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传统文化, 走近四大名著, 弘扬西游精神, 笑对八十一难。 支持《西游记》,就是支持传统文化。 让我们一起为传承西游文化及传统文化做贡献。 想到《西游记》,想到孙悟空, 必定想到六小龄童。 在影视剧里六小龄童无疑是把美猴王演的最好的演员, 一生悬命用在他的身上, 一点都不为过。 且央视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活脱脱的猢狲成精, 在那个没有特效全拼演技的年代, 这样的孙悟空形象, 是其他扮演者难以望其项背的存在。 六小龄童可以说是给孙悟空创造了一个标杆, 后面的人都是在模仿, 却从未被超越。 孙悟空有个美名叫“美猴王”, 看了那么多演猴戏的, 觉得还真是只有六小龄童配得上这三个字。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孙悟空。 孙悟空这个形象很早就在民间流传, 其后也一直在演变, 因吴承恩撰写的《西游记》而广为人知。 六小龄童在百事可乐的广告中说过, 孙悟空不是章家的, 同样,孙悟空也不是吴承恩的。 但孙悟空在中国是一个深入人心磨灭不了的文化符号, 它是这个民族集体的一个记忆, 现实的文化意义从来都不仅限于百回的神话小说。 所以,无论你有没有读过吴承恩的《西游记》, 你都可以有自己理解的美猴王。 但每当我们想到《西游记》, 自然而然地, 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六小龄童创造的孙悟空形象! 六小龄童先生可以说把西游文化做到了极致。 别的先不说, 就一样儿,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一家子几代人也只做一件事, 这样的积淀,别人怎么超越? 从父兄演孙悟空,到他演孙悟空, 现在岁数大了不太演了, 但是却一直在为宣传西游文化而努力奔走。 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做好一件事, 很不容易, 孙悟空这个角色估计他研究的比吴承恩自己都清楚。 现在将届六十的他, 人看上去那么温和的一个长者, 但是只要他一上台, 拿起金箍棒,就跟被附了体似的,虎虎生风! 那一刹,猴子和人融为了一体! 作为一名演员, 他做到了对自己的角色负责,工作负责,对观众负责。 六小龄童“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的执着精神也影响了我。 我像很多人一样, 有很深的西游情怀、猴王情怀。 我人生的第一个偶像,就是孙悟空。 从小看着各种西游记小人书、儿童简写版故事书、动画片长大, 小时候看他演的《西游记》, 剧中有个细节, 师徒四人一起吃饭时,其他三人都正常用筷子, 只有孙悟空是握着筷子扒饭吃的。 小时候看到这里就笑:嘿,这孙猴子真是野,想学人又学不像。 现在想想,六小龄童先生真是把每个细节都扣得精益求精! 生活中的六小龄童先生, 是唯一一个,就算身上没有沾上毛, 往那儿一站,棍子一拿, 一个眼神,一个挠痒痒的动作, 就是活脱脱的一只猴子! 那眼神,身量,动作,真心是分毫不差! 给人的感觉就是,孙猴子又变成人形了! 现实里的六小龄童是个近视眼, 但却把眼珠子运用着滴溜溜地转, 眼神透着无比的灵性, 这是六小龄童早年因为饰演孙悟空苦练眼神的成果。 当年的条件是很刻苦的, 六小龄童演孙悟空很辛苦, 他在屏幕上留下的孙悟空形象, 随时都在动,典型的多动症, 并且腿从来就没有站直过, 我们可以想象,一直弯着腿弹跳式走路的感觉能坚持多久。 但是猴子就是这样蹦跶的。 手臂也是从来没有正常自然下垂过, 只要没拿金箍棒,安静的时候, 两只手一直都是在胸前挂着的, 时不时还抠一下摸一下, 随时都在浑身发痒的感觉, 思考的时候在抠手背毛, 兴奋了要抠脖子毛挠头, 生气了有时候还要抓腰毛,扯脸毛…… 要记得这么多细节, 还要记台词,走机位,吊威亚…… 记着有一次采访问六小龄童演猴子的心得, 他说了一个细节大致如下: 你看,人挠痒痒,都是顺毛挠的, 比如脖子,从上到下, 但是猴子呢,都是逆着毛来的,从下往上, 你们试试这个动作,看看像不像猴…… 要不是六小龄童先生天天瞅着猴子看,认真学习, 他能注意到这种神细节吗? 可以说六小龄童先生真的是, 用一辈子的时间,做一件事, 并尽最大努力,做到了最好。 说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 是全世界人们心目中最完美的齐天大圣, 一点都不为过。 