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象视界】大饱眼福!穿越4000年欣赏最顶级古代铜镜

 西岭gaqkwk50ed 2018-09-12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唐西市&景星麟凤的另一个优势项目——铜镜,这一场拍卖,将铜镜一个项目就分成了三个专场,总共上拍218面铜镜,涵盖了中国铜镜历史上三大巅峰时期——战国、两汉到隋唐的铜镜精品,其中不乏多件顶尖博物馆级别的重器,足可见大唐西市&景星麟凤在这一项目上的深厚实力了。


人类使用镜子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古代人类最初是从河池水中看到自己的形象的,所以,人们用的最早的镜子,是用器皿盛水照像,这就是“水镜”。西安半坡村出土出土有这种盛水的陶器,被当时的人们当作“水镜”使用。《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


商  妇好铜镜


中国的青铜镜最早出现在大约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遗址。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内出土两面铜镜,照面的一面磨光发亮,背面铸有叶脉纹,弓形纽,镜背饰凸玄纹三周。一周素面,二周四出双平行线分为四区,每区有片树叶纹相对两区纹饰相同,外侧整齐排列乳钉纹一周。妇好铜镜是我国中原地区最早的铜镜之一。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4000多年来,工艺水平最为优秀的是战国、两汉、隋唐时期的青铜镜,这些时期的青铜镜制作把中国青铜范铸工艺推向顶峰——解决了以往青铜范铸难以解决的大平面变形问题、热涨冷缩引起细如发丝的纹饰磨糊问题、浇铸造成器物的气泡砂眼问题、高浮雕厚薄悬殊的撕裂问题、以及分铸再合铸的问题和铜镜的映像问题。如此一一解决了这些以往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使中国青铜艺术达到极致。


在中国历史上,宋徽宗、乾隆皇帝都是铜镜的收藏大家,到了近代,著名的金石学家罗振玉、陈介祺、刘体智也都是收藏铜镜的名家,而我们在大唐西市&景星麟凤所见,如果您能够有幸一次性藏购这三个专场的所有铜镜,也足以称得上是铜镜领域的顶尖藏家了。和其他古代艺术品相比,古代铜镜市场还存在着明显被低估的嫌疑,全球拍场上最顶级的铜镜,都难有超过千万的,因此,相比较书画等领域,在铜镜领域,您要成为“全球顶尖”的门槛,低了很多,这当然也是如今市场的机会所在。


前文我们说到,战国、两汉和隋唐是中国历史上铜镜工艺的三个巅峰期,大唐西市&景星麟凤夏季大拍,集中了这三个时期的精品。纹饰细如发丝的战国镜、隽秀飘逸的两汉铜镜、华贵大气的隋唐镜、强调神韵和美学修养的两宋镜……以下就让我们穿越2000多年的历史,一起去看看各时期的铜镜工艺。



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成就了中国古代铜镜艺术的第一座高峰期。从之前的青铜范铸体系的不断演化中,一些工艺技术与艺术设计的应用于铜镜艺术中,使得此时的铜镜艺术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样式样貌。这一时期,铜镜的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当时楚国为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铜镜产地,因此,在如今所见的很多战国铜镜中,我们都能够体验到辉煌的楚地文化。


LOT1908    

五山镜

直径17.8cm;厚0.6cm  重405g  完美

起拍价:165万元


山字纹是战国铜镜中常见的纹饰,最主要流行于楚地,考古上称其为“楚式镜”,是战国时期比较流行和具有系统化成熟化的铜镜范式,代表了端庄古朴、典雅浪漫、奇谲瑰丽的楚文化。而我们今天即将看到的,都是山字镜中极为少见特殊的品种!


山字纹为楚国所独创的纹样类型,不仅为浪漫主义楚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设计思想的体现,对于“山”字纹的起源目前仍未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楚国《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以“山”纹入镜,一方面是战国时期山岳崇拜(山神崇拜)思想的直观体现,另一方面,大约也含有强烈的吉祥祈福寓意《礼记.祭法》所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殷商时期对于山岳的祭祀活动较为频繁,殷人已经把山神当成了求雨,止雨,祈年的对象。

从构图角度看,学术界普遍认为山字镜纹饰是从东周青铜器上的勾连雷纹移植而来。战国时期,贵族生活的日渐奢靡,追求自由享乐,青铜器作为礼器渐渐式微,而铜镜作为日常器具,摆脱了青铜艺术“礼乐”及祭祀神灵的羁绊,成为了青铜铸造艺术的完美载体,但“山”字纹,作为雷纹的一种简化状态,依然保留着纹饰本身的文化属性,即表达出古代先民对于自然的敬畏,和驱灾避祸的美好祝愿。


