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丝竹名曲《中花六板》赏析

 黄建新图书馆 2018-09-12

    “江南丝竹”音乐广泛流传于苏南、浙西及上海一带的江南地区,具有浓郁的江南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演奏风格,曲调欢快明朗,清新雅致,深受海内外乐坛喜爱。它有传统的八大名曲之称:即“中花板”、“街”、“三六”、“欢乐歌”、“云庆”、“慢六板”、“六”、“四合如意”八首乐曲。其中的“中花六板”与“慢六板”都是由母曲“老六板”发展演变而成。 “老板”与“老八板”是我国民间流传最为深广的古曲之一,虽为两个名称,实像一首乐曲。南方称“六板”,因系六十记板;北方称'八板”,则为六十八记板。

  谱例:      

以上自52小节起接“Ⅰ”为六十记板,俗称“老六板”,如接“Ⅱ”则为六十八记板,俗称“老八板”。我们如将“老六板”的基本曲调,变化节拍,加花引伸发展,可产生多种新的乐曲,其步骤如下:

     (一)“老六板”

     1/4,流水板,“x”是敲板的符号,在3 6 i处敲板(红木檀板),每一小节敲一记板,有板无眼,故称“流水板”。

    (二)“花六板

 2/4,每一小节的第一拍敲板,第二拍为眼,击“荸荠鼓”(框以红木,蒙以牛皮,

扁平状如荸荠,故名“荸荠鼓”,为江南丝竹音乐中专用之打击乐器),一板一眼,为“一眼板”。

     (三)“中六板”4/4,每一小节的第一拍敲板,其余之拍击鼓为眼,一板快三眼”。

     (四)“中花六板”

     4/4,每一小节敲板击鼓之方法同上述(3)“中六板”,但节奏掌握上速度中庸平和,为“一板慢三眼”。

     (五)“慢六板”          

      每一小节八拍,一板七眼,此为“七眼板”,按理应记谱为8/4,但为演奏方便起见,笔者与陆春龄、周惠、马圣龙合作整理出版的谱例依常规记为4/4,全曲计120小节。掌握鼓板的乐手在演奏中起着指挥的作用,应敲“一板七眼”,仍在3 6 1处击板,其他拍子击鼓为眼,不熟悉此道的乐手颇易敲成“一板三眼”的“三眼板”,不免为行家贻笑大方。

     上述以“老六板”为母曲发展的乐曲,当推“中花六板”以速度中庸平和,加花繁简得体,曲调委婉柔美,幽雅俊逸,深具艺术魅力,因而最为知音同好所喜爱。演奏者笑称“百合不倦”(“合”即合奏丝竹音乐之意);聆听者喜谓之“百听不厌”。此曲江南丝竹前辈老先生曾赋予“薰风曲”之雅名,诚亦蕴含曲意,江南阳春,青山绿水,杨柳摇曳,草长莺飞,惠风和畅,薰人欲醉,此情此景,倒也赋名颇为恰当。此时如在江南水乡的茶楼一角,手持龙井香茗,细细品味,清纯甘醇;倚栏旁眺,小桥流水,美景如画;丝竹声声,悠悠飘来;品江南茶色之香,观江南景色之美而聆江南名曲之雅,融味觉、视觉、听觉三者之美的享受为一体,陶然自得,怡情养性,身心无比愉悦,修身养心之道,莫善于此,诚亦人间一大乐事。

   再则“老六板”之变体,又有“絮花落”一曲:

    谱例“老六板”

    谱例“絮花落”“絮花落”即“续花六”之谐音,全曲亦为六十小节,六十记板。广州音像出版社曾于1987年来沪录制出版的“江南丝竹名曲”碟片中录有此曲,演奏者扬琴周惠、琵琶马圣龙,洞箫戴树红、二胡周皓,用丝竹文曲的形式演奏,节奏较“中花六板”缓慢,清隽淡雅,优美动听,别有一番情趣。

    此外,从“老六板”一曲在琵琶上可以此基本骨干音调衍生出“阳春白雪”这首独奏名曲,运用“长轮”、“带轮”、“夹弹”、“双音”、“泛音”、“扫音”、“推吟”、“板吟”或移位至“相”上弹奏等多种手法弹奏演绎,当由琵琶专家详细论述。

