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别”是个什么鬼?掌握了摄影前进一大步!

 sycbox 2018-09-11

你听说过“景别”这两个字吗?没有。没有?没有听说过也没关系,不知道这个事儿一样可以摄影,不信你看那些“到此一游”的,在各大景点照样拍得不亦乐乎啊,你高兴就好。

 

但是,咱不能只满足于会用相机呀!如果你肯多学一点,保证你在艺术创作的台阶上更高那么一点。听听,“艺术创作”,立马就跟“拍照”不一样了是不?嗯,起码咱在交(chui)(niu)时也能侃侃而谈呀。


 什么是景别?


嗯,不废话了,开门见山。景别就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这么五类,简称为“远全中近特”。当然,也有些教材划分得更细一些,比如光一个人像,就分了全景、中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标准特写、中等特写、极特写等等,看了让人眼晕,其实原理都是一样的,这个又没有统一标准。

 

老宋是个特别喜欢简单化的人儿,喜欢把复杂的事儿往简单里说——跟有些故弄玄虚的人儿相反,所以力求简单,五类的划分法已经可以了,没必要再细了。

 

看下图,艾玛,太繁琐了,光特写就分了四类,至于么?要不要给单拍一双眼、一只手也分类个“顶极特写”……仅做个参考吧,知道原理就行了,别当回事。

再看看这张图:

 

嗯,“远全中近特”,这就对了嘛!老宋长舒一口气,不然写到“东方露出鱼肚白”也写不完呢~~~

 

 

学习景别的意义何在?

 

大概有同学要问了,宋老师,学这破玩意儿干啥,能拍美女不就得了?拍全身拍半身还是拍某一部位,我无师自通呢!

 

你就知道拍美女!拍美女也是有讲究的,你造么?那么老宋来反问你,你有没有见过这种照片:

 

拍摄拳击动作时,画中偏偏没有手;

 

拍摄芭蕾舞美姿,画中偏偏没有脚;

 

需要表现一个人物的表情时,人物却偏偏远得看不清面部;

 

需要环境来烘托事件气氛的,画面却偏偏饱满得没有空间。

 

(可惜呀,老宋竟然没有留一点反面例子的照片,那就自己脑补吧,上面说得已经挺有画面感了。)

 

所以,景别的意义在于:制约观众视线,规范画内空间,暗示画外空间。哎呀这样说是不是过于抽象和概念化了?好,那咱换个说法:决定让观众看什么,以什么方式看,看到什么程度。

 

不仅如此,不同的景别,在画面的观感上也是有区别的:

 

比如远景,镜头越远,画面就越冷静,情感上的参与感就越少,好像你在远处“冷眼旁观”,你并没有参与其中,镜头比较客观化。



这样的距离,画面中的人物不会在意你的存在,看上去你就像是袖手旁观,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俺想想还有啥近义词儿,嗯,幸灾乐……那就算了。

 

而近景呢,因为镜头离得近,参与感就很强烈,就好比自己也身临其境,镜头比较主观化。 



像上面这样的中景照片,参与感就比远景强烈多了,对不?分分钟她们就能调转枪口打你一梭子!(确实如此,看下图,如果不是可怜我的相机,我顷刻就湿身了。)

 


这样近距离的镜头,参与感已经强烈得无以复加了!你再说“我只是个旁观者”,谁信啊?

 

划分景别的依据主要是人物或景物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大小。这个很容易理解吧?通常是以人的身体做例子,上面已经贴过图了。

 

通常是用广角镜头拍远景,长焦镜头拍近景,那么中焦镜头自然是拍中景啦。然而,景别跟你所用的器材并没有绝对的关系,长焦也能拍远景,广角也能拍近景。因为“焦距”虽然是摄影的一个重要指标,但还有一个因素是“物距”啊!物距足够大就是远景,物距足够小就是近景,管你用啥镜头!

 

哎,老宋你叨叨叨半天了,快开始详解各种景别呀,图例说明!

 

别急呀,先把总论部分讲完,下面才是分类解读——

 

(下课休息10分钟,上厕所、喝水……哎,可不是不是一块儿哈)

 

 

不同景别及其各自的作用

 

  • 远景

 

特点:景物范围大,视野宽阔;若用来表现人物,人物通常小于画面高度的一半。

 

作用:用于表现宏大、壮观的场面(比如风光照片或人群照片),全方位展示开阔的自然景观,或者许多人物的活动及其环境。

 

这是最有气势(即所谓的“视觉冲击力”)的景别,常用于抒情,而不是叙事(人那么小连脸都看不清还叙个啥事呀,主要是交代环境的)

 

 

当然,如果离得更远,也可以叫“大远景”,不过老宋刚才说了,分类太多让人晕,算了,爱谁谁,不然再远的话又有大大大远景可咋办。


 

 

远景拍摄注意事项:(嗨,醒醒,划重点了!)