山字镜有三山、四山、五山和六山镜之分,其中以四山镜最为常见,三山、六山镜最为少见,五山镜也相对罕见,而像这件制作精致,品相又堪称完美的五山镜,可谓是市场上极难见到的珍品,很多以青铜器收藏见长的公立博物馆,也未必能够拿出同等级别的五山镜来。




LOT1907  

方形四山镜

直径11cm;厚0.5cm  重275g 精美罕见

起拍价:110万元  


前文说到,战国时期的山字镜,绝大多数都是四山镜,三山、五山和六山的都罕见,我们现在看到的便是四山镜,但这件在四山镜中,则是极为罕见的。战国山字镜,绝大多数都是圆镜,而这一件则是方镜!


圆象天而方如地,这是古代文化中对于自然的形象认知,铜镜象征日月光辉,所以当时绝大多数的铜镜都是圆形的,方形铜镜同样也是楚国的独创,这件方镜缘四角饰以规矩“V”纹,并延伸出带有叶径的花叶纹饰,这种装饰方式在方镜中,又较为特殊。对于这种规矩“V”纹的运用更是体现了战国时期社会“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其间延伸出来的花叶纹与“山”纹的搭配,或许是象征着郁郁葱葱的山林,印证着“天地有山,山中有花叶”的说法,或许也带有祈求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的农业思想。


这种方镜有多罕见,著名考古学家高至喜先生主持编纂的《长沙楚墓》中记载的481座墓葬出土了485面楚镜,其中山字纹镜100面,未见有一面方形四山镜;上海博物馆原副馆长、古代青铜器研究专家陈佩芬先生在《中国青铜镜发展概述》中提到“四山纹方镜也是少见”之外,但其著作中也未见有具体著录,足见这种方形山字镜的珍罕程度了!




LOT1934 

四山四兽镜

直径17cm;厚0.6cm,重639g 精美罕见

起拍价:300万元  


前面我们看到的,是战国山字镜中十分罕见的五山镜和方形的四山镜,而这一件,则是更加难得的四山四兽镜!主纹为左旋的四个“山”纹分列四方,其间间饰四只祥瑞神兽纹饰,瑞兽均以高浮雕的表现技法体现,这种纹饰可谓极其罕见!


我们看到四兽应为一虎三鹿,或缓步轻移、或曲肢回首,毛发清晰,刻画精细,摆脱了战国时期兽纹抽象化,肆意昂然的形态,变得恬静淡然,自然洒脱。可见战国时期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开始从商周时期抽象化、图腾化逐渐向具象化、写实化。


虎纹源于原始氏族时期的虎图腾崇拜思想,汉代《风俗通·祀典》记述:“上古时有神荼、郁垒兄弟二人……是故县官常以腊祭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以御凶也。”可见,黄帝时期就有画虎于门上以御凶护宅保平安的风俗了。而值得一提的是,这面镜中虎纹颈部饰有重环纹,或许是表明人们渴望将其驯化为己所用。


鹿纹在战国装饰艺术的应用多体现在玉器、瓦当之上,在铜镜艺术中的应用极为罕见。鹿为古代先民认识较早的可养殖食用及训化的野生动物之一,从“山”纹的象形角度看,“山”代以山岳,山间饰以三只鹿纹,以示山林物产丰富,用之不竭。十分耐人寻味的是,虎纹与鹿纹的搭配,本该是追逐捕杀的狩猎场景,在此镜中却显得平静自然,展现出了一种和谐自然的创意思想。。


从工艺角度上将,在原来四山镜的基础上饰以高浮雕兽纹,对于铸造工艺及美学的要求都更加严格,对于铸造工艺方面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前文说到,类似纹饰的铜镜极其罕见,我们可以查到上海博物馆藏有一面,而在品相状态上还不如本件,可见这件铜镜的极度难得了。




LOT2076    

镂空十二龙镜

直径19.5cm  厚 0.4cm  重735g 精美罕见

起拍价:85万元


战国时期,铜镜艺术的辉煌灿烂的成就与其前朝与当时的铸造工艺紧密结合,称得上是古代铜镜艺术成系统的最卓越的成就的高峰期之一,在这种精湛的技艺与艺术的高妙设计中,镂空镜的产生代表了当时铜镜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


可以看到,这面镂空龙纹镜的设计极为巧妙,12条龙在交错翻涌与对称密结中构架了一种神秘而具有动感表现的艺术气息。同时,在纷繁辉丽的纹饰中有凹圆处可见曾镶嵌的银(已大部分脱落,残留的已氧化变色),可见其用高贵。称得上是代表战国复合镜的最高艺术的珍贵实物。



