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画坛因为引入了“写生”这一西式概念,从而给中国画坛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模式和绘画视角。实际上,中国画自古以来就有写生,古代的艺术大师们多有寄情于山水,并从山水之间获得灵感,才得以泼墨挥毫创作出流传千古的艺术佳品。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中国美学史上著名的艺术创作理论。 其中,“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对外界事物所形成的内心的感悟。 这一艺术创作理论,可以视为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中的“写生”与创作的指导过程。 △中国画家的写生作品 但中国画坛真正把写生这一理念引入并加以运用的,是在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在欧洲学习了西方的油画艺术之后。 写生这个概念与油画一样,属于舶来品。 按照西方绘画的概念,写生是描绘“自然原样”的意思,这与中国传统绘画所强调的“气韵生动”、“重意不重形”的中国式概念是相背离的。 换句话说,西式“写生”概念,与中国式“重意不重形”的东方式写生,必将形成两种文化的冲突或交融。△中国画家的写生现场 事实上,中国最早接受西式写生概念的人,当属20世纪初期第一批留学日本和欧洲的学生,他们学习了油画技法,并将这一艺术形式带回中国。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徐悲鸿,徐铁夫等人。 随着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西方绘画样式开始正式进入大学课堂。 以苏联教育家马克西莫夫为代表的西式美术教学体系,很快在中国的大学院校得到正式确立,20世纪的中国画坛,也因此而全面接受了西方“写生”这一概念。
在接受西式写生的20世纪中国画坛,在民族化,本土化的交融中,也诞生了一批足以改变中国画坛面貌的力量。他们的代表人物从靳尚谊到杨飞云,再到冷军一辈,中国画坛因为西式油画的引入与发展,在重新改变了画坛结构的同时,也将中国画坛带入了多元与混沌的,追捧与争议并存的艺术争鸣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