    上述自“老六板”衍变发展了“慢六板”等共五首乐曲,如将此五曲连缀演奏,名为“五代同堂”,又名“五代荣华”。始创此种联奏者为1936年成立于上海之丙子国乐会,1936年在我国农历为丙子年,因而名之。此会由琵琶名家夏宝琛先生与先父周俊卿任负责人,会中同仁皆是当时丝竹高手,一代俊彦。他们每周一次定期聚会排练合乐,切磋琴艺。据先父生前谈述,演奏“五代同堂”,程序是先奏“慢六板”,当演奏至最后一个乐句前的十六小节(即自该曲第105小节起)转成中速缩板减字,接奏“中花六板”,又自“中花六板”的最后一个乐句前八小节(即自该曲的53小节起)转速缩板接奏“中六板”,以下类推,再自“中六板”的最后一个乐句接奏“花六板”;最后又自“花六板”的未一乐句接奏“老六板”结来,全曲约计共奏25分钟。此项“五代同堂”的联奏,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江南丝竹界颇有传播影响,但情随事迂,现时已鲜有演奏。

    从“老六板” 三板的五个音符,扩板加花引伸发展至“慢六板”,仍为三板,却有五十五个音符,变化甚大。此系江南丝竹乐曲改编创作的技法之一,  积累了老一辈江南丝竹乐高手们长期的心血智慧与演奏经验,且系集体创作而非一人之功。  “江南丝竹”在乐曲的合奏中,吹、弹、拉、打各项乐器的乐手又根据每种乐器的性能,良好音域及个人的音乐技能、艺术修养与文化底蕴,各自根据曲的骨干旋律即兴发挥,进行着艺术的再创造,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其对乐曲的演奏,在强拍的“板’上的音符必须相同,在弱拍的“眼”上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衬托垫补,铺路让档,抑扬顿挫、收放开合、疏密虚实、繁简相当、却又相互默契,形成“支声复调”的统一和谐效果。此种“呆谱活奏”之技法也是江南传统民俗文化中宝贵的一页。

   下面谈一下“中花六板”二胡演奏技艺。

      (一)左手指法方面:

      “带音”——或称“垫指滑音”,这是一种运用保留指而兼有压弦的三个手指联合滑弦的技法。如本曲1—3小节在演奏第1小节的第四拍时,先用中指、无名指、小指以保留指分别在“3”、“4”、“5”三个音的音位上,奏出“5”音,於轻微压弦的同时,小指微侧向上滑奏至接近“4”音时,再以无名指接替小指而继续滑奏,当接近“3”音时,转由中指奏出“3”音,产生一种特殊的滑音效果,具有非常浓郁的江南地方色彩,这种滑音实际上是分段进行的,它不同于一般二胡演奏中由一个手指所奏出的滑音。

      “勾音”——或称“回滑音”,在演奏上是一种低回转滑音, 通常均低回至一个小二度。 如本曲第2小节的第三拍小指按在“5”音上,接奏第四拍时先以小指向上勾至“4”音,然后再回滑至“5”音,产生的效果。

       ③“并指” 上述的如不用勾音则可改以“并指”的指法,即以无名指按“#4”,小指按“5”,两手指紧紧并向靠拢,亦产生的效果,也颇有情趣。

        ④ “滑音” “滑音”有“上滑音”与“下滑音”之分,江南丝竹二胡中较常应用的是“上滑音”,演奏时左手手指由上而下微滑至本位音,所得之音由低而高,往往以无名指表达,且大都为小二度,如本曲的第3小节第一拍即为之指之微滑。

       ⑤“左侧音”往往由食指来表达 在本曲的第3小节亦可奏成,这的“2”音要拉左侧旁的手法,演奏时食指先按到较“2”音稍高处,然后手腕迅速向左一侧,食指往上一勾,准确地按到“2”的音位上,此名之谓“左侧音”,是江南丝竹二胡演奏中的重要技法之一,它一般是八度音程由高八度至低八度的巧妙转合。

⑥“透音”这是一种利用空弦的很巧妙的奏法 如本曲中第7—8小节, 第一拍在奏“2”音前须先拉空弦“1”,然后迅速的以食指按“2”音,空弦“1”仅是轻轻一透,隐约可闻,而奏出“ 2”透音的效果,较之单纯的拉“2”音,味道就浓厚了。它与装饰音的区别在于其空弦“1”的时值更为短促。 以上自第1小节至第8小节为一个乐句,但却有此多种特殊的技法,如不能掌握其中奥妙,则难以奏出纯正的江南丝竹特色的音韵。

