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连发四问: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一村青山 2018-09-11

  9月8日,在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8南京市长国际咨询会议”上,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施一公出席并发表演讲。施一公院士连发四问,追问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他表示,大学是探索人类知识前沿,引领整个世界的发展。

  随后,施一公院士讲述了清华大学在生命科学领域是如何从一穷二白发展为清华的一个支柱,并走向世界大学的舞台。在他看来,在社会发展中,金融布局、企业布局、法律布局和政府的作用都非常重要,但核心是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背后是顶尖人才。

  施一公认为,大学的规模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大学对人类有多大贡献。他强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往前走多远,是大学担当的责任。

一、施一公连发四问: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什么是大学的目的,什么是企业的目的,大学和企业各以什么为前提。基于此,我问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大学和企业的问题。有没有美国一所顶尖的研究性大学会直接控股企业? 50%以上控股企业?

  第二个问题:大学教授和企业的关系。美国哪所顶尖的研究性大学,允许教授全职拿工资的同时,去做企业管理人员?大学和教授之间、教授和企业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三个问题:专利转让、分红的问题。美国哪所大学会给教授一半或以上的专利分红利益?

  第四个问题,中国的研究性大学和国外一流研究性大学有什么区别?

  我在和一个大型创新企业领导交流时,他说,现在我们企业解决技术性的问题,产品研发,找的都是国内大学;但是我们担忧未来的时候,解决未来技术的时候,只能去美国找大学,只能去国际上找大学,看他们在做什么。

  大学是探索人类知识前沿,引领整个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工程学科、技术环节的学科设置中,强调产学研结合,强调创新,但是这条路走的是不是对还是需要再想一想。

二、清华的生命科学研究启程

  我是一个科学家,到现在为止还是科学家。但是我没有想到,就像爬山一样,每条路都可以到山顶,你看到的风景是一样的。我相信我看到的一些现象、观察和在座的金融专家、企业家、大学校长、政府领导看到的应该是一样的。

  首先介绍生命科学,生命科学不是大家想象的植物学和动物学。现代生命科学包括宏观的学科,其中农业、林业、生态、净化、海洋中很核心的一部分都是生命科学,也包括大家知道的医学、药学,以及大家熟知的微观生命科学。

  实际上把整个世界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放在一起,生命科学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科学周刊提出的125个世界未来面临的问题,大概有69个是生命科学范畴。简单的一个微观生命科学就包括100多个分支,美国科学院院士里面大约一半是研究生命科学。美国政府投资最多的也是研发生命科学。

  在这个大前提下,清华大学在11年之前,决定大力发展生命科学,让生命科学作为清华一个支柱。我其实很幸运恰好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到清华,帮助清华建立发展生命科学。我们只有一条,只有一个规律可循,那就是国际共同遵守的规律。

  清华1984年生命医学才建系,一穷二白,没有生物系。我们的劣势正好是我们发展的优势,因为没有包袱,我们很快就确定了一个方针,那就是按照国际准则,引进年轻人,发展生命科学。既然引进年轻人,一定要照顾好他们,给他们好的薪水,提供好的科研条件,好的学术环境。

  我们尽了最大努力做,规模在十年之内扩大了五倍,加上退休的,大家不用看这个数字,我最不愿意看这些数字,这些数字没有意义。有一个数字是有意思的,在2009年之前,整个清华大学的生物系生命学科发表了1篇以通讯作者为第一作者的科学和自然的文章。2009年以后我们在科学和自然上发表了70多篇,以通讯作者为第一作者的文章,我想大家知道这个份量是什么。

  其实,很简单,有一流的学者在,自然会有一流的创新企业,一流的专利,一流的国际合作。为了留住这些一流的学者,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我们是国内第一家全面施行流动制教授改革的单位。其实我们根本不是独创,我们只是简单的按照国际规律来办。

  同时,在我负责三个学院里面,实行了行政管理制度的尝试,教授治学、行政治院、学术导向决定行政服务,三句话从来没有教授治院之说,教授就是要好好做研究、做教学,你让他天天做事务性工作,怎么可以创立一流大学。

  当然,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清华结构生物学,这是我的领域。我在清华结构生物学是以微观探索,结构探索为主,从根本上理解生命的科学。

  诺贝尔奖1901年创立以来,所有奖项的5%,化学奖过去18次,中间的8次给了结构生物学这个非常小的学科,改变了人类命运的结构生物学。

  但是,2007年我回到清华这一年,清华的结构生物学在世界的排名中,一定排不上前100名,为什么?因为我们严重落后于以X射线晶体衍射学和核磁共振为主的结构生命的手段,但这种落后也是一种契机,因为没有包袱。