两汉


前文提到,铜镜在战国、两汉和隋唐达到了三个高峰,其中汉镜承前启后,存在品种最繁,发现数量也最多,称得上是铜镜研究的重中之重。其中西汉文景之治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铜镜的铸造与使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完全摆脱了战国镜的影响,尤其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产生了许多新的铜镜纹饰和创新品种。而到了两汉交替之际,篡汉的王莽铸镜为炫耀其政绩,曾制作了一批华美而精巧的作品,汉代铜镜的精品,相当一部分都出自于这一时期。


西汉  昭明镜  海昏侯墓出土


汉代铜镜做工精良,纹饰优美,内容丰富,正如《古镜图录》中说:“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镜若也”。一面面小小的汉镜不仅反映汉代的冶炼技术、铸造工艺,也反映当时人们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繁荣的文化艺术。在汉代,铜镜既是一种生活用品,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LOT1975    

规矩镜   

直径20.6cm 厚0.6cm 重1151g    完美

起拍价:35万元     


在汉代铜镜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当属“规矩镜”了,“规矩镜”因其铸造雕镂都非常精细规矩,镜纹有规则的TLV形装饰格式而得名,外国学者也称之为TLV镜。


其整齐严谨的布局、神秘莫测的“LTV”符号、怪诞神奇的禽兽纹饰、祈求吉祥的铭文,令历代藏家为得一方规矩镜,不惜掷千金。神秘的TLV 纹饰实为古代六博的棋局,山东费县曾出土石六博盘,长沙马王堆三号墓曾出土全套博具,其棋局上均有TLV纹。


规矩镜纹饰是汉镜中常见的典型的装饰图案,西汉中期就已出现,兴盛于王莽至东汉早期,东汉末年逐渐消失,为汉代铜镜中最精美、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


这面规矩神兽铭文镜,称得上是其中的一件代表作,规矩纹与八乳分割空间,间有神兽纹,其中一羽人骑马十分特别,一周铭文即有秦篆之婉转流丽,又有汉篆之严整,与钮座周围地支篆字风格相应。




LOT1976  

神兽纹规矩镜     

直径18.5cm    厚0.6cm  重764g     完美

起拍价:75万元   


又一件规矩镜的精品,外周一圈纹饰、同内区规矩纹相应,其间一周神兽飞鸟及羽人的形象尤为精彩,呈现出了汉代铜镜艺术的美学面貌特征。




LOT1968  

仙人重列神兽镜   

直 径13.8cm,  厚0.5cm,重403.6g   罕见

起拍价: 30万元  


铜镜艺术至东汉时期,是中国铜镜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它的样貌改变了自西汉时期的一个以线饰表现形象的韵律美的面貌。铜镜发展到东汉中叶,其纹饰及铭文出现了左右“轴对称式”的新布局,打破了以前以镜钮为中心作环绕式和上下左右对称式布局的“心对称式”布局。同时,东汉铜镜艺术则出现了高浮雕的工艺表现,所要刻画的主题更趋向真实与立体效果。


如这面重列仙人神兽镜,以大圆钮为中心,主体的区间更集中的刻画了高浮雕的神兽情节。外周一圈精整大气的篆书已经参入了汉代隶书的结体构架,颇具时代感,称得上是铜镜艺术发展到东汉时期具有典型代表的重要作品之一。





随着两汉铜镜铸造业的发展,铜镜迅速走向平民化,成为当时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用品,因而也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唐  平螺钿背八角镜 奈良正仓院藏


唐代是我国铜镜工艺的又一个巅峰,唐代铜镜在战国两汉时期圆形和方形镜基础上,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唐人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如月宫、仙人、山水等,并出现了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精工细致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


LOT1925    

葵花形双鸾双兽镜

直径27.1cm   厚 2.0cm    重3800g 精美罕见

起拍价:220万元


这件正是我们提到的葵花形镜,是唐代的新器形,在体量上罕见厚重,工艺上的铸造也代表了当时的高级技术。


主纹饰是高浮雕的工艺及大部分留白空间,双鸾神兽于空间中显出明目具现的高浮雕图案,空间的运用则更显大气象,


其他空白出的祥云缥缈,双鸾神兽于空间中显出明目具现的高浮雕图案,加之动态的完美刻画,气象皆现。空间的运用则更显大气象,边饰花草叶,美艳动人,极具装饰效果,其尖八角间的加曲铸造也是唐代工艺进一步深化装饰的具有空间性的内涵。




LOT1922

仙人吹箫引凤镜

直径12.7cm   厚 0.4cm 重 535g 精美罕见

起拍价:110万元

来源:纽约佳士得2013年3月21-22日 Lot1152。

Raymond A. Bidwell (1876-1954)收藏,斯普林菲尔德博物馆,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收藏于1962年。


