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砂壶半手工壶就等于灌浆壶?真相在这里

 儒艺斋 2018-09-12

今天我们来说个壶友在挑选紫砂壶的过程中逃不开的一个问题——制作。

大家都知道,只有经由匠人的一双巧手亲自制作出的紫砂壶才具有收藏价值,而且很多人看到一把心动的壶也总担心是半手工的,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问题。

目前市面上在售的紫砂壶,从制作上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全手工、半手工、非手工。

首先是全手工壶。这类壶是指制作紫砂壶的过程中,不借助任何模具,只依靠传统做紫砂壶的工具和匠人的一双手来完成的壶,这类壶一般融汇了匠人对美的演绎,整个壶看起来造型生动,且每把壶可能都会有一些自己的特色,是收藏和把玩的首选,价格相比同等水平的壶要高一些。

其次是半手工壶。其实半手工壶也是手工壶的一种,它和全手工壶的主要区别在于部分壶的零件泥片使用模具成型,加快了制作的效率。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人对半手工壶有很大的偏见,甚至直接和灌浆壶划等号,其实是错误的,半手工壶中由工具替代人工的那一“半”基本都是一些不会在美观性和灵动性上造成影响的步骤,完全可以拿出平常心来看待。

最后一种就是非手工壶,也可以说是灌浆壶。我们常说的灌浆壶是指将泥浆浇灌在设计好的石膏模具内成型,或者机器模具粉尘压制,大批量生产于广东和福建,一把壶的成本极其的低廉,造型也非常呆板,毫无灵气可言,因此也基本是毫无收藏价值。

传统的紫砂壶全手工成型方式,不外乎“打身筒”、“镶身筒”等的圆器、方器成形工序的专业技术,非全手工,历来也有“挡坯法”等便捷成型的专业技术,虽然最后的“结果”相同,作品也大同小异;喝茶使用与陈列欣赏的区别甚微,使得一般人很难分辨;但还是存在技术上与收藏价值上的较大差异。

最后要强调的是,传统“全手工”的定义是,成型只用“工具”,而不用“模具”。而现在“全手工”的定义,稍有变化:凡是能够用手工制作而用手完成的,就是全手工。有些用“模具方式”,稍微规范一下形态的;是不可与完全依靠“挡坯”成型的方式与性质相提并论的。所以“全手工”的概念,在各个时期与各人理解中会不尽相同,但道理是―样的,都需要高超技术与高等艺术合二为―地创作精品。鉴定全手工的简便方法是:茶壶四周可经细致查验,找不到模具痕迹;壶身内壁,细看有泥凳的木纹印;造型工艺过渡自然,神韵气质丰满;烧成后的“水色”较好,具有极好的审美观赏性。“全手工”不仅是表现作者综合能力的唯一方式,同时也应是传承紫砂作品真实技艺的唯一选择。

宜兴所产的紫砂壶,基本都是手工的,因为宜兴做灌浆壶没有任何竞争力,广东,福建做的又好,成本又低,所以可想而知。另外,故意在壶上做出一些手工的痕迹,一般只出现在全手工壶和半手工壶之间,不会出现在灌浆壶上,因为灌浆壶走的就是低价位高销量的策略,费心思做这些,得不偿失。

其实对于已经入门的壶友来说,买到灌浆壶的可能性已经比较低了,它的低成本和制作效率注定它们占领的只是最低端的市场,目标受众也是那些对紫砂可谓一窍不通的人,所以壶友完全无需担心。而在全手工壶和半手工壶之间的选择上,就看壶友自己的要求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