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禅师语录》导读 2013/9/9 12:32:00 热度:5489 《临济禅师语录》导读 兀斋 临济义玄禅师悟道因缘 镇州(今河北正定)临济义玄禅师,黄檗希运禅师之法嗣,俗姓邢,曹州(治所在今山东菏泽)南华人。临济禅师“幼而颖异,长以孝闻”,有出尘志。出家受具(具足戒)后,一度居于讲肆,听习毗尼,博研经论。后慕禅宗,乃投黄檗禅师会下参学。临济禅师修行精进,不惮辛苦,志行纯一,深为同门师兄弟们所敬重。当时,睦州陈尊宿亦在黄檗禅师座下,充当首座和尚。 一天,睦州问临济禅师:“上座在此多少时?” 临济禅师道:“三年。” 睦州又问:“曾参问否?” 临济禅师道:“不曾参问,不知问个甚么?” 睦州道:“何不问堂头和尚(方丈和尚),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的的,音dìdì。的的大意,指真实究竟之意旨)?” 在睦州的鼓动下,临济禅师于是前去问黄檗禅师:“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话还没有问完,黄檗禅师早已一拄杖打过来。 临济禅师莫明其妙地败下阵来。 睦州见临济禅师垂头丧气的样子,便问:“问话作么生?” 临济禅师道:“某甲问声未绝,和尚便打,某甲不会。” 睦州道:“但更去问。” 于是,临济禅师又去问,黄檗禅师举杖又打。 就这样,临济禅师三度发问,三度遭打。 临济禅师感到非常绝望。他告诉睦州道:“早承激劝问法,累蒙和尚赐棒,自恨障缘,不领深旨。今且辞去。” 睦州觉得他辞去,挺可惜的,便说道:“汝若去,须辞和尚了去。” 临济禅师于是礼拜睦州而退,准备第二天前去拜辞黄檗禅师。 睦州事先来到黄檗禅师那儿,说道:“问话上座,虽是后生,却甚奇特。若来辞,方便接伊。已后为一株大树,覆荫天下人去在。” 第二天,临济禅师前来礼辞黄檗禅师。 黄檗禅师于是指点他说:“不须他去,只往高安(今江西境内)滩头参大愚(归宗智常禅师之法嗣),必为汝说。” 于是临济禅师便来到大愚禅师座下。 大愚禅师问:“甚处来?” 临济禅师道:“黄檗来。” 大愚禅师又问:“黄檗有何言句?” 临济禅师道:“某甲三度问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某甲有过(过错)无过?” 大愚禅师道:“黄檗与么(如此)老婆心切(慈悲心切),为汝得彻困(亦作‘彻悃’,诚恳慈悲至极,操心到了极点),更来这里问有过无过?” 临济禅师一听,言下大悟,惊喜道:“元来(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 大愚禅师于是一把揪住他,问道:“这尿床鬼子(尿床鬼子,骂人的话,比喻糊涂,分不清醒梦,不能自觉自主),适来道有过无过,如今却道黄檗佛法无多子。你见个甚么道理?速道!速道!” 临济禅师便向大愚禅师的肋下筑了三拳。 大愚禅师推开临济禅师,说道:“汝师黄檗,非干我事。” 临济禅师于是辞别大愚禅师,重新回到黄檗山。 黄檗禅师一见,便问:“这汉来来去去,有甚了期!” 临济禅师道:“只为老婆心切。” 说完,便恭敬地问讯、行礼,之后,又重新侍立在黄檗禅师身边。 黄檗禅师问:“甚么去来?” 临济禅师道:“昨蒙和尚慈旨,令参大愚去来。” 黄檗禅师道:“大愚有何言句?” 临济禅师便把自己参大愚禅师之经过告诉了黄檗禅师。 黄檗禅师道:“大愚老汉饶舌,待来痛与一顿。” 临济禅师道:“说甚待来,即今便打。” 说完,便用巴掌打黄檗禅师。 黄檗禅师道:“这风(疯)颠汉来这里捋虎须!” 临济禅师大喝一声。 黄檗禅师便唤侍者,说道:“引这风颠汉参堂去。” 临济禅师悟道后,并没有立即去住山,而是继续留在黄檗禅师身边请益。在黄檗禅师的不断钳锤之下,临济禅师的证悟终于进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后成为禅门中最大的一个宗派——临济宗的宗祖,开法于镇州。今河北正定临济寺即是他当年开法接众之道场。 临济禅师接众,素以喝著称,在他的接引之下,开悟者不可胜数,得法并行化一方的著名弟子有二十余人。除了用喝之外,临济禅师还有三玄、三要、四句等方便设施,以接引不同来机。他的上堂和示众法语,更是深入浅出,直指人心,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禅门瑰宝,可作为修禅的入门指南。学佛者,不论修何法门,欲树立正知见,临济禅师的语录不可不看。 临济禅师圆寂于咸通八年(867),谥慧照禅师。临入灭时,曾说传法偈云: 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吹毛,指代极锋利的宝剑) 《临济录》导读 临济禅师生前的开示法语、接众机缘及其行录(参学经过),由他的门人三圣惠然记录成书,流行于世,见《古尊宿语录》。 《临济录》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语录,收录了临济禅师的上堂和示众法语(共22小节),为整个语录的重心部分;第二部分是勘辨,记录了临济禅师接引学人和来参者的机缘公案(共25个小节,其中正录部分有19个小节,补余部分有6个小节);第三部分是行录,记录了临济禅师的生平和参学历程(共28个小节)。 