 

1.从大处着眼——站得高,看得远!意在表现整体,表现全貌,表现空间感。一句话:眼光大气一点,别盯着局部;心里有群山,眼中无片瓦。 



 

2.善于利用指向画面纵深的线条来表现空间感。有人管这些线条叫“引导线”,就是引导你的目光往远方,往远方,远方,方……

这个“空间感”可以用透视来解释,所有的“引导线”都是朝着灭点的(单点透视有一个灭点,多点透视有多个灭点……艾玛越讲越多了,停)


3.适当安排前景,以相同事物的明显大小对比来显示距离,加强空间感。


 

4.如果画面只有远景,而没有近处的景物作为陪衬的话,那么画面就是单层的(关于画面的层次感,老宋会另开一篇文章),而且,加入近处的景物,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增加画面的纵深感、空间感、立体感。


 

下面那些“闲杂人等”和“杂物”,四不四老宋你故意加上的?是的,那就是俺的阴谋,为了加强画面的纵深。不服气你裁去再看看。

 

5.有没有发现上面那张在恒河中间拍瓦拉纳西河岸的照片,缺乏对比度,用光比较平?嗯,是的,如果你看出来了,那么你眼光不错。可是,在旅游途中,时间是团队订的,老宋也没有办法挑天气、挑光线啊!那张照片的光位,确实是让摄影师深恶痛绝的大!平!光!

 

但如果你有条件,拍摄远景,最好用侧光或侧逆光,可以丰富画面的影调层次。其实丰富的影调层次任何景别都需要,为啥单说远景更需要影调层次?因为远景没有细节呀亲,必须开个小灶补一补。

 

再说,脸都看不清,往死里黑点或白点,又怕啥?这就好比舞台上的演出,你离舞台那么远,演员脸上不化浓妆,你还看得清眉眼吗?所以你看舞台妆都是黑黑的眼影白白的脸,还有红红的大嘴唇,为的就是提高对比度,这跟远景照片用侧()光提高对比度的道理是一样的。

 

哎,老宋你不是一直号称深入浅出吗?能不能别用术语,什么是影调层次?嗯,好吧,影调层次就是黑、白、灰,如果画面只有灰蒙蒙的中间调,对比度就不好看,那么接近两极时,黑的要够黑,白的要够白,而且不缺中间调,那么画面的影调层次就比较丰富。逆光照片的影调层次非常丰富,黑的倍儿黑,白的倍儿白,还有中间调。

 

  

  • 全景

 

特点:对景物而言,是表现该景物全貌的照片,比如完整的单体房屋;对人物而言,全景是表现人物全身的照片(可以是单人也可以是多人),人物比例与画幅高度大致相等(不严格,超过画面高度的一半即可)。这个景别也叫“全身镜头”。

 

作用:使观众对某一场景、某些人物产生整体印象。相对于远景来说,全景的画面内容更偏向于画面的主体(远景甚至可以是没有主体的,但全景必须有主体)。在主体与环境的关系中,主体的地位上升,居主要位置(抢眼);环境的地位下降,居次要位置(可有可无)

 

 

全景拍摄注意事项:(重点来了!敲黑板,嗨,别睡了)

 

1.要有一个明显突出的主体(远景可以没有)。看,这么多人里,就这个妹子最突出吧?必须的!因为她满怀深情地看了我……的镜头一眼。

 

2.尽可能选择与主体色调不同的背景。言下之意就是主体与背景有足够的反差。上图就没办法啦,抓拍的,那种环境由不得我,所以没可能。那就看下图吧,这张来得及找背景:

 

3.突出主体整体的富有特征的轮廓线条。比如利用逆光勾勒出主体的轮廓线条。

 

可以利用近处的前景提升画面的纵深感。这一条与远景的那一条同理,就不贴图了(找图太麻烦啦)

 

  • 中景(最常用)

 

特点:在较近的位置拍摄,画面并没有包含被摄主体的全部,但是表现了一半以上的主要部分。以人像为例,通常意义上的中景是指人物膝盖以上的部分。

 

作用:常用来展示富有表现力的情节和动作性很强的局部(以反映动态为主)。中景画面通常用于讲故事,是叙事性的画面,在影视作品中运用中景最多。中景镜头常用来表现人物的身份特征、动作(比如讲话时的手势),也是户外新闻采访最常用的景别。

 

为啥电影讲故事也好,新闻采访也好,都是大多用中景?因为通常人们谈话的距离,刚好使目光注意力集中在上半身,很少注意到腿和脚,是人们常用的对话距离决定了中景成为最常用的取景方式,这是每个人都最习惯的一个视角。如果你的目光只能看见对方头部,那得离多近说话呀?吃蒜了没?如果看的是全身,嗯,讲话费气力呀,你需要一个麦克风。

 

  

我在找照片时审视了我拍的大部分“动作片”,竟然也是中景最多!我想这其中的原因还有一点是:中景是最能同时反映人物情绪和人物动作的镜头,再离远了看不清脸,再离近了胳膊肘就出画了!


中景拍摄注意事项:(再睡就不敲黑板了,改敲锣!)

 

1.既然中景是叙事性景别,那么最好拍动作,即使是摆拍,也要设计动作,上肢最好是弯曲的,避免直线条式的死板构图,总之动作的姿势要讲究。这个涉及的姿态就多了,可以参考狼族以前的文章,在此不再赘述。


 

2.尽可能不要让过多的其他元素出现在画面中,力求简洁,主体突出。但是,杂乱总是难免的,在没有办法避开杂乱的背景,比如现场无关人物较多的时候,就要准确把握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透视关系,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这个应该不用详细讲了吧,突出主体有很多种方法,主要人物居于主要位置,主要人物加大比例,次要人物虚化……有很多介绍突出主体的文章。

 

3.拍摄中景人像时,新手最容量犯的毛病是头顶空间过大,因为他们把对焦点对准面部对焦后就按下了快门。正确的做法是锁定对焦后画框适当下移。

 

(未完待续:四、近景;五、特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