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全家福.

 hercules028 2018-09-12

一张全家福

这是我先生小时候拍摄的全家福,公公婆婆带着四个孩子,大儿子二女儿加上一对双胞胎,我先生是年纪最小的一个。

画面左侧是我婆婆任教的小学,我一年级也是在这个小学上的,婆婆是这个小学的音乐老师。婆婆抱着的就是我先生,明年五月份,他就五十岁了。拍摄这张图片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

下面这张更早一点,当时我先生兄弟俩还没有出生,正中坐着的是先生的爷爷。

这张只有姐姐带着两个弟弟的照片,是因为哥哥已经去当兵了,而爸爸远在伊拉克援外,拍好照片,妈妈会放在信里寄给爸爸看。兄弟俩的围脖是妈妈用旧毛线织的,脚上的反毛皮鞋是邻居赞助的新鞋。婆婆常年一个人带四个孩子,哥哥姐姐都早早去当兵,好减轻家里的负担。

这些都不是现在流行的家庭快照,完全是打扮整齐,全家人专门一起拍得照片。在六七十年代,中国照相馆、北京照相馆的主营业务就是拍摄全家福。

现在很少能在别人家里看到这样的照片了,由于手机相机都很普及,大家获得影像变得无比便利,人们已经不习惯专门去照相馆拍摄全家福,甚至不习惯庄重严肃地拍一张合影。

我先生一家人非常喜欢拍照,家庭相册好多本,但其中最吸引我的,还是这样在照相馆里拍摄的照片。后来我开始使用大画幅相机拍摄,才知道吸引我的原因是什么。


就是重视。

那时你去照相馆拍照,一定会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认真打理好发型。照相馆的师傅可不会用连拍,蒙头对焦构图,准备好了伸出头来插好片盒,一手举着气动快门的皮球,一手做个手势示意大家的视线焦点。全神贯注地观察每个人的姿态表情,在确保每个人都睁大眼时按下快门。

就一张,基本上是屏住气拍完的。

几乎没有任何姿势和表情选择,人数较多的合影一定是庄重严肃的。但没有人觉得这样不好,一定要大笑举V字手。没有人觉得需要磨皮瘦脸,那时的人们真正重视的,只有留念。

今天还有这样的照相馆,但是拍摄方法丰富了很多,有非常多的布景和服饰选择,也都以数码相机完成拍摄。修图的水平也完全不是旧照相馆所能比拟的,可拍出的照片,却少了那份仪式感。而有些以传统方式拍摄合影的工作室则会收取较高的拍摄费用,似乎只有高收费才对得起这份繁琐。

其实不是拍摄方法的问题,而是我们看待摄影的态度,再也回不到珍惜拍摄机会的年代。

未来的孩子们完全不会担心找不到自己小时候的影像记忆,图片视频多到看不过来。但他们的家庭相册里,不会再有这样的照片。我在想,他们将来会因为哪样的照片而唏嘘不已呢?毕竟他们的父母早已是美图软件的重度依赖者了。

最后一张是公公刚进北京时拍摄的照片,眉宇间隐含着顽强的生命力。

一张全家福,要不要放入你的年度拍摄计划中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