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每天睡得好,八十不见老。”但是有资料统计,大约有35%的人发生过长期性或周期性睡眠障碍。最常见的是入睡困难;其次是多梦、易惊醒或醒后不能再入睡,或感到睡眠很浅,甚至感到整夜未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睡眠质量有逐渐下降的趋势,60岁以上老年人中睡眠障碍的现患率达30%-40%以上。 老年人失眠首选非药物治疗,如睡眠卫生教育,当无效或不佳时才考虑药物治疗。推荐使用非苯二氮卓类药物(non-BZDs)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non-BZDs包括:唑吡坦、唑吡坦控释剂、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和扎来普隆,作用位点与BZDs相似,具有与BZDs类似的催眠疗效。由于non-BZDs半衰期短,次日残余效应被最大程度降低,一般不产生日间困倦、产生药物依赖的风险较传统BZDs低,治疗失眠安全、有效,长期使用无显著药物不良反应,但有可能会在突然停药后发生一过性的失眠反弹。那么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non-BZDs)在老年失眠中的使用需注意些什么呢? 1. 给药方式: 对于慢性失眠患者,从安全角度和服药的依从性方面考虑,提倡non-BZDs药物间歇治疗,即每周选择数晚服药而不是连续每晚服药。间歇治疗具体间隔的频次尚无定论,推荐间歇给药的频率为3-5次。至于具体哪一晚给药更加合适?可参考如下标准:①预期入睡困难时:于上床睡面前5-10min服用;②根据夜间睡眠的需求:于上床后30min仍不能入睡时服用;③夜间醒来无法再次入睡,且距预期起床时间大于5h,可以服用(仅适合使用短半衰期药物);④根据白天活动的需求(次日有重要工作或事务时),于睡前服用。 2. 使用剂量:老年人的代谢机能减退,药物易于蓄积,因此治疗剂量应从最小剂量开始,短期应用或采用间歇疗法,不主张大剂量给药,用药过程中需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具体使用剂量见表1) 表1 non-BZDs用法用量和主要适应证 3. 使用疗程: 失眠的药物治疗时程没有明确规定,应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和维持时间。小于4周的药物干预可选择连续治疗,超过4周的药物干预需重新评估,必要时变更干预方式或根据患者睡眠改善状况适时采用间歇治疗。 4. 变更药物或停药:服用药物后若不能耐受或者产生明显不良反应(见表2)需逐渐减药,避免突然终止药物治疗,减少失眠反弹。停药应逐步减停,有时需要数周至数月,常用的减量方法为逐步减少夜间用药量和(或)变更连续治疗为间歇治疗。 表2 non-BZDs治疗剂量内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注:0:无影响;+:轻度后果;++:中度后果;+++:严重后果 此外,服用non-BZDs的老年人需忌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酒精会加重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使人反应迟钝、昏睡、甚至昏迷不醒。老年人在服药期间应小心活动,避免摔伤,长期服用药物需定期进行血液生化检测。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2.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3.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 Jul;45(7):534-5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