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sarcopenia)是老年人群常见的现象,尤其普遍存在于中国的老年人群。肌少症会损害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感染、肿瘤、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增加骨质疏松、跌倒骨折等问题的发生概率。 另外,肌少症也会大幅增加痴呆的风险。 在1999和2005之间,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神经学家卡玛-菲(Erica Camargo Faye)分析两千多名人员(35-84岁)的手握力量与健康的关联性。 在10年的随访期间,那些在第一轮测试中手握力最弱的人群(11的最低百分比)比其它人高两倍的阿尔茨海默或其他类型失智的发病率。 除了痴呆之外,弱抓力还与更高的中风率有关。 研究人员也对腿部力量感兴趣,研究发现在人群中,每分钟走路少于低于50米(也就是每秒距离不足0.8米)的神经类疾病风险是常人的三倍。 老化是肌肉减少的主要因素,人在60岁以后,身体的肌肉每年流失1.4 - 2.5%。 但行为与环境也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中国老人普遍蛋白质摄取不足,或许是因为感觉「牙口不好」,咀嚼不易,而形成的饮食上的偏向,导致摄入蛋白质食物减少。还有,老人家普遍的运动量不足,这也造成肌少症的发生。 更新的饮食建议指向一个明确的预防方法:增加摄入蛋白质。 我们应该调整一个健康观念:老人家要比一般人摄取更多蛋白质 在过去,大家认为老人家的活动力较小,所以热量不必像年轻人一样多;所以建议的蛋白质摄入量低于成年人(每日每斤体重,成年人1公克,老年人0.8公克)。新的营养建议(于下)不再如此张。
人体都有蛋白质合成以及蛋白质分解的机制,老人的蛋白质分解作用比年轻人快,所以消耗得多,因此,每公斤体重建议摄取0.8公克的蛋白质的量,对老人家而言是不足的。
▲三年追踪变化:每日摄入蛋白质与肌肉密度有关 所以现在医师的观念都改变了,建议银髮族每公斤体重应该摄取1公克或1.2公克才够。(估计:中国男士每日摄入 70 - 95公克,中国女士每日摄入 50 - 75公克) 光靠摄入,而没有运动的配合,一样无法增加或留在肌肉。 传统的观念里,总是认为老人家身体比较虚弱,也容易跌倒,下意识希望老人家只要偶尔活动就好,没事最好多多休息、不要太过劳累。这些想法使得许多老人家,白天活动一下以后,就待在家裡休息。 正如「生命在于运动」,愈健康的人活动力愈好,老人更该多活动、多运动,保有体能,肌肉强壮了,也就有更多体力! 老人家说自己没体力运动吗?那麽就多走路。
有一些银髮族也担心自己的体力不足,无法做太多运动。专家建议体力不足的老人家,只要多多走路,对身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帮助。
有时调整走快一点、走多一点,关节还不错的老人家,更建议可以多爬楼梯,同时也鼓励可以做一点重量训练;只要用保特瓶装水,用手举起保特瓶,进行负重活动,肌肉就不容易流失,也能增加肌肉耐力,不会动不动就觉得累、气喘吁吁。 是否有肌少症,要靠医师精确地问诊及测量肌肉力量、检测肌耐力。 不过仍有一些方式,可以简单检视,看看自己是否已经有肌少症的风险: 1:呼吸吃力,声音越来越大 因为呼吸也需要肌力,如果呼吸吃力,声音变大,可能是由于肌少症所造成。
2. 容易疲劳 因为缺乏肌肉、肌耐力不足,肌少症患者往往容易感到疲劳。 3. 走路慢(每分钟少于50米距离) 肌力不足的人,走路无法加快,一般来说,若走路的速度每分钟少于50米(约每秒低于0.8公尺),就可能要怀疑有肌少症的问题。
4. 手无力 手握力,也是侦测肌力是否不足的方式。可以用手握力器械测试。 在没有器械检测握力的情况下,如果感觉老人家手紧握时的握力很低,即可怀疑是否有肌少症。 《黄手环行动》是中国最大的老年失智的家人社区,请加入我们的行动,一起向阿尔茨海默症挑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