  我们通过学术判断,意识到“冷冻电镜”将作为结构生命一个旁门左道的手段并产生革命,说实话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革命,但是,这种学术判断力得到清华大学当时的党委书记陈曦的支持,得到了清华大学的统一支持。

  因此,我们得以提前布局,赶上了冷冻电镜技术革命,目前为止,世界上任何大学、或者是系、研究院可以说没有比清华大学的生物物理结构生命更强的。我们一个学科的突破也带动了一些产业的布局,和创业企业的出现。

三、科技发展是核心,科技的背后是顶尖人才

  下面几个具体例子,我觉得应该有参考价值。在我看来,金融布局、企业布局、 法律布局、政府的作用等等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但核心当然是科技,而科技的背后是顶尖人才。

  第一个例子,癌症的免疫疗法,它为没有办法治疗的癌症提供一种疗法。很简单的科学依据就是免疫系统可以清除癌细胞,这是过去10、20年才有共识的。但是在真正的癌症病人中,是被抑制的,后来我们想办法重新激活,这个疗法我只想告诉大家,完全基于基础研究创立起来的,这个基础研究是一个美国的教授发现的。

  同时,还有1984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单克隆抗体。仅仅是一个单克隆抗体的基础研究的发现,现在给世界创造了每年1000亿美元的市值,基础研究推动社会发展,基础研究推动社会创新。

  第二个例子,从纺织、铁路、汽车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到现在的信息革命以及分子革命代表体现出生物科技都有一个特点。比如,第一个人类基因组的测序需花费20亿美金,只有三倍的效果;第二个测序是2007年进行的,用了150万美元,只有六倍的效果,而现在我们只用几千块人民币就可以实现60倍的效果。这彻底改变基因检测对人类疾病检测和未来的一些走向。

  怎么来的?比较简单,基因测序基础研究来的,第一台测序仪经过科学家发明、研究出来,再往前DNA结构发现和测序技术的出现都是基础研究。就像一栋大楼,如果地基不打深,不挖好,楼怎么盖的好,这个经济怎么可以承载起来,没有基础研究和大学,我们怎么讨论都是在一个很浅的层面上去说创新。

  干细胞技术我就不讲了,大家都知道干细胞技术,细胞治疗等等。其实很简单,是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已经给了两个诺贝尔奖,通过基础研究发现的技术,正在创新。没有转基因,世界上无法解决粮食安全。转基因尽管有争议,但人类社会不得不用。转基因的核心是遗传工程,是基因减基技术,怎么来的?大学教授发明的。

  人工智能,我们听了李世石如何被阿尔法狗击败,我们听了很多智能导航、无人驾驶、谷歌图象识别,大家知道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神经网络,来自于科学研究。1981诺贝尔两个奖给了神经网络,他的核心简化信息就是边界效应,局部信息处理。我们在学,从基础研究学起,没有基础研究,没有大学,没有一流的人才这些都是不可能的。

  我做一个总结,顶尖人才的出现需要创新的文化,而他的出现又可以催生发展创新文化。中国太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简单粗暴容易复制,但是尖端技术创新,三年、五年别人很难复制,中国最缺的是尖端技术的创新。

  当然,尖端技术的创新,来自于原始科学发现,而无论是尖端技术和原始科学发现,来源于顶尖一流学者,顶尖一流学者往往聚集在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这是中国最缺的。

  其实顶尖人才其实非常奇缺,还有一个规律中心法则,只有顶尖人才会义无反顾吸引一流人才,甚至比他们认为更好的人才,培养顶尖的学生。一旦是二流人才掌舵这个单位就完了,因为他没这个自信,他一定吸引三流、四流的人才,顶尖人才不会屈服一流人才、二流人才做掌舵这个单位。

  资料显示,美国加州理工大学仅有270位教师,但在过去116年间,加州理工出现了66位诺奖,其实我们不用去这样讲,因为将来也没有这么多诺奖给中国的大学,我只是想通过这些数字告诉大家,规模不是问题。

  在中国,特别强调大学规模。规模大就意味着社会影响大,毕业了几十万校友,其中多少政府官员、多少副部级干部,社会影响是巨大无比。但是大家要想一想这些对人类的贡献有多大,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往前能走多远,是大学担当的责任。

  (搜狐国富智库现场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