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军战史悲壮的年轻高级将领夫妻,双双喋血战场,葬厚重黄土戈壁

 潇潇雨ekg9m5f4 2018-09-12

在甘肃省临泽县东郊大少河南岸,矗立着西路军烈士陵园,总占地面积600亩。陵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弥漫,这里的纪念碑、烈士陵墓,将军亭,博物馆,双拥馆,烈士纪念馆等,烈士纪念碑的正面是徐向前元帅书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的题字。碑背面的碑文记载了烈士的英勇壮举——“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部及所属五军、九军、三十军万余人进入临泽县境内遭国民党马步芳部队围截,在蓼泉、倪家营、西柳沟、梨园口等地浴血奋战七十余天,数千烈士壮烈牺牲。为缅怀英烈、慰藉忠魂,激励在世、启迪后代,特树此碑。”在烈士纪念馆内,陈烈着西路军在临泽的战斗史和烈士们的遗物——枪管、大刀、马尾手榴弹、子弹、饭桶、饭罐、照片。一幅幅大型的画面,一张张史迹的文字,展现出西路军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壮战斗场面和艰难的战斗历程。

中国西北版图上,有一条狭长的走廊,它南倚祁连山,北临戈壁沙漠,这就是位于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1936年冬到1937年春天,一支两万一千八百人的精锐部队就在这条走廊中间穿行。短短五个月之内,这支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最终只存活四百余人。在这支部队里,有一支中国红军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女性军人建制,这就是由1300多名女战士组成的妇女先锋团,当年,她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而当年部队中曾经担任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一团团长、后任一团团长、后勤部军需部长的陶淑良夫妻双双喋血战场的事迹最为悲壮。陶淑良,四川苍溪人,毕业于成都女子师范学校,生性聪明,知书达礼,被同学誉为当时的校花,她不喜女儿针红,善武技,能歌舞,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奇女子。在校期间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后受中共四川省委军委书记派遣,随中共梁(山)达(县)中心县委书记杨克明前往涪陵、丰都、石柱等地开展革命工作,任宣传干事,通过长期的工作接触,两人萌生爱意,与担任红4方面军第33军政治委员杨克明结为伉俪。杨克明,本姓陶名正,曾用名陶树臣、洪陶尔、洪涛,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补充师政治委员、独立师师长、红5军政治部主任。1935年参加长征,转战于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1937年与军长董振堂指挥红5军在高台县城与敌展开激战,最后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2岁。

当年,西路军西渡黄河后,妇女抗日先锋团首战吴家山、大捷一条山、坚守永昌城、攻克高台、山丹城,部队正渡黄河,敌人的一个精锐骑兵师便尘土飞扬着冲杀过来,开启了悲壮的西征之行。这些西路军的女战士,她们留短发、打绑腿,每人一杆枪,几颗手榴弹,全副武装,衣衫褴褛而意气昂扬的女战士,将同她一道血溅戈壁,最后走上一条比死亡更难忍受的屈辱的、坎坷的人生道路。在高台一战,陶淑良和红5军全体指战员,包括随红5军行动的全部妇女抗日先锋团战士、炊事兵,以及机关后勤人员,全部上到城头,与敌人开展了艰苦卓绝战斗。

陶淑良和战士们,为节省弹药,女战士象过去在川陕苏区战斗那样,用瓦罐装石灰、泥沙,和大小石头、砖块,象冰雹似地向抓城墙缺口的敌人砸去。夜里,女战士用袋子装满泥土,填补城墙缺口,再浇上水,第二天水结成冰,和原来的城墙一样坚固。当时,红军所守卫的高台,位于甘肃省西部,是兰新公路的咽喉要道,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城南是海拔5400余米的祁连山脉,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城北是一望无际、荒无人烟的大沙漠。

红5军在高台县城与7倍于己之敌展开激战。1月20日,敌以炮火猛攻,城内多处起火,城墙被打开好几处缺口,但在敌人重炮猛烈轰击下,缺口愈来愈大,敌人趁机登城,双方白刃搏斗。

陶淑良率领的女战士们,十分勇猛、顽强。刺刀、大刀卷缺了就用石头砸,甚至同敌人扭在一起,用拳击、牙咬,直到最后扭住敌人滚下城墙同归于尽,这个时候,还是因寡不敌众,敌人攻陷高台城,陶淑良率众与敌人展开争夺战,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7岁。她的丈夫红五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不幸遇难。杨克明、陶淑良,这对年轻的红军高级将领夫妻,双双喋血甘肃高台,厚重的黄土戈壁上,埋着这对年轻夫妻,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情故事,读着这位巾帼英雄的爱情故事,事隔八十多年的今天,我们缅怀英烈,依然泪如雨下,感慨万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