再创什么张三太极拳、李四太极拳,越分只会离太极拳越远,要整合到太极拳这一大规矩上。这样才能使太极这一中华文化艺术珍品更加鲜艳。
(海平2009年12月30日于大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