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云南米线有了自己的纪录片

 昵称jin 2018-09-12

高烧客出品纪录片《米线》



走,甩碗米线克。

在云南,吃被称作甩,既生动又洒脱。这潇洒的一甩,700万人口的省会昆明每天要甩掉600吨、200万碗米线。


对美食的追求是人的天性。煮的、烫的、凉的、卤的、炒的;焖肉、脆哨、炸酱、三鲜;肠旺、叶子、鳝鱼、牛肉、豆花儿……云南人在一碗米线里把这种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有关米线的由来,一种说法是来自南征的秦朝将士,也有说是五胡乱华避祸南迁的北方人。总之,吃不惯南方的稻米,便把米磨成粉、制成面条的形状,聊解思乡之情。


此外,还有一个本土原创版本。

元代,玉溪北城青堆人张彩用稻米面搓成米条,凉拌、烧炒食用;明洪武年间,张彩后人张珍将发酵变酸的米面蒸煮加工,创新出‘锅榨米线’工艺,这便是云南独有、清香、鲜甜、滑润的酸浆米线。

云南米线与南方数省制作米粉的工艺十分相近,不同的是,米粉加入大量玉米粉和红薯粉,云南米线则取当地籼稻纯米制成,直链淀粉含量高、抗润胀性强、糊化温度高、不溶于脂肪,呈现出晶莹剔透的‘水灵筋骨’,高温烹调后口感滑爽入味。

 

一百年前,玉溪人翟永安把小锅米线带到昆明,从此改写了昆明人的味觉识别码。

许多从远方归来的昆明人,第一等大事就是一头扎进米线馆,甩上一碗咸、鲜、香、辣的小锅米线,才算真正回到了家。小锅米线是昆明人的一种情结,是家乡的味道。

烹煮一碗小锅米线仅需四至五分钟,但食材十分讲究。

八小时熬制高汤,萃取出猪骨中的香、鸡肉里的鲜和宣威火腿的浓郁;肉末,要肥瘦相间的猪后腿肉,现剁现吃,尽可能留住肉质原有的鲜甜和醇香;酸腌菜,取当地特有、浇施农家肥的苦菜,施化肥、农药的苦菜味道寡淡,很难逃过挑剔食客敏锐的味觉。


在云南,有村寨处就有各式各样的酸腌菜,有炊烟处就能闻到酸腌菜勾魂的味道。每位腌菜师傅都有自家的秘方,揉搓的力度、配料的变化,成就着各地各家不同的风味。

脱去水份的植物茎叶封闭在陶器里,发酵、魔化,催生大量乳酸菌。乳酸菌,又称长寿菌,人体内环境对它的拥有量直接反映着健康程度。

 七天的闭关清修,苦菜中的蛋白质被转化为游离氨基酸,经高温烹煮,与米线中的直链淀粉、食盐相遇,升华出一种奇妙的物质——谷氨酸钠。谷氨酸钠具有类似味素的提鲜效果,不同的是,这次它完全来自自然的馈赠,更生态、更让人迷醉。


现代人讲求效率,快速出品成为一大卖点。

出品一碗不失风味的大锅米线仅需两分钟。米线烫熟、捞干,配入浓郁的汤汁,一勺帽子风味鲜明、主题突出,韭菜、薄荷、腌菜、花椒粉、油辣椒,全凭食客所好。 

云南人把浇头叫帽子,大锅米线也称戴帽米线。

卤鸡、卤肘子、卤肥肠;红烧牛肉、红烧鳝鱼、红烧肉叶子……每样都汤汁浓烈、鲜香入味。每个帽子戏法背后都藏着魔术师的底牌。炒帽子,火候是关键。火小了,难以除尽酱料和肉末中的水份,火太大,容易焦糊粘锅。

 

牛肉高蛋白、低脂肪、味道鲜美,是全世界人民都喜爱的肉类。

大酥牛肉则是云南清真的看家手艺,其中又以制法分为油酥和酱酥两种。酱酥牛肉离不开好的酱料。昭通酱、汤池张英老酱、三家酱与牛肉一起炒香,用料比例、火候恰到好处。


一勺油辣椒,调味、调香、调色。

五味让人口爽。爽,有伤害的意思。从字型看,它是一个被烈火炙烤、鞭笞的人。辣椒素带给口腔黏膜的刺激就是这种类似鞭打的灼烧感和痛楚,所以有种说法:辣,不是味道,而是痛觉。

没有人第一次尝到辣椒就喜欢上它。第一次吃辣椒往往伴随着被捉弄、涕沫横流的尴尬体验。但是,造成创痛的皮鞭,保不准儿摇身一变就成了获取快乐甘泉的井绳。

  为了对抗痛楚,人体大量释放内啡肽。这种具有抚慰、欣快、愉悦作用的快乐物质,让人在接下来的冒险中欲罢不能,无辣不欢,痛并快乐。

辣,是一种需要学习、让人上瘾的滋味。


说到云南米线,就不可不提过桥米线和它的传说。

一位秀才,屡试不举,宅进蒙自南湖湖心小岛刻苦攻书。秀才娘子照顾先生饮食,每次饭送到,却都羹凝菜冷。

 一次送鸡汤,汤表水波不惊,浮油下却十分滚烫。娘子冰雪聪明,旋即悟出鸡油竟可以保温。于是用肥鸡、筒子骨炖出一锅好汤,覆上一层厚厚的鸡油,配料切作薄片,送到岛上用热汤烫熟,加入米线。

先生终于吃上热腾腾的饮食,而且发现经此法汆烫的米线更加鲜香滑爽。从此,秀才娘子倾注巧思,精选不同配料,创新出许多变化。

先生一路高中,得了举人,又入京点了进士,宦海沉浮,罢官回乡。怎奈,十年生死两茫茫,却已与娘子在奈何桥边阴阳两隔。

这日,先生来到建水城外锁龙桥边宝兴楼,看到一碗碗米线,不禁思念起娘子。于是教授厨师,用娘子当年的制法,氽出一碗鲜香四溢的米线,

旁人看着有趣,照样试了,大赞鲜美。问是什么吃法?

先生说,我在桥这边,她在桥那边,人过桥,米线也过桥,我吃的是过桥米线。

 

岁月更迭,传说故事衍化出许多版本,它们同中有异、异中见同,各有所趣。


 在一碗米线里做出大块文章,是云南人的一种生活智慧。当一个云南人对你说:来甩碗米线。别犹豫,这是他们最实在、最真挚的邀约。












世上只有一件事比被人议论更糟糕,那就是没有人议论你。我们在留言区等着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