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一代文风的大文学家韩愈 | 豫史

 豫史 2018-09-11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其兄韩会,倾向古文运动,由于家庭影响自幼就抱“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贤之志不敢存”之志。他24岁考取进士,27岁始登官场。但仕途坎坷,宦海几经沉浮。803年任监察御史时,关中旱饥,上疏请求免徭赋,批评朝政,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817年,因随裴度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有功,升刑部侍郎。后二年,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头,幸得裴度援救,改贬潮州(今广东潮安县)做刺史。穆宗即位后奉召回京,先后任兵部侍郎和吏部侍郎。卒年57岁。著有《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等。

韩愈一生虽沉浮于政治激流之中,但他不是政治家,而是思想家、文学家。他在学术上尊崇儒学、排斥佛道(教)。文学上提倡秦汉古文(散文)、反对骈文,一生致力于此,坚持不懈,百折不回,对我国文学发展有重大贡献。

六朝时期,出现一种绮丽浮艳的文风,文章讲究排比对仗,典古句丽,称谓骈文。骈文片面追求形式,内容空虚无物,这种文体逐渐成为表达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桎梏,引起许多有识文人的不满。从刘勰抨击淫巧文风、提倡汉魏风骨开始,历代文人经200多年斗争、鼓吹,到天宝(742~755年)以后正式揭开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序幕,并逐渐形成高潮。韩愈、柳宗元成为这次运动的倡导者和旗手。他们以复古者自命,著文立说,身体力行,开一代文风。这一时期成为我国散文创作的转折点,影响后世几百年。古文运动名曰复古,实际是改新。在内容上韩愈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道指内容,文指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二者不可缺一。这个主张有力地打击骈文空洞无物、言不由衷和华丽堆砌的形式主义文风。在作家修养上,提出作家应当“立引为本”、“立言为表”,即行重于言。在反映现实生活上,提出“不平则鸣”③,意思是说文学是从时代和社会的矛盾斗争中产生的,作家的责任就在于反映这种矛盾和斗争。为了创造新形表达力更强的古文,彻底推翻和取代骈文在文坛上的统治,韩愈对习古人文章要求“师其意,不师其辞”,即不要模仿,要创新,要“唯陈言之务去”③,摒弃一切陈词滥调,创造新鲜的、适合时代和群众需要的辞汇,要文从字顺,通达流畅,合乎语法。这一系列的文学理论为古文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石,指明了方向,推动了运动的发展。

韩愈创作了大量散文,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他能文善诗,且造诣很高,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议论,或抒情,或叙事,刚健有力,泼辣明快,气势雄伟,既有现实性,又有战斗性。他的杂文最为人称道,其内容深刻,形式活泼,文笔犀利,说理透辟。如《杂说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虽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把人才比喻成千里马,把知人善任的人比喻为伯乐。这种形象的比喻,寓意深远,感人甚深。他的议论文是历代古文读本的首选之作。如《师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可以为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有后,术业有专攻……。”包含了韩愈教育思想中民主性精华,至今仍十分宝贵。韩愈的抒情散文有诗一般的语言,赋一样的抒写手法,熔叙事、说理、抒情于炉,感人真挚,墨酣笔饱,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如《祭十二郎文》,至情流露,哀婉动人,被誉为“千年绝调”,今天读之,仍然不胜酸楚。韩愈的散文实践了自己的理论,创造了一种行散句,抒写自由、丰腴多姿的表现形式。他善于从古代语言中吸取滋养,化腐朽为神奇,创造了大量新颖生动、明快精练、富有感染力和浓厚生活气息的语言,如“同工异曲”,、“深居简出”、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丰富了我国文学语言的宝库。韩愈堪称语言巨匠。

韩愈的文章得到历代名人的高度评价,他的学生皇甫提说其文“如长江秋清,千里一道,冲飚激浪,瀚流不滞”;宋人苏洵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这些名人评价,比较准确地概括了韩愈散文的风格和特色。

韩愈的诗另辟蹊径,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很多诗表现了作者忧怀国事,同情人民和官场失意的愤懑。在形式上能以散文入诗,以赋为诗,大胆创新,不拘一格。在风格上具有浪漫气息、壮阔意境。《南山》、《陆浑灿》是他的代表作。

韩愈领导古文运动,具有文坛领袖的胸襟和风度,他能团结挚友,提携同辈,鼓励后进,爱惜人才,培养和带动了一批作家,为古文运动取得胜利起了巨大作用。韩愈和柳宗元虽有不同的政治主张,但在文坛上却是比肩战友;孟郊年长韩愈17 岁,两人却结下了忘年交,最后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张籍才华过人,谈吐辞气不凡,然而穷困潦倒,鲜为人知,韩愈极为推崇,广为介绍,后来以乐府诗著称于世;李翱年少负才,深为韩愈厚爱,甚至把侄女许配给他,后来李翱在韩愈指导下,成为有名的古文作家,在古文运动中做出了很大贡献;另外,李贺与贾岛都受韩愈的帮助,其中韩愈与贾岛偶遇引出了“推敲”的典故,成为文苑一段佳话。

韩愈“手持文柄、高视寰海”,成功地领导古文运动“三十 余年,声名塞天”,不愧是一代宗师,名垂千古。

注:
①、②、⑤:《答李翊书》。
③《送孟东野序》。
④《答刘正夫书》。
⑥《进字解》。
⑦《逆文畅师序》。
⑧《原道》。
⑨(上欧阳内翰书》。

摘自:《河南乡土历史》,责任编辑:晓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