      (二)右手弓法方面

      ①“浪弓”  演奏中凡遇长音浪板时,运弓在同一弓上须有力度变化,右手依随腕力及手指的紧弛松放,奏出如波浪起伏的效果。如本曲中上述例子第8小节的,此处的“2”音一拍半长音奏浪弓,在一弓中须有强弱之变化,若奏得四平八稳,一弓保持同样的力度就显得呆滞无味。再则此处二胡拉浪弓,也可让扬琴、琵琶等乐器穿插加花,衬托垫辅,趁机发挥,这样彼此嵌挡让路,就可相得益彰。  

      ②“转弓”  如本曲第2小节 第一拍拉弓奏“6”音,连贯至第二拍十六分音符的“6”音即转为进弓奏   三个音,以板上强拍之势带出眼上弱拍之音,兴味盎然。

     ③“提弓”  演奏“江南丝竹”,在乐曲的结尾时二胡往往运用“提弓”的拉法,如本曲的结尾“  即当奏至时将弓稍稍往往上一提,间歇停顿,凝神蓄气,然后弓力充沛地向下将弓徐徐推进,奏出这个结束音,听来酣畅饱满,韵味深长。


周皓简介

国家级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周皓


1929年1月1日,二胡演奏家周皓出生于上海一江南丝竹音乐世家。其父为江南丝竹名家周俊卿,擅奏多种丝竹乐器,于二十年代中创办上海地区著名的“友声国乐会”;于三十年代与夏宝琛等组建“丙子国乐会”,并任“引溪国乐会”及上海唯一由女子组成的“月宫国乐会”艺术指导。其兄为江南丝竹造诣颇深之扬琴演奏家周惠。周氏早年就读东吴大学法学院法律系,于1950年毕业。

周氏自幼受父兄影响,于六、七岁时即从父习二胡、琵琶与扬琴,稍长,更喜二胡。十余岁时常随父往上海各音乐社团,悉心聆听丝竹音乐家陈永禄、张丽森、金筱伯、王杏生、金忠信、蔡之炜等的演奏。随父等学得《中花六板》等江南丝竹八大曲以及《霓裳曲》、《汉宫秋月》、《阳八曲》等的二胡演奏。后又入其父主持之“友声旅行团”国乐组及孙裕德主持之上海“国乐研究会”,进一步以江南丝竹二胡演奏手法研学演奏古典乐曲《高山流水》《青莲乐府》《浔阳夜月》《月儿高》《灯月交辉》及客家音乐《琵琶词》《怀古》等。1954年起,周氏先后在上海民族乐团及上海歌剧院任乐队首席及二胡独奏演员。1955年,上海民族乐团第一次正式在上海工人文化宫举行音乐会,周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为上海乐坛音乐会之首演;1956年12月,在第一届全国音乐舞蹈汇演时,亦演奏此曲;1957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为周氏录音并播出《二泉映月》等曲,此曲遂在上海地区广为流传。

1958年,周氏受上海民族乐团之托,一再往奉贤等地追寻民间二胡演奏家孙文明,是全国接触、了解、掌握原始资料、记谱并研究孙文明的第一人。1986年1月,周氏与吴赣伯合编之《孙文明二胡曲集》,由香港上海书局出版,为研究孙文明提供了较为翔实之资料。

周氏与其兄周惠、琵琶演奏家马圣龙及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合作,有数十年江南丝竹之演奏史,被誉为江南丝竹“四大名宿”,合奏之《江南丝竹》专辑音带及激光唱片等多辑,由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及太平洋影音公司出版。其二胡演奏多有继承江南丝竹特殊手法,诸如“透音”、“透波音”、“带音”、“勾音”、“左侧音”等,并为之定名,创设具形象之符号,在见过孙文明之实际演奏后,又创设“并(碰弦)”等多种特殊演奏符号。

周氏现为上海“江南丝竹学会”副秘书长兼表演艺术委员会主任,并为上海“国乐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专业委员会顾问,上海音乐学院二胡考级常任评委,上海音协二胡专业委员会常任理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