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悬饮/证治/十枣汤 昨天因为要重点介绍四饮的主症,我没有把悬饮的概念跟大家说,因为强调悬饮的饮留部位,《讲义》上原文是“胁下”,我给大家说一定是在胸胁,和肝脉、和肺气的宣降有关系。 具体来说,《说文解字》说“悬,系也”,就是这个水饮作为悬饮,它饮留部位,既不在胃中,也不在肠间,也不在膀胱,就悬结不散,这个饮留部位在胸胁当间,不靠上,不靠下,停于胸胁,悬结不散,起了这么个名字,它的主方,就是十枣汤。在第21 、22条,讲的悬饮,这是两个一类条文。 《金匮要略》“21.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之后,糜粥自养。 ” 我们说作为痰饮的主脉,“偏弦也”“偏”字来显示饮邪停留在人体的局部,饮留部位不同,命名不同。临床主症不同。 现在他说, “悬饮内痛”- 结合我们昨天讲的第2条原文,什么叫悬饮呢? 那就是“咳唾引痛”咳嗽、吐痰、胸痛,而且,当咳嗽、吐痰的时候,胸痛加剧。因此这个“内痛”,是胸痛的意思。 我们《讲义》引《心典》的解释, “饮内聚而气击之”气饮相击则痛。所以,内痛是胸胁牵引而痛,所以,它可以导致 “十枣汤主之”- 请大家看它的组成,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芫花熬”- 芫花是炒,一般来说,甘遂、大戟、芫花去其毒性,是用醋炒的办法。 请注意, 所以,它的用量非常少,看, “得快下后,靡粥自养”- 还得保护胃气,仅有大枣还不够。 我就讲讲我自己当小大夫的时候,遇到的这么一回事,那时候刚毕业,1年多,在病房里值班,遇到一个严重肾变期的患者无尿,他就是尿不下尿来,西药都用了撒利汞,双氢克尿噻已经用量很大,他也不尿。 结果看到杂志上面登了一个北京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甘遂、大戟、芫花的有效成分难溶于水,提示用水煎剂效果肯定不行! 所以,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我昨天讲的甘遂半夏汤,甘遂,你看他选了多大的量,证明了张仲景当时也经过实践了。甘遂半夏汤,“急则治其标”,咱们说甘遂和甘草相反,那张仲景说不相反,现在咱们动物实验也证明了,它俩没有毒副反应。但是,临床上,我们尤其是小大夫,没有经验的话,不要轻易使用。这不是建议用控涎丹了还行。 后来我才发现十枣汤,张仲景是针对十个大枣来保护胃气,而三味药分,1: 1:1的比例,用量控制在3 - 5分,是散剂!才有这样的效果。 我那天介绍心包炎造成心包积液而且腹水特别大,不容易下的病例,我就是三味药均用了10克,都是从药局拿来的,是炮制好的,我继续让病人用醋炒,然后服用,他说确实是通利二便,早晨起来哗哗的泻水,肚子马上就轻松了,这只能是急则治其标,而且不能久用,伤正气是不可以的。 十枣汤方后注也强调了,你要分强人、羸人而且,平旦服了以后,不下,也得明天再服,而且再加点量,你不可能一日更服。另外,“得快药下后”,就是说通利二便以后,马上“糜粥自养”,时时顾护胃气,这个告诫是非常中肯的,这是关于十枣汤,治疗悬饮的主方。 对于肺癌的胸水,在第七篇里面我们介绍了泽漆汤,现在我说,象十枣汤、控涎丹这样的方子,急则治其标是需要的。 |
|
来自: 药膳食疗方注释 > 《《金匮要略》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