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级小学生入学演讲惊呆网友,感觉你是大一新生

 首都父母学堂 2018-09-12
01


近日,关于一个一年级小学生的视频火了:《珠海6岁萌娃开学演讲惊呆百万网友》。乍一看,觉得这篇文章标题有些大惊小怪,6岁萌娃开学演讲怎么了?新生代表上台发言不正常吗?有什么可让人惊呆的?还惊呆百万网友?随后我看了这段视频。




在2分44秒的时间里,这个刚上一年级的6岁小男孩,无卡顿、无错字、无怯场、淡定从容、语句流畅、铿锵有力、一气呵成的完成了演讲,台下的家长、老师和400多名学生也听的津津有味,让人听完忍不住为这个小男娃拍手点赞。有网友甚至称赞“这哪里像一年级的学生,就像大学生啊。”

网民们对于这样“优秀突出的学生”一向不吝啬夸赞,但这一次,网友赞叹的同时,也有网友持不同观点:

@佛罗伦萨的天空:我觉得这个小朋友自身是非常优秀的,可是我觉得他的腔调真的很官方。@燕子:天赋好,可惜被父母灌输的,小孩子讲这么老气横秋的话,不能做真实可爱的他,担忧。


估计表示担忧的多数是还没当父母的人,他们大概认为小孩子应该说话自然一点,否则很容易缺少童真。这种担忧我表示理解,尽管这个孩子的爸爸随后回应了“发言稿失童真”的质疑,认为“发言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并没不妥,认真时就该认真,生活中孩子照样是个好动爱玩的小男孩,并无冲突.....孩子的口才完全是平时耳濡目染来的.”然而过多过早的让孩子接触这些“客套话”,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说话也难免自带官腔。




02


随着经济和时代的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注重“教育”,家长们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学英语、报班、教孩子说话......便成了教育孩子的一种常态,因为在许多家长和老师的眼里,学习成绩好、谈吐不凡、彬彬有礼、多才多艺......这些才是一名“优秀”孩子该具备的。




我姐姐家的孩子在一所重点小学读书,一个月前我去看她,她和我聊到孩子的期末试卷,她说孩子的卷子上有一道题出的是:

“《匆匆》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很多同学都非常喜欢这篇文章,你能把你最喜欢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写下来吗?”

姐姐的孩子写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没错字,也没漏字,是《匆匆》的原句没错,但这道题最后却给孩子一个红红的大叉,老师们规定的正确答案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我整个人是惊呆的,难道孩子喜欢文章中的哪句话都要被统一化吗?难道老师判卷的时候不会自己辨别吗?这样统一化的判卷方式和流水线上的机器人有什么差别?这样被培养出来的孩子和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又有什么差别?

03


同样的流水线教育还出现在学校生活的其他方面:孩子上学的学习用品规格要统一、有些课程的衣着和鞋袜要统一、行为习惯也要统一......

这样机械化按照统一模式培养孩子,结果就是,会“做题”的孩子越来越多,会创新又特别的孩子越来越少。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兰彻和查尔图。

查尔图是一名老师眼里的优秀学生,他能把教科书上冗长的名词解释一字不漏地背出来,也能紧跟老师的思路认真学习,考取好成绩。

兰彻则对这样的“模范学生”表示无奈,他故意修改了查尔图的演讲稿,想让他在全校师生面前出丑,但查尔图并没发现演讲稿哪里不妥,他完成了那次演讲,像完成了一项任务。






后来,查尔图跟兰彻约定10年后比谁过得更好。

10年后的查尔图和大多数平凡人一样,结了婚,有了稳定的工作,有了自己的车和房子,过着安稳的生活。

与查尔图的平凡不同,10年后的兰彻成为了全世界著名科学家,拥有400多项研究专利。

这就是生产线式教育与个性教育的不同,缺乏创新能力的人,也只能平平淡淡,每天过着日复一日机械地生活。而有自己个性、不中规中矩的人,总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一位负责留学咨询的美国人曾经说:“哈佛大学每年会收到几万份学生申请,但是只有极少数人可以被录取,被选中的往往不是成绩最好的,而是最特别的。”



实际上,培养孩子“成才”很重要,但这种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什么帮助。

我们真应该好好权衡一下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改变这种教育“提前化”的趋势,同时老师和家长也要摒弃功利心,让孩子在更适合他的环境氛围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首都父母学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