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湣王田地是齐国的第三任国王,前两任是齐威王田因齐,齐宣王田辟疆。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提到的齐王就是齐威王。齐威王的父亲还称齐桓公,从他才开始称王的。与齐威王相关的故事中还有一个是“一鸣惊人”。大约是第一位称王,想要干出个样子来,才时时克制自己,虚心纳谏。到了第三任君王可就没想着还要这么韬光养晦委屈自己了。 《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叫“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似乎在这个寓言故事中,肯定田地是个有主见的聪明人。 在公元前285年,齐湣王田地自从吞并宋国之后,突然发现自己智商甩出一般人好几条街区,于是像氢气球一样自大起来,腾空而起俯瞰众生,不可一世。 于是攻打楚国,再攻击三晋,他的目标更是伟大,扬言要把周天子拉下台来,自己坐到那个位置上去。 其实大家都想这么做。 在那个周王朝越来越弱的形势下,每一个诸侯国都想要找个机会壮大自己,如此之时,最先出头的可能成为大家攻击的目标。所以在四面多年之后三国鼎立时,孙权曾经给曹操上了一道俯首称臣的呈表,同时劝曹操称帝,曹操观毕大笑,出示群臣曰:“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国王任性起来没有人能拦住。一位狐姓大臣劝他不要太荒唐,田地马上把他押到街市斩首。一名叫陈举的大臣继续规劝,田地把他也绑到首都东门处决。 诸侯国都在冷眼旁观这场闹剧怎么收场,当然也在等待时机,把这个自做死的家伙吃掉。 齐国的北方邻居燕国这时已做好了进攻的准备。大将乐毅对燕昭王姬平说:单独作战不容易成功,毕竟齐国也算是一个强国,最好联合赵、楚、魏三国。四国对齐湣王田地的行为早已无法忍耐,一拍即合,最后秦国也加入进来,形成五国盟军,乐毅任总指挥。 战争的结果是乐毅进入燕国首都临淄,把齐国的金银财宝统统运回燕国。 齐湣王田地逃到卫国,卫国是个小国,在今天河南濮阳一带。卫国国王让出皇宫让田地下榻,自己称臣,供应他所有的用品。田地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一点也不掉价,对卫国国君根本也不放在眼里,对卫国高级官员更是当作奴仆。卫国的大臣们早已看不顺眼,田地也算知趣,又逃往邹国(今山东邹县)、鲁国(山东曲阜县)。 据《战国策》,田地先生到鲁国时,要鲁国以天子之礼来侍奉他,要鲁国国君必须早晚到厨房察看烹调,站在下面侍候田地先生进餐,然后才能告退。到邹国时,恰恰邹国国君去世,田地先生要以天子身份来吊丧。天子吊丧的礼节是,新任国君在背向棺木,站面西面的台阶上,向北哀哭,天子则坐在北面的祭坛上,一面接受新任国君的哭,一面举手表示慰问。 身要亡命途中,国家已破,还要端着一副臭架子、耍派头,邹国最后也只好说:这里庙小,容不下你这尊菩萨,你哪凉快哪待着吧。亡国之君田地先生最后逃到莒城。 这齐湣王大约是显摆上瘾,摆谱入迷。如果要评出中国历史上最有风度的逃跑者,非齐湣王田地莫属。 再来说楚国。也可能楚国原只是打算教训一下齐湣王田地,并没有想要彻底抹去这个国家。如果齐国要玩完了,受益最大的当然是燕国,这也是楚国不愿看到的。于是又派出了一个叫淖nào齿的大将来救援齐国。 田地听到这个消息,立刻任命淖齿为宰相。可淖齿并没有打算救田地一条命,肚子里盘算的却是和燕国瓜分齐国。于是逮捕了田地,数落他一顿之后,把他给杀掉了。 《资治通鉴》上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把淖齿杀掉了,怎么杀的其实还有许多细节让人感叹。 淖齿先生把田地先生挂在屋梁这上,活生生的剥皮抽筋。这个傲慢愚蠢的家伙,哀号两天两夜才气绝身亡。淖齿先生何以如此对待田地呢?没有找到答案,只能理解为田地的行为让他不能忍受,或者是这个淖齿先生也只是一介武夫,没有脑子,才会给世人留下一个残忍的恶名。 最后淖齿竟被一伙齐国的爱国青年杀掉了。大约可以印证后者吧。不过,齐国并没有就此灭亡,后来太子田法章即位,就是齐襄王。 田法章在这场灾难中逃到莒国国史馆长(太史)家里去当仆役,还和太史家的女儿好上了。事情过去之后,齐国得到了恢复,田法章带着女朋友回国即位。齐国又有了新的国王,即齐襄王。 据说田法章在太史家当仆人时,太史家的女儿也看出这个人气度不凡,才暗通款曲的。看来,田地的风度还是有一部分给遗传下来了。 |
|