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较隐蔽,在胛骨之下,取穴时须伸臂抱膝,使胛骨开离方可。 《十二段锦》中的“左右辘轳转”一式当有运膏肓之动,长练可轻身。
虽《玉龙歌》中“虚羸有穴是膏肓,此法从来要度量;禁穴不针宜灼艾,灸之千壮亦无妨”意在多灸,但“人年二旬后,方可灸此二穴,仍灸三里二穴,引火气下行,以固其本。若未出幼而灸之,恐火气盛,上焦作热。”(《针灸大成》) 左右辘轳转
所以倒还是“转辘轳”来的平和简便些,是动养。 膏肓 Gāo Huāng 主治 《针灸大成》 主无所不疗。羸瘦,虚损,传尸骨蒸,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发狂,健忘,痰病。 《左传》:成公十年,晋侯疾病,求医于秦,秦使医缓(秦医名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孙思邈曰:特人拙,不能得此穴,所以宿疴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疾无不愈矣。有清肺养阴,益气补虚的作用,可以治疗一切虚劳病,艾灸可以补虚 标准定位 《针灸大成》 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两旁相去脊各三寸,四肋三间,正坐屈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端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毋令摇动取之。 《中国针灸学》 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三寸,于肩胛骨脊柱缘取穴。 《针灸穴位图解》 《快速取穴彩色图解》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先确定大椎穴的位置,由大椎往下推4个椎骨(即第4胸椎),从其棘突下缘旁开4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针灸大成》 《铜人》灸百壮,多至五百壮。当觉砻砻然似水流之状,亦当有所下,若无停痰宿饮,则无所下也。如病人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又当灸脐下气海、丹田、关元、中极,四穴中取一穴。又灸足三里,以引火气实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