五岳镜出现在唐中期,唐朝盛世将铜镜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五岳图'也称'五岳真形图','抱朴子'记载:'修道之士,栖隐山谷需备五岳真形图以配之,则山中魑魅虎虫,一切妖魅不可近。'此面吹笙引凤镜便以五岳真形图为背景表现的则是一种更真实的具有浪漫情怀的情节,我们可以看到的精工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的方式,整幅画面洋溢着盛唐气象。




LOT1972 

海兽葡萄镜 

直径21.3cm;厚1.6cm

重6100g 完美

起拍价:110万元


唐代作为中国古代铜镜的第三个高峰,海兽葡萄镜称得上是唐镜的经典,是高浮雕艺术在以铜镜为载体的具有创造性的杰作,给人一种史无前例的视觉体验。这种繁缛富丽、花团锦簇的装饰风格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的富裕繁荣以及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这面海兽葡萄镜总共有六海兽二龙,海兽姿态各有极尽精致的刻画,此种图案出现在海兽题材的铜镜中极其少见。





宋辽金时期的铜镜艺术具有了更具多样性的发展与画面图式。宋代继承了过去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的铜镜,以多角的样式居多,同时还出现了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样式,在纹饰上,宋代出现了很多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装饰题材的铜镜,题材开始变得多元化和风俗化,艺术人文更加开放,而文人的参与也为铜镜艺术达到了新的境界。


LOT2066   

医圣孙思邈降龙伏虎镜

直径18.3cm;厚0.7cm,重921g 完美

起拍价:120万元


宋代,仙道思想得到发展,而多用于铜镜纹饰中作为一种画面呈现,而在工艺上则吸取了以前的精湛技术,在当时的铜镜工艺技术刻画人物画图的深入与层次的明晰丰富上有了新的突破,人物镜的题材可见到更细腻的刻画。这面仙道人物故事镜便是宋代仙道思想下所见到的罕见题材佳作,堪称博物馆级的佳作。


从整体的构图上采取了多视点,产生多个场景融合于一体的手法。

在钮的下方,有三个人物,中间一道人装束者安闲坐于石上,两旁道童协伺,刻画极其写实,甚至能清晰见到人物脸部的表情和身着的衣纹线条。左边一卧虎,右边石台上有一坐龙,龙虎的刻画精细入微,上有天兵天将诸人物驾云在半空中,清晰可见身披甲胄,手持兵器,面目五官都刻画清晰,可见写实的技法在这面铜镜纹饰中的极致。


整个画面的设计使多个空间融合成一体,甚至带有现代电影蒙太奇般的手法, 产生了一种极具奇幻色彩的视觉画面。体现了宋代铜镜的极尽工巧与高超的艺术表现。


LOT1979       

仕女自画像  

直径 22.1cm   厚1.1cm 1091g   完美

 起拍价:60万元  


刚才提到,宋代铜镜艺术更加的多元化和风俗化,如这面贵妇自画像镜,形式依然沿用传统的宋镜多角样式,而画面则呈现了一幅写实的宋代仕女画。镜上有方形铸字,这也是文人画发展以来对于画境延伸的实物见证——'丹青寄风流,群腰伴便闲。看似南口者,花中出彩虹。'




清 乾隆 料器仿战汉铜镜


到了清代,玻璃镜子传入中国,开始渐渐取代了传统铜镜的实用功能,这便是当时所说的“西洋镜”,而乾隆皇帝称得上是历代铜镜的超级收藏爱好者,命人用各种材质来仿制汉唐铜镜,同时,乾隆将收藏的历代精品铜镜编入到了御制《西清古鉴》中,乾隆宫廷中的很多仿古铜镜,也渐渐失去了原本的使用功能,而成为了重要的宫廷陈设。


清  雍正十二美人图 (之一)  故宫博物院藏


LOT1977 

九龙戏珠镜

直径31cm;厚1cm

重6100g 完美

起拍价:150万元  


龙的形象几乎贯穿了铜镜艺术史发展中的各个阶段,而龙的形象从最早的图腾崇拜演化慢慢变成了皇权的形象特征。


这面铜镜直径达到31公分,如此硕大的九龙铜镜在传世品种实属罕见,其精湛的高浮雕技艺和规整的装饰布局,展现出了铜镜作为乾隆宫廷陈设器的极致工艺。中间以篆书阳文雕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盘踞中央的龙形上部及左右双龙捧火珠形象,下部变化为二龙戏珠的动态,九龙的布局和设计极具巧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