临济宗在五宗七家中立宗最早,影响也最大,这跟临济禅师的禅法思想(包括教法思想)有直接的关系。临济禅师的禅法属南岳马祖禅系,它继承和融合了马祖道一、百丈怀海和黄檗希运等诸位祖师的禅法之精华,并加以活用,既有正面的开示,方便初学者树立宗门的正知正见,找到修行的下手处,同时又有丰富多彩的接人手段,令学人直趋向上一路。临济宗之所以能独秀于五家并风行天下,可能跟此有直接的关系。 临济禅师的禅法思想可分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理法,即确立对自性三身佛的决定信解。 二是观法,面对当下的见闻觉知而不起心动念,把握无形无相、历历孤明的听法者、无依道人、无位真人,以此为修行的入手处;在日用中,依“休去歇去、平常无事、无心无为、无修无证”的原则用功,破一切相。 三是教法,根据学人根性,给予相应的接引方法,包括三玄三要、四喝、四料简、四照用、四宾主等,皆是临济禅师的门庭施设。 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三个部分来介绍一下临济禅师的禅法思想。 一、临济禅法的重心: 树立“真正见解”是宗门修习的第一要务。 临济禅师认为,修行必须首先建立“真正见解”,也就是对即心即佛、无心合道等宗门的基本理念产生决定的信解(即信心和领解),这是修行成功与否的首要前提。如果见地出现了偏差,修行就会出问题:轻则劳而无功,重则落入魔道。临济禅师所说的“真正见解”主要是指理法和观法。 临济禅师讲: 1.今时学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见解。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胜,殊胜自至。 2.道流,切要求取真正见解,向天下横行。免被这一般精魅惑乱。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你拟向外傍家求过,觅脚手,错了也。只拟求佛,佛是名句,你还识驰求底么? 3.夫出家者,须辨得平常真正见解,辨佛辨魔,辨真辨伪,辨凡辨圣,若如是辨得,名真出家。若魔佛不辨,正是出一家入一家,唤作造业众生,未得名为真出家。 很显然,临济禅师所说的“真正见解”,不是泛指教下所说的文字知见,而是指建立在大乘佛教的佛性论和般若空观之基础上的正见正念(具体内容详后)。 临济禅师之所以强调修行首先要树立“真正见解”,源于他对当时丛林修行所存在的诸多弊端的全面认识。 临济禅师悟道后,一度行脚参方,对当时丛林修行的现状非常了解。他发现,有四个方面的弊端比较严重: 1.心外求法。 很多修行人,并不真正理解“即心即佛,一切现成,无心合道”的意义,置“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马祖语),一味“旁家波波地求觅”,“担钵囊屎担子傍家走,求佛求法”(临济语),不知回头在自家心地上用功夫。这种现象很普遍。赵州和尚也说过类似的话:“我见千百亿个汉子,尽是觅作佛底(的)人,中间求个无心道人不可得。” 2.沉溺于文字知见,死于教下,不得活用,不得活祖师意。 很多修行人,不知道佛法是一期之应病与药,重在解粘去缚、透三句外,归无所得,却在经论中求出路,在文字知见中讨活计,以为那个就是真正的佛法,结果离自己的本分越来越远。临济禅师在他的示众法语中,多次谈到这一现象,他说: (1)道流!莫取次,被诸方老师印破面门,道我解禅解道,辩似悬河,皆是造地狱业。若是真正学道人,不求世间过,切急要求真正见解。若达真正见解,圆明方始了毕。 (2)道流!无佛可得。乃至三乘五性,圆顿教迹,皆是一期药病相治,并无实法。设有,皆是相似表显,路布文字,差排且如是说。道流!有一般秃子便向里许著功,拟求出世之法,错了也!若人求佛,是人失佛。若人求道,是人失道。若人求祖,是人失祖。大德,莫错!我且不取你解经论,我亦不取你国王大臣,我亦不取你辩似悬河,我亦不取你聪明智慧,唯要你真正见解。 (3)今时学人不得,盖为认名字为解,大策子上抄死老汉语,三重五重复子里,不教人见,道是玄旨,以为保重。大错!瞎屡生,你向枯骨上觅什么汁?有一般不识好恶,向教中取意度商量,成于句义,如把屎块子向口里含了,吐过与别人,犹如俗人打传口令相似,一生虚过也!道我出家,被他问着佛法,便即杜口无词,眼似漆突,口如扁担。如此之类,逢弥勒出世,移置他方世界,寄地狱受苦。大德!你波波地往诸方觅什么物?踏你脚板阔,无佛可求,无道可成,无法可得。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道流!真佛无形,真道无体,真法无相,三法混融,和合一处。辨既不得,唤作茫茫业识众生。 这种死于句下,不得活用的情况,在马祖和其他祖师的语录中也屡屡提及到。比如,马祖开示他的弟子亮座主、点化某讲经僧,以及后来的船子和尚度夹山等等著名公案,都反映了这种现象。 3.在二边知见的驱使下,厌喧求静,以石压草的方式住心看净,落入外道禅定。 因执著于清净境界,误把清净境界当作了佛法本身,在这种错误知见的驱使下,很多修行人不知不觉地落入外道禅定中,不仅自误,而且误人。其实
|
|
来自: 中医w4cko58ly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