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行善,虽善不赏;无心作恶,虽恶不罚。”这在诸多书籍中都有所提及,对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多从俗世的角度来谈,这里仅就修行这一方面来谈一下个人的见解。因为从俗世的角度来说,并不管你是否有心无心,只要你做了,就得赏罚。按照现代法律来说,一切是以事实为依据,做错了,犯法了就得依法处罚。同样的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比如在工作上,你做成功了就有奖励,失败了就有可能被扣工资。多只看结果,不管你的努力和目的的。当然法理之外不外乎人情,如果你努力了,初心是好的,可是结果做错了事,事情结果不是很坏的情况下,会从轻处理,这是另一说,但是总体上的原则是有错则罚,有功则赏。 但是在修行上则不是如此,老子在《道行经》上讲了“ 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无 德 。”他的意思就是说真正的道德是不刻意做行德的事的,因为有道在身,所作所为自然有德;而下德是因为会刻意的去做符合道德的事,失去了道的自然,所以是没有德的。这也是老子所说的下一句话所包含的内容“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真正的道德是顺应自然去做事,并没有想达成什么目标就自然而然的就达到了效果,;而下德是预先制定了目标,然后顺应自然的做事达成了目的,因为他事先预定了目标,所以是下德。从现实社会的角度来讲,能达成下德就很厉害了,因为他事先定好目标,然后按照客观规律去做事,达成好的目的,多好!实际上我们在俗世中做事,就应该按这个标准去做。可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说,是不够的,认为失去了先天的自然灵性,所以称之下德。 理解了上面的话,就可以看出来,从修行的角度上说,你有心行善了,就会想得到回报。如果回报不理想,可能就会产生抱怨,“嗔是身中火,能烧功德林”,这样就会使心灵受到损伤。本来行善是想积德的,因为有心去做,结果反而使心田这块福田受到了污染。行善积德是分两方面的,一个是外德,就是别人受到你的帮助,会想着回报你,另一个是内得,就是使自己的心田、福田得到供养,从而饱满。只有无心行善,这个“无心”并不是指你不想着去做好事,而是做好事不想着回报,这样做好事之后,别人如果回以好意,你会开心,冷漠对你,你也不会在意,这样心灵自然慢慢会圆满。同样的道理,你如果无心作恶,可由于能力不足做错了事,造成了损失,会受到法律或他人的惩罚,但是因为你并没有刻意去做,自己的心灵是没有损伤的。 这也是儒释道三家都讲究行善积德的原因,通过做好事,做对天地,对自然,对社会,对百姓有好处的事,来完善自我的身心,从而达成修行外功的目的。很多人为了求财、求官、求健康等等,去寺庙,去道观求神拜佛,却并没有真实的从自身做起,这是不可取的。比如说你想求财,你去烧了500元钱的香,想要中彩票100W,然后许愿中了彩票,回来再还愿烧香10W,要是真保佑你了,这个钱都是神佛送给你的,相当于你还欠他快90W呢?凭什么神佛给了你钱还来保佑你?这就跟我们打工一样,你帮老板做事,一个月帮老板赚了5000元,结果还要老板给你10000元,你说可能吗?这样老板不亏死?宁愿关公司算了。 所以说,“有心行善,虽善不赏;无心作恶,虽恶不罚。”这句话更多的是指在修行上,心灵上的一种指导,得到的回报是自我的心田、福田的回报,让精神得到圆满,跟世俗的回报并有太大的关系。这个心田、福田的回报,是让人能心情愉快,生活会更加美满,不被邪恶侵害;在修行上则是能帮助人能更好的修真。当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轮回果报里,是说积德可以保佑人在下一辈子生活得更好。 如喜欢此文,敬请关注,收藏,点赞,转发! 武当太乙铁松派代14代传人 武当先天太极拳代19代传人 凌霄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