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笔者于2014年探访,照片大多为亲摄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这个蒙古名字的原意,就是“青色的城市”的意思。论资排辈起来,这个城市所管辖的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可是要比中华人民共和国还要早两年。 这座城市和毗邻的工业城市包头一样,坐落于内蒙古最为富饶和适合种植粮食的土默特平原之上,因而供养得今日作为自治区两个最大城市的百万人口。 和很多人见得风就是雨的YY不同,这座城市其实与成吉思汗和13世纪极盛时代的蒙古帝国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他的兴起,得益于明代中期的本地蒙古人领袖俺答汗(阿尔坦,意思是黄金)。 (俺答汗) 自安徽人朱元璋建国起,大明奉行不过严苛的国家统领经济政策,东南沿海(民间)片板不得下海(远航)、北方九边(平民)一律不得(对外)经商,代之以后来郑公公的七下西洋国家垄断,和鼓励山西商人为国接盘向北边运送粮食换来卖盐份额的开中之法。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平民严酷的生存环境激起了白莲教(原本是内亚千禧年宗教运动在中国本土化后的一个结晶)死灰复燃,遭到朝廷残酷镇压后大量教徒为了生存和发展纷纷由山西逃往今日的土默特地区。 如同汉人逃匈奴、河北人逃契丹一样,这些异乡游人和同样身份尴尬的走西口晋商坐着朝廷所深恶痛绝的蒙汉贸易,并且将农耕、种田等先进技术深入到了俺答的汗国。 俺答早年为了和明朝搞正常的贸易,在苦苦请求通商未果的情况下,不惜纵兵突入长城、逼近北京,使得一贯在对外政策上饱受(参见1525年禁海令)的嘉靖皇帝要了他兵部尚书的脑袋。被打疼了的朝廷终于脑子清醒过来,在蒙汉边界大开榷场、嘉靖死后隆庆又在漳州月港设立自贸区,“准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前一百多年体制江化的天朝上国,终于挡不住近代早期滚滚而来的全球贸易化潮流而进行了有限的开关。正式在这种背景下,白莲教徒和走西口亡命的晋商们带来了土默特地区进一步的繁荣,俺答也终于仿效其先辈们建立城池,这就是呼和浩特建成的背景和缘起。 (三娘子) 俺答死后,其老婆三娘子按照草原旧俗成为了摄政者,与大明相对和睦的关系也给了这座城市续命的本钱,终于使其免于蒙古帝国的哈拉和林、金帐萨莱等一干前辈城市被荒废的命运。 到了清代,以东亚和内亚新征服者自居的满洲人,绥靖了漠南蒙古(地域范围)后,在此地新建绥远城(新城,满城),而原来俺答汗和三娘子的那座则长期被称作归化城(旧城)。 (烧麦与羊杂) 因而这个区域都被称为归绥或绥远,而由于上文提到的与白莲教徒和山西商人的密切关系,这里在民国又与山西连城一片被称为“晋绥” 至今,土默特平原及再往西,在饮食上的莜面、焖面等草蛇灰线,都渗透着历史上山西人的留下的蛛丝马迹。 18世纪中叶,随着大清消灭准噶尔汗国,其在整个内亚(满蒙疆藏)的统治趋于极盛,早在1690年代康熙亲征时就有随军的山西商人,进一步渗透到从迪化(乌鲁木齐)到内外蒙古的广大地区。满洲帝国的秩序和同时期与帝俄茶叶之路的空前繁荣,在大漠南北塑造了库伦和归绥的繁华,直到今天,这两座城市仍然是蒙古国的首都和内蒙古的首府。 当时山西商人,很多从小被送出西口当学徒,要学点江湖郎中技艺以便在蒙古打开市场。每日开店之前或是打烊之后,还要抄起随身写到的蒙古或俄语俗称单词本吟诵,时人谓之比秀才还要勤奋。深入牧区小晋商,要学一点江湖郎中的技艺,就像宗教领袖多以看病起家(张角、耶稣等)便于传教一样,以赢得信任、打开市场。至于更多流散到牧区的、因为逃荒等原因的山西人,清代还有很多人经历了蒙古化的过程,因为通婚等彻底融合进入草原了。即使是在蒙古城镇票号里的晋商,几年之后衣着外貌、到语言习性,据时人记载,委实与蒙人无异。 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内,重建了清代的将军府和公主府。 将军府不大,但确实一个直辖归绥、绥靖漠南乃至拱卫京师的重要司令部。绥远将军位高权重、手握重病,如同奥斯曼帝国埃尔祖鲁姆(库尔德人聚居区)和巴士拉(毗邻波斯湾的阿拉伯人聚居区)那样的边境省份一把手那样大权独揽,甚至可以调动远在张家口和大同的满汉诸军。 最有意思的是,将军府所列出的绥远将军名册,整个大清的几十名在任者中,除了一人是蒙古八旗外,其余人等全部是满洲八旗出生。 比起奥斯曼苏丹对于新改宗者的信任和莫卧儿皇帝可以让拉吉普特人统帅帝国大军,满洲皇帝内心深处对于“自家骨肉”的倚重和对于汉人的戒备,可见一斑。 一直到清末左宗棠塞防派终于战胜李鸿章的海防派,帝国的内亚性其实一直延伸到大清灭亡,比如在新政时期还在心心念念的京库铁路(北京到乌兰巴托,詹天佑那个只是规划中一个小小的开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