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督查干部说“我们也很辛苦”,这种“怪圈”该咋破?

 linweizhuo 2018-09-11

每天不是在督查,就是在督查的路上。其实,我们也是5+2、白+黑,没有休息时间,也很辛苦的。

你当督察组愿意这样啊,整天被人陪来陪去也是特别累的。他们好吃好喝接待,高消费安排吃住,还不是因为没有底气。

以上这两段话,是前日《环保督察组被问责》一文发出之后,收到的留言。透过文字的本身,我看到了一些正在奔忙的身影,也看到了督查干部的辛酸和无奈、焦灼和委屈。原来,搞督查的也在没日没夜地忙,也是忙得“搞材料屁股不离板凳,去督查屁股不沾板凳”。

看来,我说的“怪圈和魔咒还在”并没有错。但是很奇怪,既然大家都这么辛苦、都这么疲惫、都这么委屈,何必非要这样相煎何急、互相伤害,在怪圈和魔咒打转转呢?难道,不督查就不干工作了,不督查就不发展了?就像网友所说:“如果什么都要靠督查,又能好到哪里去?

其实,督查本身并没有错,必要的督查还是很必要的。况且这也是一项制度性安排,没有督查,我们的社会风气、工作作风哪里会转变的这么快?那么,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又是谁把促进工作落实的督查演变成了形式主义,占用基层干部大量时间、精力不说,还影响了工作的落实?

求是网一周前发的“漫评”中有这样一段话:促进工作落实,督查工作很有必要。这种必要性的价值体现在促进工作落实,强化落实效能,凸显地方责任担当,而不是督查数量的多寡,不是教育、环保、扶贫、党建、产业等方方面面的“到位”,更不是形式大于内容,远离初衷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督查,背离的是督查实质中看不中用、要求必须“留痕”的督查,演绎的是形式主义而“百花齐放”、面面俱到、铺天盖地的督查,则必然会使基层疲于应付,将“成效”沦为“纸上谈兵”,从而让督查目标很难达成。

与督查同时并存的,还有巡视、巡察、督察、检查。但无论哪种,都不能忽视“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而过于强调自身的存在感。否则,就只能是背离操守的“不干正经事还天天添乱”,也只能会让“四风”变成“四风”纠,而且是“纠”越乱,“纠”四风就越

去年9月,《焦点访谈》记者跟随环保部派往河南进行第十轮督查的第22组报道督查情况。记者见到该组组长李曙光时,她正带领同事们兵分三路在郑州市周边的新密、新郑、荥阳等地奔波着。李曙光说,他们每天督查的点如果少于40个,作为组长的她将被环保部通报批评

曾经的一个同事,现在某县任纪委副书记。她曾说他们也要填报表、报任务,也会搞排名、被通报。如果哪个季度发现问题和问责处理干部比较少的话,也极有可能被通报、被约谈、被问责。于是也就有了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凑数问责”。

安排工作向来都是“有罪推定”式的,而且还要“量化”;推动工作向来都是“提审盘问”式的,而且还离不开“问责”。甚至,连个苍蝇也极有可能会成为追责问责的理由。难怪大家都在说“基层苦、基层累,基层干部很疲惫。”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长年身处一线、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待遇低、担子重、工作杂不说,还要整天面对各种各样的巡视、巡察、督查、督察,而且动辄就会问责、被处分,这是多么悲催的事情。设若是你,你还会有那种“满腔”的工作热情吗?

当然,也有人问我:你整天在替基层干部叫屈,说这怪圈那怪圈的,那你说说看,到底该怎么摆脱这种怪圈?”说实话,我从来都没有否定过督查的必要性,过多强调的也无非都是一些提高督查效率、避免占用基层干部过多时间的问题。至于如何更科学有效地督查,以前的网文中就有一些建议,虽然未必成熟,却也值得讨论:

其一,要统筹布局,科学安排。要建立完善检查督查申报审批制度,对必须开展检查督查的工作要进行汇总梳理,组建联合检查或督查组进行实施,原则上涉及同一类的工作,可以采用数据共享的方式予以评价,以避免部门工作检查督查各自为阵、反复去查,陷入“部门主义”和“本本主义”,占用基层干部过多的时间,让基层干部疲于应对。

其二,要精简瘦身,增强实效。相关部门在制定考核制度和考核目标时,要结合基层实际,着眼长远、有所侧重,确保既能做到节约时间精力,又能做到精准有效。必要时可以建立抽查机制,把抽查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结果,经抽查的基层单位可以不再接受上级其它部门的检查。

其三,要返朴归真,实事求是。要尽可能减少检查督查的次数、降低检查督查的频率,检查督查时要尊重实际、尊重科学,不作有罪推定、不设问责指标,尤其要强调原始性、真实性、一致性、可考性。原则上,只需要重点检查基层干部记的工作记录本、学习笔记本即可。其它方面的检查督查,要注重向现场聚焦、注重向工作进度聚焦,无须汇报、无须陪同、无须文字图片类材料支撑。

其四,要强化保障,严守规矩。要建立对检查督查人员的检查督查机制和工作保障机制,坚决杜绝检查督查人员住宾馆、让陪同,动不动就听汇报、查资料。要让他们树立检查督查乃为本职的观念,自觉主动地去发现问题、作出评估,而不是让基层自说自话、自我评价,真正把有效的时间和精力还给基层干部。

其五,要与时俱进、优化方式。检查督查要尽可能做到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要陪同,多采取出其不意、明察暗访的方式进行,真正做到察民情、查实情。同时,还可以借助新技术新手段,以当前正在进行的2018年国务院大督查为例,通过微信小程序请群众举报,让检查督查直奔问题线索,更加有的放矢、精简高效。这样既不会增加基层干部负担,又能真正查明基层的工作实情。

其实,无论是检查督查,还是执纪问责,初衷都是为了促进工作,改进作风。既然,现在从上到下都在呼吁为基层干部“减负”、激励基层干部“担当”。我们为什么就不能通过发出一些可能并不强大的声音,来唤醒有关部门的思考、唤回他们对基层干部的关注?还是那句话,基层干部已经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失衡、生活失序中,深深陷入了“心身俱疲”的恶性循环当中。只要怪圈和魔咒还在,我们的声音就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