有缘于对名著《西游记》的热爱, 还缘于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深入我心, 从两岁就启蒙美术的我, 就一直有一个未了的梦, 想把心里对《西游记》及齐天大圣的热爱, 通过我的手,呈现在纸上, 让人们从画里了解孙悟空,了解西游记, 就像六小龄童先生当年那样, 用数年时间做成一件事。 于是我追随起他“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的执着精神, 开始于2014年(31岁)起,苦思冥想, 并钻研了诸多著作之后, 以新颖的点画手法, 用一支碳墨针管笔, 在一张近十米的纸上, 借鉴老连环画的形式(尤其受到刘继卣画风的影响), 以白描勾线,戳点为面, 笔点的疏密来表现明暗过渡…… 这种点绘画法极其考验画者的毅力与定力, 可以说在画这幅画的过程当中, 我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每天利用十五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重复一个动作——戳点。 除了吃饭睡觉,晚上也熬夜作画, 原想赶在2016年做为猴年春节的献礼, 结果因为点绘过程实在缓慢艰难, 在经历了三年之后才画了将近70%, 因此未能如愿。 2017年, 近十米点绘长卷在经历了长达四年的日夜紧张戳点, 在牺牲了四年的娱乐时间, 几乎闭门谢客, 每天睡眠两三个小时, 发际线从额头延伸到头顶, 眼睛从600度升到1000度, 体重从110降到90左右的状态下, 8月份,《齐天大圣》最后一个点落定。 我放下为了完成这幅画耗尽不知多少支笔的手, 展现在我面前的, 是呕心沥血了四年, 历时35064个小时, 戳出上千万个点, 画出笔画数最多的点绘长画! 可以说,我画这幅画的初心, 从与《西游记》的结缘, 与名著里的齐天大圣神交, 到现实里对六小龄童老一辈艺术家的崇敬与崇拜, 并怀着“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的取经精神, 抱着致敬吴承恩,致敬《西游记》, 致敬西游文化及西游精神的情怀, 坚持不懈地以“取不到真经誓不回长安”的积极心态作画。 过程当中虽有汗水与泪水, 但也耐住了寂寞与喧嚣, 孤独的人最后总是相似的, 但成就一件事的一刹那, 便觉得什么都值了。 这个时候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做好一件事”的珍贵和稀弥之处! 2018年第21届北京艺术博览会, 8月30日至9月2日, 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十米点绘长卷《齐天大圣.西游精神》北京首展。 成为本次国际艺术博览会人们驻足最久的艺术欣赏作品。 2018年9月8日, 因缘六小龄童先生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办 「致敬经典.走近四大名著系列」演讲现场, 我与六小龄童先生零距离, 籍着“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的机缘, 肩负起传播优良传统文化及西游文化的使命, 以一位年轻人应有的姿态, 与老一辈艺术家共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西游文化的传奇碰撞。 此刻, 千言万语,都难于表达我的心情, 真可谓百感交集。 做为一名新时代的艺术创作者, 我将以传播传统文化、传承传统西游文化为己任, 创作出更多代表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 及西游记元素的艺术作品, 回馈社会,影响后来人。 一起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及经典西游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借着“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的力量,接力传承下去 ! ——刘名哲于2018.09.08夜记之 【 油 画 论 坛 】 油 画 圈 的 精 神 家 园 |
|
来自: 红翡綠翠 > 《上海风光.建设.生活休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