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淡淡起茶烟

 一点小迷糊 2018-09-11

“迷蒙马背眠,月岁残梦天边远,淡淡起茶烟。”亘古沉寂的古道之上,一缕茶烟融释消闲,这是松尾芭蕉笔下的风物之美,是内心之语,故真切怡适,不随大多写景之语之绮糜矫饰。

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更不应追随已有的模式,套入符合大众理想的所谓“成功”之桎梏。文学,应审问内心,摈弃虚幻浮华之诱惑,忠于自身,将魂灵立于方寸纸上,一字一句无不自成绝代芳华。

日本俳句的“物哀”之美,源于日本民族由自身出发,对一切风物小事的细腻体察,与追求大众审美的热烈和风靡的文学不同,日本俳句作家是畏惧跟在别人后面的,印证了赫尔曼·黑塞的“你一生要做的就是发现自己,否则就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逃避,是对内心空洞的恐惧。”这意味着作家写作是为了心中块垒,是自我有感而发的东西,而非跟随成功作家的步伐,单调简单地复刻已有的成就,以减少文学创作上的阻力。

文学和文字的秉性,需要作家说出内心的感受,最高洁的呼求或最隐忍的啜泣。日本“俳圣”松尾芭蕉还有一名句“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一声响。”此句与“鸟鸣山更幽”塑造的意境相似又不同,蛙跃一句写亘古长空被倏然打破而又归于更深的寂静,碧苔古池就是万古长空,清脆蛙跃就是一朝风月。日本“寂”之美学的根源大抵在此,忠于个体对世界的感知,顺应文字本身流畅单纯的律动,是对一切沉寂、萧索、古旧的事务及其引发的负面情绪的把玩、欣赏、转化和升华。这样的文字,无从模仿;这样的文学,只诞生于“寂”的孤独自省中,在细水长流中愈发美得嘹亮。

日本俳句作为源于自身,不盲从、不跟随的文学的代表,能“抵制住微慢的时间”。而今企盼的是中国之作家,能忍受王小波口中“静默横亘于心的寂寞”,将心魂放于笔尖之上,登高楼踏歌而去,望尽险峰叠荡,待转身之时,能与读者一同感叹这字里行间的自然之气,目睹这天下之大美。

加缪曾言:“不要走在我前面,我可能不会跟随。”看着繁华人世,只向往那斜阳古道旁,淡淡起茶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